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希望通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質,提升心理素質。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預防和降低學生出現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等風險,提高他們的心理韌性,使其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此外,在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減少學生因心理問題可能引發的自傷或傷害他人事件,還能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1.與學習有關的心理問題
與高中階段相比,學生在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后,所面臨的環境發生了明顯改變,學習氛圍相對輕松,學習壓力較小。這種教學環境的變化,可能使部分學生在進入高職院校后,學習動力、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下降;還有部分學生無法快速適應高職院校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可能出現學習困難、厭學、考試焦慮等與學習相關的心理問題。
2.與情感相關的心理問題
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剛剛成年,進入高職院校后日常生活相對自由,加之此年齡段的學生對愛情存在渴望,容易在感情方面出現問題,如單相思、產生愛情錯覺、感情糾紛等。部分學生剛開始談戀愛時會感受到戀愛的美好,一旦出現感情問題且不能正確處理時,可能會引發心理問題,如抑郁、焦慮、煩躁、偏執等;部分學生在面對失戀或對方提出分手時,可能會表現出寢食難安、失眠、抑郁等情況。
3.與擇業就業相關的心理問題
臨近畢業的高職院校學生將面臨擇業就業的問題,在此過程中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例如:部分學生在擇業就業期間可能出現從眾心理,未充分考慮自身的優勢與就業需求,盲目跟從熱門就業方向進行選擇;部分學生在參加招聘會過程中可能會屢次受挫,極易因就業問題而表現出焦慮、暴躁,甚至喪失信心或者自我否定,從而導致自暴自棄。這種不良情緒會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學習,長時間不進行干預還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造成影響。
4.與人際關系相關的心理問題
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高職院校學生還需要重視人際關系的有效處理。如果學生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可能在校園生活和學習中會感覺到孤獨、無人傾訴,長此以往可能會出現過度焦慮、暴躁易怒、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等心理問題。有部分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的過程中可能出現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等情況,這會對他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造成不良影響。
1.個體因素
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與個體因素之間存在密切關聯。例如: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剛剛步入成年,雖然生理方面已經日益成熟,但是心理方面尚未成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情緒化;有些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響,主要表現為易出現心理矛盾、心理沖突等情況。部分突發事件的發生也可能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如失戀、意外傷害、親人離世或生病等,使其承受較大壓力,進而引起心理問題。
2.家庭因素
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的部分心理問題與其家庭有密切關聯,包括家庭氛圍、家庭教育、家庭事件、父母之間的關系等,都可能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積極和諧、溫馨舒適的家庭氛圍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如果突然收到親人離世、父母離異等消息,可能會對他們的情感與心理產生影響。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自卑、敏感、多疑、孤僻等心理問題,可能與他們長期受到不良家庭環境影響有關。
3.就業因素
在就業形勢嚴峻、競爭日益激烈的現實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需要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會因壓力過大而產生心理問題,如焦慮、煩躁等。部分學生可能會出現自我認知偏差,懷疑自己的專業能力,會因無法找到相關專業對應的工作,沒有職業歸屬感和成就感,而出現自我否定、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
4.學校因素
學校方面也是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部分高職院校學習、實習任務重,會加重學生的學習壓力,可能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或逆反心理,導致情緒不穩定。此外,學校的住宿條件、飲食條件、衛生條件或學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也可能會讓學生產生心理問題。

1.積極組建心理健康教育團隊
各高職院校在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有必要建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通過組建心理健康教育團隊,依靠團隊中不同成員的專業知識來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團隊中需要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并設置專項心理健康教育資金,便于在學校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日常教學中,需要由心理健康教育團隊負責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團隊應在固定場所設置心理咨詢室,或者提供多種途徑的心理咨詢方式,如熱線電話、開通微信公眾號、抖音心理咨詢賬號等,以便能及時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心理問題。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與不同課程的有效融合
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期間,教師可根據相關課程的特點,有效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例如:在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創新思政教育觀念,有機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在引導學生思考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關系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通過在不同的基礎課、專業課教學中滲透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內容,既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升思想品德和綜合素質,又能増強學生的心理韌性和自我調節能力,進而減少他們的心理問題。
3.強調家校聯合,共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與家庭、學校有著密切關聯,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期間,需要加強家校聯合,通過家庭、學校的共同努力,幫助學生解決相關心理問題。家長應與學生班主任或者輔導員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并長期保持聯系,及時了解學生的動向和心理健康狀況,以便分析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同時,學校也應對學生的家庭進行詳細了解,針對一些特殊家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綜合干預,積極為學生提供學習幫助、生活幫助、情感支持和心理輔導等。此外,對于部分學生出現的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學校和家庭應正確對待,并給予關懷與情感支持。學校可以幫助學生聯系專業心理機構完成治療,讓學生對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客觀的認識,并學會采用正確的應對措施。家校聯合在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方面需要加強日常溝通,為學生建立長期的心理支持。
4.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動
高職院校應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和自我調節能力。這些活動可以包括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心理劇表演、心理沙龍、團體輔導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還能學習到一些應對心理問題的方法與技巧。此外,心理健康活動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促進同學之間的情感聯系,增強人際關系,減輕孤獨感,促進心理健康。

5.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與普及
高職院校還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與普及工作,利用校園網、微信公眾號、海報等形式,向學生傳播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通過宣傳,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在遇到心理問題時主動尋求幫助,消除對心理咨詢的誤解與偏見。同時,學校可以組織心理健康周活動,邀請心理專家進行講座和咨詢,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6.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評估與反饋機制
為了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高職院校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評估與反饋機制。學校可以定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了解他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需求和期望。同時,學校應根據評估結果不斷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確保其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此外,學校還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跟蹤記錄,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實現心理健康的持續發展。
高職院校學生容易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心理問題,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組建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設立心理咨詢室、在日常教學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加強家校聯合、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與普及、建立評估與反饋機制等措施,從多個角度幫助高職院校學生預防和解決心理問題,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幫助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能自信、從容地面對各種挑戰,助力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