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三更

甲辰龍年在古史中頗有些神秘的意蘊,據說漢高祖劉邦是劉媼與蛟龍感孕而生,而這一年正是甲辰龍年,可見古人尤其古代帝王是多么喜愛與龍攀親論戚。在民間,人們則更喜愛與龍共舞,與龍同樂。
如今,全國各地都有著豐富而各有特色的春節舞龍活動,那么這一習俗是緣何而來呢?
事實上,中國早期對龍的崇拜是與水神崇拜雜糅在一起的。作為農牧大國,祭祀的過程中尤其重視能對風調雨順起到作用的神靈,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應龍”,《山海經》中記載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可見應龍是司雨的神靈,而所謂它去往南方導致南方多雨,應該是早期先民在不能科學解釋南北方氣候不同的情況下對南方雨水較多的理解,也從另一方面體現了上古先人對世界的認知。
甲骨文中已不乏向龍祈雨或者占卜問雨的記錄,到了漢代又記有了舞龍求雨的習俗,《春秋繁露》中詳述當時為了求雨而施行的祭祀儀式。春旱求雨對應青龍,則令小童服青衣舞之,而到了夏秋冬,則分別對應赤、白、黑三色的龍。
而到了唐宋時期,舞龍活動漸漸開始與節慶活動相融合。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就曾記載元宵節時,時人“各以草把縛成戲龍之狀,用青布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又為龍象積百千燈,以絳紗籠之”,可以說與今日的舞龍活動已經十分相似了。梅堯臣亦有詩云:“ 閶闔前臨萬歲山,燭龍銜火夜珠還。”足見當時舞龍的熱鬧景象。
到了明代,舞龍活動已頗具規模。根據明代縣志記載,每年正月十五,人們都會舉行燃燈舞龍的活動,“有龍燈之戲,聯百千燈籠為身,滾球燈為珠,亙街穿巷,導以旌旄,夾以鼓吹,以迎神而祈水澤”。是以,今天舞龍又有“鬧龍燈”“玩龍燈”之稱,除了此種以燈籠連接而稱的“燈龍”以外,中國還有著各式各樣的舞龍方式。

浙江寧波,奉化布龍鬧新春時為舞龍點睛 圖/ 視覺中國
除了“燈龍”以外,中國民間還有“布龍”“人龍”“草龍”“板凳龍”等諸多形式。
“布龍”是一種以竹為骨,以布為面的舞龍形制,節節之間以繩索相系,舞動起來矯健靈活,其中最有名的還要數奉化布龍,早在明朝正德年間,《奉化縣志》中就已經有了“新年龍燈游萬家”的記載。奉化布龍材質上以綢布、紗布為主,顏色以青黃二色為代表,當地流傳著“青龍盤(滿)水缸,黃龍盤(滿)谷倉”,充滿著對來年豐收的期待與祝福。舞動間講究“人緊龍也圓,龍飛人亦舞”“形變龍不停,龍走套路生”,以變化多而快聞名。
“人龍”則以人為舞動的主體,常見大人與小孩的搭配,如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的五彩童子舞龍圖瓷盤,可以看到瓷盤中幾個小童舞動長龍,嬉戲玩鬧的場面。大人和小孩的搭配也是為了發揮扛人上肩的動作,“人龍”在廣東佛山一帶頗為聞名,其以南派武術為基礎,兼之吸收了民間舞蹈,突破了道具上的限制,充分體現了人身體的矯健與靈活,舞蹈隊形多變,起伏流暢。至今廣東依然有不少舞獅隊伍,每逢春節和其他節慶便會上演一出出精彩的表演。

清,五彩童子舞龍圖瓷盤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圖/ 視覺中國
“草龍”又名“香火龍”“草把龍”,以稻草扎成,寓意祈求來年五谷豐登。“草龍”的習俗各地有異,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湖南汝城的草龍和廣西陽朔草龍。湖南汝城縣是“香火龍”的發源地,起初是為了祭祀止雨,后來每逢正月元宵前后的夜間會進行舞龍活動,流程齊備完整,有祭祖、設案、焚香、作揖、扣禮、舞龍、接龍、燒龍以送龍歸天等一整套程序。廣西陽朔的興坪鎮每年只在正月十三到十五間的夜里才舞草龍,在每節草龍上都插有點著的香火,舞動間似流星閃閃,別具美感,它也有一整套的規制,舞龍過程分為禱告、行云、求雨、滾龍、翻尾、取水、返宮(在河邊燒毀)等幾個環節,是當地人一場盛大的節慶活動。
“板凳龍”聽名知意,是以板凳構成龍形的方式,龍頭以竹扎形,以紙裝飾,龍身由裝裱過的板凳構成,或單人獨舞,或多人共舞,晚上出場時,還會點上蠟燭。

