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昊天 何憶月 樓燕紅
(義烏市中心醫院 1普通內科,浙江 義烏 322000;2急診內科)
胃癌是全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致死率位列第二〔1〕。胃癌是多因素、多步驟、多階段的發展過程,由遺傳因素、地理環境因素、飲食因素、幽門螺桿菌、精神因素等引起〔2〕。大部分胃癌患者早期無癥狀表現,部分可有飽脹不適、消化不良、上腹痛等輕微不適,常因食欲減退及腫瘤消耗等導致體質量下降,就診時很可能已發展至中晚期,所以許多胃癌患者預后生存較差。盡管在胃癌的檢測和治療方面已有了一些突破性進展,但其死亡率仍較高。因此,尋找有效的指標評估患者病情,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腫瘤血管是腫瘤賴以生長和轉移的基礎,在腫瘤演進中具重要地位。腫瘤內皮標志物(TEMs)與腫瘤特異性血管生成相關,與正常血管內皮細胞比較,腫瘤血管內皮細胞具有更強的血管生成能力及藥物抵抗作用,因此TEMs 可作為區分腫瘤細胞的重要輔助指標〔3〕。TEM7是TEMs之一,在多種腫瘤組織的血管內皮中均可見特異性表達〔4〕。但國內關于TEM7在胃癌組織表達的相關報道尚處于初步階段,本研究旨在探討TEM7表達及其與胃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關系。
1.1一般資料 選取義烏市中心醫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行胃癌根治術的122例胃癌患者,收集患者胃癌組織和癌旁正常組織(距離腫瘤邊緣5 cm以上,且無腫瘤浸潤)。納入標準:①符合胃癌相關診斷標準〔5〕,并經病理確診;②年齡38~80周歲;③術前未進行任何抗腫瘤治療;④醫生預計患者生存期>3個月。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的心、腦、肝、腎功能障礙;②存在嚴重血液系統相關疾病;③存在其他惡性腫瘤;④既往存在胃部手術史。其中男69例,女53例;年齡43~76歲,平均(59.51±8.26)歲。
1.2TEM7表達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 所有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石蠟組織切片,常規脫蠟至水(依次經二甲苯,100%乙醇,95%乙醇,90%乙醇,80%乙醇和70%乙醇處理5 min,各2次)。再用1.5%H2O2-CH3OH溶液37 ℃處理30 min,封閉,37 ℃孵育30 min。分別加一抗TEM7抗體4 ℃孵育過夜,使用5%兔血清而作為空白對照。加生物素標記的羊抗兔IgG,37 ℃孵育30 min,二氨基聯苯胺(DAB)顯色(現用現配),鏡下控制顯色程度,自來水沖洗,蘇木素復染胞核,烤干,二甲苯透明后中性樹膠封片。結果判讀:隨機選取10個高倍鏡(×400)視野,觀察陽性細胞數,取平均值,以陽性細胞百分比進行評分,依次為0分(<5%)、1分(5%~25%)、2分(26%~50%)、3分(51%~75%)、4分(>75%);按染色強度評分:顏色從淺到深依次為0分(未著色),1分(淺黃色),2分(棕黃色),3分(棕褐色)。兩類評分的乘積為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評分,≥3分為TEM7陽性表達〔6〕。
1.3隨訪 所有入組患者術后進行隨訪,每3個月以電話或門診復查的形式進行,截止時間為2022年6月,以患者死亡時間或隨訪截止時間為隨訪終點。
1.4觀察指標 根據本研究目的,設立醫院專職人員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癌變部位、腫瘤直徑、腫瘤分化程度、腫瘤浸潤胃壁深度、臨床分期、淋巴轉移情況、術后是否輔助治療。比較TEM7在胃癌組織和癌旁組織中的表達差異,分析其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關系。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行t檢驗、χ2檢驗、Kaplan-Meier分析、Log-rank檢驗及Cox風險回歸分析。
2.1胃癌組織與癌旁正常組織中TEM7表達 胃癌組織中TEM7陽性表達率〔65.57%(80/122)〕高于癌旁正常組織〔36.07%(44/1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1.252,P<0.001)。
2.2TEM7表達與胃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TEM7陽性表達與腫瘤分化程度、腫瘤浸潤胃壁深度、臨床分期及淋巴結轉移有關(P<0.05),與年齡、性別、癌變部位、腫瘤直徑及術后輔助治療無關(P>0.05)。見表1。

表1 TEM7陽性表達與胃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n(%)〕
