李玲
【摘要】“都說”作為現代漢語轉述性傳信標記,言者在使用“都說”引述他人話語時,對引述內容的態度具有正向與負向之分。立場態度的不同,表現出來的語法現象也有差異。本文將針對這一差異對“都說”進行考察,有助于豐富傳信范疇的多樣性。
【關鍵詞】傳信標記;句法;語義;語用
【中圖分類號】H1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5-01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41
現代漢語中存在兩個“都說”,一個是副詞“都”和言說動詞“說”構成的短語“都說”;另一個是表示傳信標記的“都說”。例如:
(1)李嘉誠和王永慶都說重視用戶是他們的成功之道,雖然到達目標的路更長,也可能更辛苦,但我們這樣做終究會得到認可的。
(2)都說“黃金有價寶石無價”,作為珠寶之王的鉆石如何定價,一直讓人弄不明白。
例(1)中的“都說”是短語,在句中作謂語,表總括義,用于客觀陳述言者主體所說內容;例(2)中的“都說”是傳信標記,在小句中作插入語,用于轉述社會的普遍認識與看法。
經考察語料發現,傳信標記“都說”對所引述內容的立場與態度具有正向與負向之分,所謂正向態度是指說話者對所引述的內容進行肯定、確認與贊同;負向態度是指說話者對所引述的內容進行否定或質疑。那么言者態度的不同體現在句法、語義、語用上有何差異呢?本文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考察。
一、“都說”的句法結構
(一)“都說”引導成分的性質
“都說”一般不作小句的主要謂語,通常和后引內容一齊作為插入性成分使用,且刪除后并不影響句子的合格性和句義的理解;有時“都說”與其后接內容也可作為固有成分存在,已經固化為語篇的一部分,刪除后會影響句義的完整性,影響聽眾的理解。例如:
(3)a.都說當勞模光榮,可當勞模也真累,特別是女人當勞模那就更不容易,又是家庭、又是孩子,甜酸苦辣唯有自己知道。
b.可當勞模也真累,特別是女人當勞模那就更不容易,又是家庭、又是孩子,甜酸苦辣唯有自己知道。
(4)a.都說如今生意不好做,可要說難中之難,恐怕就是那些代理公司了,但北京驚喜公關事務所卻是個例外。
b.可要說難中之難,恐怕就是那些代理公司了,但北京驚喜公關事務所卻是個例外。
例(3)的“都說”及其后引成分“當勞模光榮”屬于插入性成分,說話者的話語重心在后一小句,“都說”及其引語部分刪除后并不會影響句義的完整性,如例(3)a;例(4)a中“都說”及其后接成分已經融為語篇的一部分,如若去掉,語句將變得不完整,話語就難以理解,如4(b)。
(二)共現成分
言者在用“都說”表達正向或負向立場時,后接小句分別都會有不同的詞語與之共現,主要分為積極色彩的詞語和否定色彩的詞語。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表達正向立場還是負向立場,施事主語皆不會與之共現。
1.與正向立場共現
在話語交際中,言者傾向于選擇具有積極色彩或表達肯定態度的詞語共現,來表明自己的話語態度。例如:
(5)王明華感慨地說:“都說萬事開頭難,確實如此。海綿城市建設沒有先例,怎么建,大家只有摸索著前進。”(《人民日報》2017年)
2.與負向立場共現
通過分析語料發現,言者在表達負向態度時,往往會采用“可是,然而,卻”等轉折性連詞或副詞與之共現,使之在語義上形成對比,凸顯言者負面立場。例如:
(6)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可是現實生活中,往往是成年人“不知少年愁滋味”啊。
二、“都說”的語義
(一)語義背景
“都說”在會話使用中,通常具有兩種語義背景,即作論據和作靶子。
1.作論據
說話人在表達正向態度時,是將“都說”所引述的內容作為一種理論上的論據,以此來為自己的觀點提供支撐點,使自己的話語更具權威性與說服力。
(7)都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話一點也不假。當初正是因為在深圳感同身受的幾年學習生活徹底改變了史玉柱的生活。(《史玉柱傳奇》)
例(7)中,說話者用“都說”后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并給予了高度的肯定,是為其后引出“史玉柱”作鋪墊,同時表明自己的話語并非一家之言,從而使話語更具說服力。
2.作靶子
說話人用“都說”表達負向態度時,“都說”及后接內容通常是用于“設靶”,即引出他人的言論作為目標,以利于言者對其進行批駁(施春宏,2020),表達自己的立場與看法。
(8)人人都說你醫術高,我看是鬼話連篇。(畢淑敏《教授的戒指》)
