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季,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特別是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常常是白天風和日麗,夜間則星月交輝,空氣比較清新宜人,給人以秋高氣爽的感覺。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要從太陽輻射的季節變化、大氣環流和地形的情況來分析。
秋季是由夏到冬的過渡季節,這時太陽照射的角度由大變小,地面所受的太陽光照比夏季明顯減少,而暖濕空氣已經從大陸轉移到太平洋上,北方的干冷空氣開始南下。這種干冷的空氣本身非常干燥,所以很難凝結成云。同時,干冷的空氣比較重,就要往下沉,沉到地面時又變熱。而這一帶天空原有的云也因變熱蒸發而減少。結果,這些由冷空氣控制的地區,天氣總是晴朗的。
另外,秋季白天地面上吸收太陽的熱,到了夜間,天空沒有云遮蔽,熱量可以自由地散發。秋分之后,夜長日短,地面白天吸收的熱量比夜間散發的熱量少,溫度就逐漸降低了。同時,秋天空氣中水分減少,人的四周全是干冷空氣,人們皮膚上分泌出來的水分就很容易蒸發掉。由于這些原因,人就感覺涼爽了。
我國許多地區雨季在夏季,大量的降水清洗了天空,使大氣中的塵埃微粒大為減少,從而減少了穿過大氣時光能的散失,使大氣透明度大大提高。由于大氣顆粒物及小水滴的減少,天空中波長較短的藍紫光比例增加,天空就顯得更藍、更高遠了。
此外,人類的呼吸依賴肺內氣壓和外界大氣壓通過呼吸肌的伸縮產生壓力差。假如外界氣壓變低,人們在呼吸時會感覺費力,有“悶”的感覺。秋季處在高氣壓控制下,人自然會有神清氣爽之感了。
“秋高氣爽”是在氣壓、氣溫、濕度、能見度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出現的。雖然“秋高氣爽”的天氣讓人感覺十分舒適,但大家還是要注意及時增添衣物,以防受寒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