2.3TEM7表達與胃癌患者生存預后的關系 對122例胃癌患者進行術后隨訪12~66個月,隨訪期間死亡患者62例,其中TEM7陽性表達患者48例,陰性表達患者14例。生存曲線顯示,TEM7陽性表達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為27(12~44)個月,短于TEM7陰性表達患者的49(13~49)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Log-rankχ2=8.820,P=0.003);TEM7陽性表達患者總生存時間為33(12~50)個月,短于TEM7陰性表達患者的49(16~49)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Log-rankχ2=5.506,P=0.019)。見圖1。
2.4Cox風險回歸模型評估胃癌患者總體生存預后的危險因素 以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TEM7表達陽性為變量,構建Cox風險回歸模型,結果顯示,腫瘤分化程度、腫瘤浸潤胃壁深度、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及TEM7表達陽性與總生存期和無進展生存期存在相關性(P<0.05)。TEM7陽性表達是影響胃癌患者總生存期和無進展生存期的獨立風險因素(HR=4.178、5.613,95%CI:1.654~10.836、1.668~17.143,均P<0.05)。見表2。

表2 影響胃癌患者生存預后危險因素的Cox 風險回歸分析
胃癌是上消化管的惡性疾病,常見于胃的賁門處、胃體處、幽門處等,預后相對較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近年來隨著早期胃癌發病率的提高,手術方法的改進和綜合治療的應用,胃癌的治愈率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國人口特征原因,胃癌在我國的疾病負擔依舊較重〔7〕。胃癌由環境因素、一般性及特異性的遺傳變異累積共同引起,遺傳變異與疾病風險有關,但其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因此進一步探討與胃癌病情發展相關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有關的蛋白分子,有效的分子標志物可以幫助醫生更早發現胃癌,提高患者診斷準確性,為治療和預后提供更多信息。持續的血管生成是腫瘤細胞重要特點之一,成為腫瘤惡性生長的關鍵環節之一,新生血管促進癌塊生長,還為癌細胞的血液轉移和淋巴結轉移創造了條件〔8〕。腫瘤血管的特征是形態和功能異常,包括腫瘤特異性分子的表達,TEMs在人腫瘤內皮中的表達是正常內皮的20倍〔9,10〕。TEM7是TEM家族的重要成員,也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新生血管標志物之一,其在多種腫瘤內皮細胞中呈現高表達〔11〕。本研究結果表明TEM7可能與胃癌患者病情發生、發展有關。研究〔12〕報道,TEM7在腫瘤組織中并非特異性表達于腫瘤血管內皮細胞,還可見于腫瘤組織的癌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中,甚至在正常組織中也有表達。Wang等〔13〕研究表明,TEM7表達在內皮細胞毛細血管形態發生中至關重要。Carpenter等〔14〕研究報道,TEM7是膠質瘤相關癌基因同源物1誘導血管生成的潛在重要介質。綜上TEM7與腫瘤的發生、發展有一定關聯,但可能不同的癌組織中有不同的表達情況,需分析不同臨床病理參數癌癥患者的TEM7表達情況。Geng等〔15〕研究報道,TEM7表達與胃癌患者腫瘤分化程度和臨床分期有關;Zhang等〔16〕研究報道,在胃癌患者中,TEM7表達升高,其水平與腫瘤分化程度、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及臨床分期相關。本研究亦發現,TEM7陽性表達與胃癌患者腫瘤分化程度、腫瘤浸潤胃壁深度、臨床分期及淋巴結轉移有關。本研究結合以上報道提示TEM7參與了胃癌的發生和發展,在胃癌治療中的重要意義,將為胃癌分子靶向治療提供新思路。本研究Kaplan-Meier生存曲線顯示,TEM7陽性表達患者無進展生存時間和總生存時間均低于TEM7陰性表達患者,Pietrzyk等〔17〕和Czekierdowski等〔18〕研究顯示,TEM7陽性表達患者預后生存率較低。本研究結果表明,下調TEM7表達可能會延長胃癌患者的術后生存時間,進一步提示TEM7作為胃癌分子靶向治療的可行性。
綜上,TEM7陽性表達與胃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和預后密切相關,可作為評估病情進展及預后的輔助指標,采用相應的分子靶向治療可能有助于提高胃癌患者的術后生存率。但TEM7在胃癌中的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清楚,還需進一步采用體外細胞試驗或動物試驗探索TEM7參與胃癌病情發生、發展的作用機制及作為胃癌治療靶點新方向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