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宋慶齡譽為“萬世師表”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最令我欽佩和崇敬的一位。行知先生傾盡畢生,推行教育現代化開創性發展,其理念之堅定、舉措之卓然,即便放在當下,依然如真知灼見,使聞者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關于先生在教育方面的典故有很多,其中“點石成金”和“人才、大才、天才”對我而言印象最為深刻。
陶行知先生于1939年在重慶創辦的育才中學,有召開每日晨會的傳統。有一天,他正巧參加,于是走到臺上,為下面的學生講了一個不一樣的“點石成金”故事。說的是一位法術高深的道士,讓弟子們圍坐四周,他用手指點向一堆石塊,石塊便全部變成了黃澄澄的金子。接著,他讓弟子們每人挑一塊金子去買點吃的用的。一眾弟子聽罷又驚又喜,急忙撲到黃金堆里挑選,有的選顏色更黃的,有的選體積更大的,唯獨有一名弟子站著沒動。道士好奇地問他為什么不去挑,他回答說:“金子雖好,總有用完之時,我想要的是師傅能夠點石成金的手指?!敝v到這里,行知先生停了下來,學生們心急接下來的發展,紛紛出言催促,可他卻不再繼續講,笑了笑,對這個故事進行了一番評述。
世人往往會被眼前的金子迷惑,卻忽略了那只能點石成金的手指。就好像我們的求學之路,如果光想著從老師那里獲取現成的知識和道理,是遠遠不夠的。畢竟這些已經總結得出的結論,雖然現在看上去很有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化,將會變得陳舊,甚至用不上。有的同學喜歡將老師教授的內容死記硬背,過后不進行思考,也不懂得從知識中察覺到新問題和新內容,那就是書呆子式地學習。我們應當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學會探尋知識的途徑和方法,就如同拿到那能將石塊變成金子的手指一樣,獲取打開知識寶庫大門的鑰匙,最終超越自己的老師,成為更強大的人。
洋洋灑灑的一番話讓臺下的學生茅塞頓開,也讓在場老師的教育理念有所變化,他們不再生硬死板地教書,而是努力創造多樣的學習條件,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
育才中學成立于戰火紛飛的年代,招收了許多戰災流浪兒童。先生對于這些孩子格外心疼,為他們量身定做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僅僅一兩年的時間,這些孩子就在自己所熱衷的項目上嶄露頭角。因為這樣的卓越成果,先生得到了周恩來同志及馮玉祥將軍的高度贊揚,此舉引來一部分因循守舊學者的非議,說他背離了普及教育,搞起了“天才教育”。
對此,陶行知先生一笑了之,隨后公開予以回應。他說,自己辦的不是天才教育,而是人才教育。按照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對他們進行定向培養,使他們在正確的指引下經過“一”番努力,就能夠成為“大才”(“人”上面添一橫為“大”)。對于這些可塑“大才”再進行更深入、具體的教導,學生自己再出“一”把力、流“一”身汗,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和積累,“大才”就能夠成長為“天才”(“大”字再加一橫為“天”)。
僅僅兩個小故事,便映射出了陶行知先生對于“教育”的深刻理解,也道出了這位師者先賢為人民教育事業所付出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