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不少地方的文旅局長成為新晉網紅,掀起了一波為各自所在城市爭取線上流量和線下客流的熱潮,也引發人們諸多熱議。反對者主要擔心城市營銷搞過了頭,線下接待能力跟不上,或者一陣風過去,留下一片狼藉,對地方文旅可持續開發和運營能力造成損害。當然,也有不少論者認為應對各地的博眼球和掙流量的行為多一些寬容和包容,畢竟這些營銷對當地的旅游和消費市場能夠起到一定的拉抬作用,進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地方經濟起到提振效應。
確實,在這個寒冷的冬天,一些城市文旅官員和當地百姓熱情似火的營銷行為給人們的心頭帶來了陣陣暖流。在這個中央三令五申要對一些地方干部的躺平心態和行為說不的當口,那些愿意“挺身而出”通過各種略嫌“出格”之舉甚至各種“噱頭”來對自己城市和家鄉進行包裝的干部,是黨和人民的好干部,是應該備受珍惜的寶藏干部。
善用網絡平臺效應的他們肯定深知互聯網是有記憶的,貪圖一時出名的博出位之舉是有著巨大風險的,而對慕名而來的游客們招待不周或者有什么閃失,是會受到全平臺受眾檢驗的。在面臨如此大的風險和壓力的前提下,以“文旅局長”為代表的地方干部隊伍所展現出的魄力、銳意進取和勇于任事的精神,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外界關于小心不要超出接待能力的提醒自然是善意的,也值得地方官員聽取。不過換個角度來看,不妨把客流當作一次壓力測試。事情總要先做起來才能知道短板所在和不足之處,顧客的需求就是地方政府和地方市場努力的方向。以為事先能精準預測客流量和接待能力是計劃經濟思維殘留的表現。平衡永遠只能是動態的,靠各方在市場經濟的運行中努力獲取。與其悶頭苦想和紙上規劃發展方向,不如在實踐中真抓實干。退一步說,如今隨著網絡平臺經濟的勃興,通過網絡平臺大數據獲取和預測客流量可以比較有效地縮小誤差范圍,因此不必過于憂心忡忡。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是改革開放數十年來發展地方經濟的常見戲碼,只不過現在由過去的招商引資變成了招客引流,這一方面折射了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躍遷和發展理念的調整,另一方面也表明廣大民眾工作和消費觀念的變遷,人生不只是大城市寫字樓里的茍且,也有詩和遠方。
在對城市營銷種種非議的背后,還有著人們對消費根深蒂固的偏見,總覺得它是對財富的消耗,會坐吃山空,不是長久之計。總認為人們應該集中精力、財力、物力和人力搞建設,而輕忽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從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的獲得感的重要。
在中國經濟階段性盤整,尋找新的動能的過程中,消費能夠起到重大支撐作用,這從消費對2023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就能看得非常清楚。而且消費本身從需求端對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不可小覷,放眼國際國內,無論谷歌、亞馬遜、臉書,還是阿里、美團、拼多多等,都是為了更好滿足人們的消費和社交需求而發展起來的,并在發展的過程中迅速提升自己的硬核科技能力。事實上,城市營銷之所以有效,網紅城市之所以“現身”,本身就是中國網絡平臺經濟勃興的紅利所致。除了網絡營銷的放大效應,各種網絡預訂的便利性,疊加高鐵的四通八達,人們消費能力的提升,以及地方文旅基礎設施和城市軟硬件發展水平的提高等等,共同造就了時代的文旅消費紅利,否則當年的小眾文藝青年打卡點是無法進化成網紅打卡地,進而成為大眾消費目的地的。
人們念茲在茲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也應該先從旅游市場的打通做起,暢通國內大循環,文旅理應先行。只有通過做活各地旅游市場,才能知道梗阻所在,各種網絡的薄弱環節所在,以及基礎設施乃至服務水平的不足所在。不要害怕來自經濟發達地區人們獵奇乃至略帶優越感的目光,不要擔心類似“南方小土豆”這樣的觀念的碰撞與交流,有不同、有差距、有不足、有發展落差,才有投資空間,先要被看到、被關注到,才能帶來資源挹注的契機。
除了消費觀念的碰撞和拉平效應外,文旅市場的發展還能帶來文化和歷史資源的盤活翻新,以及人們心智消費資源的發掘。此外,還更有利于人們對中華文明共同體的認知和體認,像石榴籽兒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前提是相互理解、相互欣賞,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百聞不如一見,靠宣傳灌輸,顯然不如靠實地旅游和現場交流來得實在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