例(8)中,言者對后接內容的態度是負向的,此兩例中“都說”及后接內容都是用作“靶子”,也即說話人用“都說”引出世俗的一般認識與看法,隨后對其進行否定與質疑。
(二)語義特點
“都說”在會話使用中,所引話語與后接內容形成了多種語義關系:因果關系、順承關系、遞進關系、轉折關系等。在這些語義關系中,引述內容具有兩種語義特點:一是依據性;二是靶向性。
1.依據性
所謂的依據性,指說話人的話語依據,是說話人觀點的憑據,通常用于提高言者話語認同度,多出現于順承、因果、遞進等語義關系中。
(1)順承
在順承語義關系中,“都說”引導小句一般作為先導成分出現,與后接小句構成順承義的復句,自然順暢的轉接話題,引出自己的觀點與態度。例如:
(9)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運動最直接的好處是提高個人的身體素質。(《人民日報》2016年)
從表達功能看,上述例句屬于順承復句,前一個分句提出一個新觀點與話題,后一個分句則沿著新話題展開敘述。“運動最直接的好處是提高身體素質”是對“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話題的延續。
(2)因果
表示“因果”關系的“都說”,既可以作為先導成分或事件出現,先行解釋原因,引導話題,與后句構成前因后果式因果復句;也可以作為后續成分出現,對前面的先導成分進行補充性的解釋說明,與前句構成前果后因式復句。例如:
(10)它們花開的早,又能治病,山里人可喜歡它們了!都說“姊妹花開幸福來”。誰家要是生了丫頭,都愿意在院里栽姊妹花,求個吉利,丫頭長大了,能找個好婆家。(《人民日報》1983年)
例(10)中,“山里的人都喜歡姊妹花”,原因是“姊妹開花幸福來,栽姊妹花能求吉利”。
(3)遞進
“都說”引導小句時,也可和后接小句形成遞進的語義關系,“都說”小句一般是位于先導成分的位置,后半小句在語義上形成遞進。例如:
(11)都說“一個女婿半個兒”,我的這“半個兒”,要比我親兒更孝順!(微博)
2.靶向性
所謂的靶向性,是指說話人用“都說”引導他人的觀點,隨后引出自己的看法進行反對或批駁,此時他人的觀點就是作為一個靶子而存在,說話人的話語重心在于突出自己的觀點。具有這類特點的語句通常以轉折關系為主。
在轉折語義關系句中,“都說”引導的成分通常是作為前句出現,后句中常有轉折義的詞出現,與前句形成語義上的轉折,以此來對他人觀點進行否定或質疑,凸顯言者觀點。例如:
(12)都說人言可畏,其實人言不可畏,只要你真正干事,就自然會有人支持你。(微博)
(13)都說家丑不可外面,可是這個女人只要往門檻上一坐,什么丑事都會被喊出去。(余華《許三觀賣血記》)
綜上可見,言者在會話交際中表達正向態度時會傾向于選擇順承、因果、遞進等語義關系;表達負向態度時多會選擇轉折性語義關系。
三、“都說”的語用功能
(一)評價功能
作為引述類傳信標記,“都說”的后接信息并非說話者所親歷,大多為社會團體所共知的常理、事理、看法與經驗,具有非現實性,其真值具有真或假兩種可能性,有待事實驗證。在傳信功能的基礎之上,說話者可對此命題的真值做出自身的評價與判斷,因此,在不同的語境中,“都說”可浮現兩種不同的態度:正向態度和負向態度。通過檢索ccl和bcc語料庫,共檢索到評價功能的“都說”語料118例,其中用于表正向態度66例,占比56%,由此可知,“都說”在使用中傾向于用引證表確認態度,但總體上二者相差不大。
1.標示言者對所引內容的正向態度
正向態度也即確認態度(施春宏,2020),是指說話人在話語中用“都說”標示言者對引語內容的信息的確認,言者認為引語觀點正確,或提供了當前語境中相對重要的信息,故使用“都說”為自己的話語提供佐證,同時提醒聽者將注意力放在引語內容上。例如:
(14)都說相由心生,心情衰的人一張臉看起來絕對是晦暗的,心情不錯,神清氣爽才會容光煥發。(微博)
言者在使用“都說”標示確認態度時,有時可從后續句找到一些跡象。
“都說”與正預期副詞“果然”連用,存在一種預設的機制,具有一種“常理如此,事實也理應如此”的意味,表明實際情況與先前的預設相符,言者先前的主觀預設為真,從而起到了證實該命題為真的評價的功能,屬于正向評價。例如:
(15)都說此公放蕩不羈,果然一副風月老手風度。(夏目漱石《我是貓》)
“此公放蕩不羈”屬于外界傳聞,言者在接收這些說法與傳聞后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形成了自己的預期“這個人行為放蕩不羈”,隨后用正預期詞語“果然”引領小句,證實當前信息與預期相符,表達出說話人正向評價。
2.標示言者對所引內容的負向態度
負向態度指言者對所引內容進行否定與質疑。言者在使用“都說”標示負向態度時,或是引述或表示不確定的信息來源,對信息的真實性有所保留;或是通過親歷而對所引信息進行否定或批駁。其后續句中通常與轉折性連詞“但、然而、而、可”等轉折性連詞連用,此時言者對命題的真值也存在一種預設的機制,有一種“常理之外”的寓意,表明實際情況與言者先前的主觀預設不相符,凸顯言者觀點的獨特性,屬于逆轉性評價功能。例如:
(16)人們都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戚煥堂老人雖已越過百歲大關,但模樣看上去卻更像七旬左右。
例(16)表達了言者對引語的不贊同態度。言者用“都說”引出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隨后就用“戚煥堂”老人的例子表達了對此俗語的否認態度。
(二)傳信功能
1.轉述功能
張成福、余光武(2003)認為現代漢語插入語具有轉述功能,屬于傳信范疇。他還指出轉述是說話人所述事件或用來佐證自己看法的信息來自別的相關信息,多是泛泛而談。也就是說,所轉述信息的可靠性與有效性并不高,其真實性有待考察,說話人僅是用于佐證,使自己的說法“有據可依”。傳信標記“都說”具有這一轉述功能,即用于標示其后引信息來源于間接引述第三方。表轉述功能的“都說”所引導的句子通常是作為文章固有成分存在,是語句的一部分,不可以刪除。例如:
(17)都說男兒志在四方,那女娘難道就能永遠依附父母而活嗎?(微博)
2.引證功能
在社會交際活動中,人們所能親眼目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是有限的,因此,在陳述命題或事實時,引用他人的看法與經驗來佐證自己的話語就顯得十分必要。傳信標記“都說”還具有引證功能,即說話人引用社會常理或他人的看法、經驗等用于佐證自己的看法,使得自己的話語更具有說服力,以此達到“背書”的效果。當“都說”表引證功能時,所引導的句子通常是作為文章的插入語,可以刪除且不影響句子的合格性。
(18)小王是王大爺的外孫,都說隔輩親,王大爺真心疼自己的孫子,一心想把自己名下住房給小王,小王也承諾贍養照顧王大爺。(微博)
“都說”在表傳信功能時,它所引述的內容多為人們日常經驗、看法或成語、諺語、詩句等。其語法功能與現代漢語中的“俗話說”相似,二者都可作為傳信標記使用,但二者又有差異。首先,在語體的選擇上,“俗話說”多出現于書面語體中,多用于引用;而“都說”則多出現于非正式的口語中。其次,在主觀性上,“都說”常常隱含著言者正向或負向兩種立場態度;“俗話說”通常只隱含言者正向的立場態度。
四、結語
本文從句法、語義、語用和參與框架四個維度對傳信標記“都說”進行考察。在句法上,“都說”引導的成分既可以是插入語也可以是句子的固有成分,可以分別與積極色彩的詞語、轉折連詞共現;在語義上,言者用“都說”表達正負立場時分別可以用來作論據和作靶子,具有論據性和靶向性兩種語義特點;在語用上,具有標示言者正負向態度的評價功能和表轉述和引證的傳信功能。
參考文獻:
[1]Goffman,E.Forms of talk[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1.
[2]胡壯麟.語言的言據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
(01).
[3]胡壯麟.漢語的言據性和語篇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1995,(02).
[4]董秀芳.“X說”的詞匯化[J].語言科學,2003,(02):46-57.
[5]方梅.北京話里“說”的語法化——從言說動詞到從句標記[J].中國方言學報,2006,(01).
[6]陳穎.現代漢語傳信范疇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7]玄玥.“說”的一種新用法——客觀敘述標記詞[J].漢語學報,2011,(02).
[8]樂耀.現代漢語傳信范疇的性質和概貌[J].語文研究,2014,(02):27-34.
[9]劉紅妮.表層結構簡化與“按說”的詞匯化[J].漢語學習,2014,(02):40-47.
[10]喻薇,姚雙云.言說動詞“說”的語法化考察[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8(02):7-16.
[11]李冬梅,施春宏.跨層詞“說是”的多重話語功能及其浮現路徑與機制[J].語文研究,2020,(04):26-34.
[12]施偉偉.轉述傳信標記“據說”“聽說”“傳說”的性質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2,41(01):91-94.
[13]方梅.北京話里“說”的語法化——從言說動詞到從句標記[J].中國方言學報,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