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腦卒中的誘發因素十分復雜,包括先天性血管發育異常、腦血管畸形、煙霧病、心臟疾病等。臨床在診斷疑似青少年腦卒中患者時,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再通過相關檢查確診疾病,一旦確診就要及時開展治療。
腦卒中屬于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導致血液無法流入大腦而引起的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其中,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較高,椎動脈和頸靜脈狹窄、閉塞均會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且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缺血性腦卒中多與日常作息、生活習慣相關,發病群體趨于年輕化。

青少年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煙酒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這與青少年群體飲食不健康、體育鍛煉少等不良生活習慣相關,但高血壓是青少年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
1.高血壓
高血壓是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可加快動脈粥樣硬化的速度,導致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增高。青少年群體中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當血壓突然升高后,就容易引發局部腦出血。
2.高血脂
高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關聯性較強。青少年群體對自己的血脂情況不太了解,當體內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抗動脈硬化能力會下降,進而容易形成血栓,腦部的血栓梗阻會出現腦卒中。
3.煙酒史
煙草內的尼古丁成分能夠促使交感神經興奮,引發機體脂代謝紊亂,損傷血管壁,增加血液黏稠度,進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酒精飲品中的乙醇成分能夠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加劇血管痙攣,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同時還能減少血流量,誘發腦卒中。
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
在青少年腦卒中患者中,大多數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屬于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體內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對血管舒張能力、低密度脂蛋白代謝水平造成影響,進而加快動脈粥樣硬化進程,提高腦卒中的發生率。
5.不良飲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家庭日常飲食中脂肪類食物的占比較大,再加上長期頻繁吃外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血壓、高血脂的發生率。長期不良飲食容易增加患腦卒中的風險。
6.體育鍛煉不足
長時間不進行體育鍛煉,會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患腦卒中的風險。
7.長期熬夜
熬夜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家常便飯”。但人體器官和組織在白天處于運作服務狀態,晚上需要休息調整,如果日夜都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就容易引發疾病。
1.控制血壓
為了降低腦卒中的發生風險,必須有效控制高血壓。青少年應定期測量血壓,以了解自己的血壓水平。一旦出現血壓升高的情況,立即采取措施,遵醫囑服用降壓藥物,避免引發腦卒中。
2.改變生活方式
第一,戒煙,吸煙會加劇血管損傷,形成血栓。第二,戒酒,酒精容易引發心臟疾病、高血壓,增加患腦卒中的風險。第三,避免濫用藥物,不合理使用藥物會損傷血管。第四,培養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日常飲食中應多吃全谷類、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多攝入新鮮蔬菜和水果,維持正常體重的同時,有利于改善血脂水平。第五,適當運動能保持身體健康,每周進行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有利于維持心血管健康。青少年應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腦卒中的發生風險,并預防其他慢性疾病,全面提高生活質量。
3.管理慢性疾病
針對患有慢性疾病(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的青少年來說,應定期參與健康干預與管理活動。慢性疾病患者應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不可以私自停藥或減少藥物劑量。同時,定期檢測膽固醇、血糖、血壓水平,醫生會按照患者的檢查結果調整治療方案,并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建議,避免疾病進一步發展。通過管理慢性疾病,可以有效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減少患腦卒中的風險。

4.明確家族史
家族史對青少年腦卒中的影響非常大,家族成員有腦卒中患者的青少年,患腦卒中的風險更高。有腦卒中家族史的青少年應定期參加體檢,主動與醫生交流家族史。醫生會按照青少年的家族史和相應的風險因素,對腦卒中發病風險進行評估,從而制訂個體化的預防方案。了解腦卒中相關的家族史,既可以幫助青少年個體預防疾病,還能引導家庭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降低腦卒中的發生風險。
腦卒中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屬”疾病,已呈現出年輕化趨勢。青少年因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腦卒中的發生率,若還伴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就會進一步增加患腦卒中的風險,嚴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提高青少年群體對腦卒中的認知,當身體出現不適時應及時就醫,盡快接受正規診治,以控制疾病進展,減少腦卒中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