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妮
2023年中國經濟“成績單”出爐。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23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126058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
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5%,二季度增長6.3%,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5.2%。
具體看,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6%(2022年為增長3.6%)。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1495億元,比上年增長7.2%(2022年為下降0.2%),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82.5%。
2023年投資增速與2022年相比有所放緩,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03036億元,比上年增長3.0%(2022年為增長5.1%)。2023年民間投資下降0.4%(2022年增長0.9%)。2023外貿進出口與2022年相比有所放緩,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417568億元,比上年增長0.2%(2022年增長7.7%)。其中,出口增長0.6%(2022年增長10.5%);進口下降0.3%。2023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上漲0.2%(2022年為上漲2.0%),回落較為明顯。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告訴《財經》,2023年經濟運行一波三折,呈現出三個核心特點:一是結構性恢復,而非全面恢復,主要靠服務業、高端制造業帶動,因此就業也是結構性的,服務業和基建投資帶動農民工就業形勢好轉,但青年就業壓力較大;二是不穩定恢復,內生動能相對不足,表現在消費、制造業投資恢復不足,受外部影響比較大;三是名義增速低于實際增速,導致居民收入增速、政府財政收入增速、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速偏低,產生了宏觀與微觀感受的背離。
中國銀行研究院副院長周景彤表示,2023年中國經濟呈現出四大轉變:經濟增長動能由投資向消費轉變;出口動能由傳統商品向新興市場轉變;供給端的生產動能向服務業轉移,新能源和信息技術驅動力較強;樓市優化政策持續加碼,穩預期的積極因素有所增多。
《財經》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當前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依舊是有效需求不足、預期偏弱,經濟內生修復動能仍需加強,恢復和擴大需求是2024年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關鍵所在。
擴大需求,消費與投資是兩個核心引擎。2023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為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提供了方向。
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82.5%反映了中國經濟正從外需驅動轉向內需驅動、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羅志恒建議,2024年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主要從兩方面發力:一是解決居民消費能力不足和消費意愿不強兩個關鍵問題;二是擴投資的同時要綜合考慮投資效益,把更多資金用于支持國家重大戰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惠民生補短板領域。
與2022年相比,2023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數據顯示,2023年,最終消費支出拉動經濟增長4.3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2.5%,提高43.1個百分點,消費的基礎性作用顯著。
近日,中國銀行研究院發布《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2024年)》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83.2%,拉動GDP增長4.4個百分點,高于2017年-2019年疫前水平(59.5%)。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服務消費增長較快,全年服務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0.0%。對此,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這也反映出隨著居民對生活質量追求的加大以及老齡化的加速,服務消費的比重還會繼續上行。例如,隨著退休人員數量的增加,居民在旅游、休閑、養老、保健等方面的需求進一步上升。
當然,雖然消費占比不斷提升,但當前中國消費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不容忽視。第一,居民消費信心依舊不足,消費需求偏弱。第二,消費增長速度依舊較低。社零總額增長仍未恢復到2019年的漲幅水平,表明當前消費需求依舊偏弱。第三,高消費人群消費能力釋放不足。中國低收入人群占比大,收入差距決定了消費的不平衡。
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表示,疫情后大家普遍對2023年的消費復蘇期待很高。有統計顯示在疫情期間,中國居民的超額儲蓄增加了10多萬億元,預計2023年將會出現巨大的報復性消費反彈。然而,2023年居民在消費上還較為謹慎。
據了解,過去一年,居民消費需求受到抑制,三年疫情導致的線下服務業供給仍未恢復;部分期房樓盤未能順利交付、居民購房更加謹慎,導致家電、家具、家裝等消費低迷;資本市場低迷,導致居民對經濟恢復的獲得感不強,也使得居民更傾向于增加儲蓄而非消費。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如果2024房地產市場基本穩定,消費者信心基本穩定下來。在這樣的情況下,預測2024年消費仍然能夠出現繼續恢復性的增長。
那么,2024年消費增長的動力在哪些領域?