廣東江門村民“點龍香”燒火龍祛病求福 圖/ 視覺中國

2022-2023 賽季中國女子籃球聯賽常規賽(WCBA)福州賽區比賽上,當地特色的“板凳龍”在開幕式上表演 圖/ 視覺中國
中國的舞龍文化豐富多彩,在熱鬧的新春給人們帶來了不少歡樂,既充滿了人們對來年的期待,又是對自己一年來辛勞的酬謝,既是娛神也是娛己。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這首詩出自白居易的《二月二日》,描繪了二月二這天新雨初晴,萬物生長,少年人歡快地出游的場面。二月二又叫“龍抬頭”,也就是民間俗稱的“春龍節”。歷來詩人都對此有不少描寫,宋代詩人戴栩便有一首《次韻盧直院題秀邸所贈春龍出蟄圖》:“中興斷鰲四極立,黃河不動銀河濕。群龍作御翊天飛,豈有泥蟠初破蟄。”詩中生動地描繪了群龍奔涌而出的景象。實際上詩中所提到的春龍出蟄圖已經是一種節慶的繪畫范式,據《宣和畫譜》記載,東晉時期顧愷之就曾繪制了一幅《春龍出蟄圖》,后代的畫家們也不乏這個主題的作品。北宋畫家燕肅所畫的《春雷起蟄圖》、明代畫家尤求的《風云起蟄圖》、明代位列吳門四家仇英的《春龍起蟄圖》都是這一主題的代表性畫作。

仇英(明)《春龍起蟄圖》
詩人畫家都不吝筆墨描繪春龍出蟄的場景,蓋因這一節慶對于處于農耕社會中的人們有著重要的意義。二月二龍抬頭,實際是古人對天象觀察的總結。
天上二十八星宿的說法由來已久,人們又將二十八星宿所處的位置分為四個區域,也就是“四象”,即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和南方朱雀。其中東方蒼龍是由角,亢,氐,房,心,尾,箕這七宿組成,人們把角宿視為龍角,亢宿視為龍喉,氐宿視為龍爪,房宿視為龍腹、心宿視為龍心,尾箕二宿則為龍尾。
古人憑借自己的觀察發現每當二月二時,代表龍角的角宿就會由地面伸出,這一天又在驚蟄附近,人們便將此視為神龍抬頭行云布雨的神跡。民間還流傳著各式各樣的俗語,如有“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還有地方傳唱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這些俗語中無不透露著對播種耕耘的喜悅與對秋日收獲的期待,又是新一年的農耕,也即將有新一年的成果。

玉獸形玦,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圖/ 故宮博物院網站
為了表達對春龍節的欣喜,民間發展出了不少慶祝的方式,常見的有撒灰引龍、照蟲熏蟲、剃龍頭、吃龍食等。引龍即用草木灰撒線引龍,也有地區從家門口撒草木灰到河邊,再用谷糠撒回家,意為一送一迎。這一天人們也會用蠟燭或者香熏走家中的毒蟲。民間一向有正月剃頭不利舅舅的俗語,所以到了二月二這天,人們都會讓孩子們剃個“喜頭”。春龍節人們還有吃各種“龍”食的傳統,即將今天所食用的各色食物都冠上龍名,吃面是龍須面,吃餃子是“吃龍耳”,吃豬頭肉是“食龍頭”,吃春餅是“食龍鱗”……
龍年對于中國人而言是有著特殊的意義的,我們都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更是高貴吉祥的象征,會給人們帶來豐收、財運、前途……所以人們在新春伊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歡迎龍的來到,慶祝龍的駕臨,充滿了對新一年的期待與祝福。
早在新石器文化時期,龍就與中國的農業文化息息相關,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是豬首龍身的玉器,對龍的想象與家畜的飼養緊密地聯合在了一起,今日中華大地上百業興騰,歲稔年豐,千百年前對龍的期許仍在這片土地上不斷賡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