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采宜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副院長。
當競爭不斷加劇,進入沒有創新空間的狀態時,內卷,就出現了。
競爭本來只是職場、商場的角逐,現代生活,隨著信息透明度不斷提高,攀比無處不在,內卷,也隨之而成了空氣中的細菌,無處不在。
如今有人問我:如何避免內卷?
這得從“卷”的內在驅動力說起。通常而言,你在乎什么,就會被什么所綁架。內心的在意,如同精神的繩索,你心里看它越重,繩索就綁得越緊。
古人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現代人兜里有財,口中有食,照樣死,照樣亡。為名牌大學的入學通知書而死,為創業平臺能夠去交易所敲鐘而亡,為各種各樣的“夢想”而死,為光芒四射的“理想”而亡……
很多人埋怨,環境壓力太大了,內卷,是被環境帶節奏了……
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是托辭。環境的壓力,他人的指責與期待,都是外在因素。
任何外因都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你心里沒有種子,外界澆一噸水上去,也不會長一棵草,更何況那些遮天蔽日的“理想”“追求”之大樹。
環境是一個客觀存在,面對它,有人樂受、有人苦受,也有人不受。
樂受是聞之則喜,見之則喜,樂受如同蔡志忠畫漫畫,可以通宵達旦,但不是卷,是神來之筆,是心向往之。
至于苦受,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頭懸梁、錐刺股,對于不喜歡的事情,用錐子、繩子逼著自己去接受。
人生還有第三種選擇,那就是,不受。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與其他個體存在天然的差異。因此,一味尋求認同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所謂認同,是同類之間的相互認可,異類之間,不存在認同。
別人怎么過?關我什么事。別人是不是認同我?關我什么事。
對他人的眼光、社會的評價,只要能夠做到“不受”。心里就不會有一把焦慮的火焰持續灼烤你的光陰。他人的眼光與期許,或者披著“為你好”和期待的外衣,但本質都是由他人內心的渴望而生;社會的評價更多可能是把你引向你原本不在意的“虛名”“浮名”,努力爭取到手后,心中反而會生出些許悵然。而光陰和自我是獨屬于自己的,屏蔽掉他人,遵循內心,將時間留給自己滋養。
人世間,有星辰大海,有日光月華,也有隨處可見的錐子和繩子,對于蠅營狗茍者而言,星辰大海、日月光華都與他無關,對于昂首闊步,自行其事的人而言,錐子和繩子也跟他無關。
沒有人可以逼死你,除了你自己。
同樣,沒有人可以放過你,除了你自己。
某種意義上說,內卷,不是社會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是層層疊疊的攀比捆綁而成的逼仄和無聊。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心無旁騖,內卷即便是滔天大浪,也卷不到你半根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