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為持續擴大消費指明了方向。
《財經》綜合各方面信息,個性化消費和體驗式消費有望成為消費市場的新趨勢。消費者將更注重個性表達與情感體驗,對產品和服務的定制化、場景化需求將不斷增加。同時,跨境電商和農村電商也將成為消費市場的新增長點。而以新能源汽車、文旅為代表的升級類消費有望持續成為居民消費熱點。

2024年1月17日,上海一商店內排隊的消費者。圖/IC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大中華區經濟研究主管朱海斌認為,消費的修復是2024年的關鍵變數,尤其是中等收入家庭能否盡快企穩修復。不過預計推出發消費券、發現金等措施的可能性偏小。2023年7月底國家發改委出臺了針對汽車、家居和文旅消費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這也是2024年可以考慮的政策方向。“另外,政府能否加大社會保障支持力度,從中長期層面降低家庭部門的預防性儲蓄,我們希望在2024年可以看到相關的政策方向轉變。”
2023年,房地產投資低迷拖累整體投資以及民間投資承受較大下行壓力。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03036億元,比上年增長3.0%(2022年為增長5.1%);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增長6.4%。
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5.9%(2022年為增長9.4%),制造業投資增長6.5%(2022年為投資增長9.1%)。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9.6%(2022年為下降10.0%),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11735萬平方米,下降8.5%;商品房銷售額116622億元,下降6.5%。房地產對中國GDP的實際貢獻達到四分之一左右,2023年,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對基建投資增速造成一定拖累,也成為2023年中國經濟復蘇道路上的主要障礙之一。
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3%,快于全部投資7.3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9.9%、11.4%。
2023年民間投資也較為低迷。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民間投資下降0.4%;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民間投資增長9.2%。前幾個月民間投資增速持續回落,1月-2月、1月-3月、1月-4月分別為0.8%、0.6%、0.4%。1月-5月民間投資下滑至-0.1%,出現了較為罕見的負增長。到了1月-6月,已經回落至-0.2%。在多位專家看來,除了受房地產投資低迷的影響,民營企業信心不足也是導致民間投資回落的重要原因。
2023年,《財經》記者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調研中了解到,民營企業信心不足一方面來自中國經濟還未出現強勁的復蘇態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過去幾年內外復雜因素對企業和企業家的影響還未消退,企業家缺乏投資信心。
展望2024年,國家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羅國三表示,將合理把握投資方向,確保投資形成高質量供給,著力擴大有效益的投資。
羅志恒表示,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仍是2024年穩增長的重要抓手,預計2024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升至4.9%.2024年房地產投資拖累減小,降幅收窄至-3%,基建和制造業投資保持高增,分別保持8.5%和6.6%的較高增速。
中國銀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預計,2024年基建和制造業投資有望較快增長。預計2024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4.5%左右,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7%左右。
投資與消費對擴大需求都十分重要,如何形成二者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薩看來,實現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就要找到投資和消費的契合點,使得投資方向真正匹配需求、帶動需求,通過高質量供給帶動潛在消費釋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了“有潛能的消費”和“有效益的投資”的重點方面,要在這些重點領域著力擴大有效投資、挖潛消費空間。
具體來看,“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核心在于提高投資效率和針對性,充分發揮投資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第一,需要加大投資強度。制造業特別是高端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業領域需要大量投資。第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仍存在投資缺口。第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房地產等傳統領域,也需要投資來滿足改善型需求。
羅志恒也表示,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把更多的資金用于支持國家重大戰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惠民生補短板等領域,而不是盲目上項目、片面追求“量”的增長。投資具體方向上,一是部署推進實施“十四五”規劃綱要確定的重大工程項目。加快推進量子信息、科技攻關等引領未來發展的重大攻關項目,以及基礎設施領域的世界性標志性工程。二是推動都市圈軌道交通、5G基建、特高壓、新能源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落地。三是投向養老、托幼、城市排水排污系統等重要民生補短板領域,提高居民消費能力。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認為,消費和投資“良性循環”的最佳結合點或在服務業領域。服務消費具備充分潛能,與新興服務業領域投資有望形成良性循環,將成為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
據測算,2023年前十個月,高技術服務業、社會領域服務業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占比均在9%左右,二者加總占投資總額的18%,僅較房地產的占比低5個百分點。新興服務業已成為制造業、基建和房地產三大板塊之外,固定資產投資中的“第四極”。
市場人士預測,高技術服務業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相關投資有助于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加強服務消費與數字經濟的融合度,繼而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而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領域以政府為主導,投資擴大也有助于改善優質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緊張的現狀,減緩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
展望2024年,多位經濟學家都表示,2024年中國的經濟增速目標應在5%左右。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認為,2024年中國的經濟增速目標不應該低于5%,由于2023年中國GDP增速達到了5%以上,2024年5%的增長目標就是扣除了相當一部分基數效應的、更貨真價實的5%。鑒于2024年全球經濟增速將低于2023年,如果中國能夠在2024年實現5%的經濟增速,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羅志恒認為,2024年經濟恢復動能主要有六個方面。第一,線下聚集性服務業繼續回補此前疫情沖擊導致的供需缺口;第二,基建投資持續發力,2023年底增發1萬億元國債、2024年赤字率或破3%、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都是支撐力量;第三,高端制造業保持高增長,受益于產業升級、產業安全需要和金融資源的重點支持;第四,房地產的拖累減弱,經歷近三年的市場調整和穩地產政策持續發力后,房地產銷售和投資降幅將會收窄,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設也會起到促進作用;第五,出口增速有望小幅轉正,美國制造商和批發商均將開啟補庫存周期,提振我國中間品、資本品、消費品出口;第六,中美補庫存周期共振,有助于加快工業企業生產和投資。
管濤也認為,2024年中國經濟有一些有利的條件。一方面財政政策可能會更加積極,赤字率可能在4%左右。另一方面,貨幣政策無論數量工具還是價格工具仍然有空間,關鍵取決于對匯率波動的容忍度。
據了解,當前多部門都在醞釀2024年政策“組合拳”。2023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財經》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提信心、穩預期將是2024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提振民營企業信心。
(《財經》記者鄒碧穎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