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因磕磕碰碰而造成一些傷口,掌握正確的傷口處理與換藥方法十分重要,不僅能夠幫助傷口快速愈合,還能有效預防傷口感染。對于青少年而言,掌握基礎的急救技能和傷口處理方法,不僅能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還能在緊急情況下為同伴提供必要的幫助。本文將詳細講解青少年常見外傷的類型及傷口的正確處理方法。
擦傷:這是最常見的輕微傷害之一,通常發生在皮膚表面,由摔倒或碰撞導致皮膚與粗糙表面摩擦引起。處理擦傷的關鍵是清潔傷口,以防止感染,可涂抹抗生素軟膏和覆蓋無菌敷料貼。
割傷:由銳利物體造成的皮膚損傷,其特點是邊緣較為整齊。較深的割傷需要醫生縫合處理,以促進愈合,并減少瘢痕的形成。
挫傷:挫傷是指由鈍器作用造成以皮內或/和皮下及軟組織出血為主要改變的閉合性損傷。挫傷部位的淤青是皮下微小血管破裂出血所致。治療主要以休息、早期冷敷減輕腫脹、后期熱敷促進血液循環為主。
扭傷與拉傷:這類傷害通常發生在關節處,如踝關節或腕關節,由于過度伸展或扭轉造成的肌肉或韌帶損傷。初期應采取休息、冰敷、壓迫包扎、抬高患肢來緩解癥狀。
骨折:指骨骼的結構完全或部分斷裂,當骨骼受到超出其承受能力的壓力時就會發生骨折。青少年因骨骼仍處于發育階段,其骨折后的影響不同于成年人。發生骨折后需立即就醫,并遵循醫生的治療方案,通常包括固定或手術等。
燒傷:燒傷可以由熱力、化學物質、電或輻射造成。對燒傷的初步處理包括冷卻燒傷部位至少10分鐘,避免使用冰塊直接接觸皮膚以防凍傷,隨后應用無菌紗布覆蓋,并盡快尋求醫療援助。
蟲咬或蜇傷:被蚊子、蜜蜂等昆蟲叮咬或蜇傷后,會給青少年帶來不適。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傷害可以通過清潔傷口、使用抗組胺藥物來緩解瘙癢和局部消炎。但如果出現過敏反應,則需立即就醫。
評估傷口:青少年受傷后,首先要判斷傷口的嚴重程度。如果是輕微的擦傷、割傷或刺傷,可以自行處理;若傷口較深、面積較大或伴有骨折等情況,則應立即前往醫院就診。
清潔雙手:在接觸傷口前,務必使用肥皂和流動水徹底清潔雙手,避免將細菌帶到傷口處,造成感染。
清洗傷口:使用溫水和溫和的肥皂輕輕清洗傷口周圍的皮膚。若傷口內存有異物,盡量不要嘗試取出,特別是異物位置較深或難以移動時,應立即就醫,必要時實施手術取出。
止血處理:對于出血的傷口,可以使用無菌繃帶或紗布進行壓迫止血,直到出血停止。輕微出血通常幾分鐘內就能止住。

消毒處理:使用碘伏、酒精或其他消毒劑輕輕擦拭傷口周圍進行消毒,以預防感染。注意,不要將消毒劑直接倒在傷口上,以免引起疼痛和刺激。
覆蓋傷口:使用無菌紗布或無菌敷料貼覆蓋傷口,以保持干燥并防止外部污染。避免包扎過緊,影響傷口處的血液循環。
觀察與更換敷料:每天檢查傷口情況,查看是否存有發紅、腫脹、分泌物增多等感染表現。根據需要更換新敷料,保持傷口清潔干燥。
使用抗生素軟膏:對于部分淺表性傷口可以涂抹抗生素軟膏,以預防感染并促進愈合。
避免撕扯痂皮:讓傷口自然愈合,不要過早地撕掉已形成的痂皮,以免影響傷口愈合和留下瘢痕。
保持營養與水分:攝入充足的水分、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素對于傷口愈合有促進作用。
準備工具:在換藥前,準備好所有必需的工具,包括無菌紗布、醫用膠帶、消毒棉球、消毒劑(碘伏或酒精)、抗生素軟膏、剪刀、鑷子及手套。務必要確保所有物品都是無菌的,以防止傷口感染。
清潔雙手:在接觸傷口前,用肥皂和流動水徹底清洗雙手,最好采用七步洗手法。
移除舊敷料:輕輕地移除舊的敷料,動作要輕柔,避免破壞正在愈合中的表皮組織。若敷料與傷口粘連在一起,可使用生理鹽水或消毒劑濕潤后再慢慢取下。
評估傷口:觀察傷口的顏色、形狀、分泌物性質,并記錄病灶處的變化,以便發現潛在的感染跡象。
清潔傷口:使用消毒棉球蘸取適量的消毒劑,從傷口中心向外輕輕擦拭,去除傷口表面的污垢和分泌物。但應避免過度用力,以免損傷新生的組織。
適當使用抗生素軟膏:使用抗生素軟膏有助于預防感染,并為傷口提供一個濕潤的愈合環境。
覆蓋傷口:選擇比傷口稍大一些的無菌紗布或無菌敷料貼覆蓋傷口。確保邊緣平整且牢固地粘貼在皮膚上,要注意不要包扎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固定敷料:使用醫用膠帶固定紗布或敷料,并確保穩固舒適,不會影響青少年的日常活動。
記錄換藥時間:記錄該次換藥時間和所用材料,以便下次換藥時參考。
定期檢查:應根據傷口情況,決定換藥的頻率。一般來說,若傷口干燥且沒有分泌物,可每2天換1次;若存有分泌物或傷口潮濕,則需更頻繁地更換敷料,并檢查傷口情況。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學會正確地處理傷口和換藥是一項必備的技能。正確的傷口處理方法不僅能夠加快傷口愈合,還能降低感染風險。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一些創傷較嚴重或存在感染風險的傷口,不能自行處理,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醫護人員的幫助,以免造成感染加重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