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女性日常生活中常被月經不調問題所困擾,如月經提前、量少或月經推遲、量多等情況,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她們的心情,進而降低她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效率。本文將介紹在中醫視角下如何有效調理青春期女性月經不調。
在中醫視角下,導致月經不調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外部寒氣、濕熱的侵襲,影響胞宮(即子宮)的正常功能,或者是精神壓力和勞動負荷較大損傷了氣血,以及飲食不規律,影響脾胃功能,脾不能正常統攝血液等。這些因素導致患者的臟腑功能失調,使身體出現氣血盈虧,損傷了沖任二脈,進而誘發月經不調。
1.中藥調理
中藥調理月經不調是基于中醫辨證論治。月經不調的中醫證候包含血虛、血熱、血寒、腎虛、血瘀及氣滯等。一般從調理肝、脾、腎的臟腑功能著手治療月經不調,調節氣血是治療重點,治法包含活血化瘀、溫腎助陽、疏肝解郁、燥濕化痰、清熱滋陰以及健脾益氣等。中醫調理強調三因制宜,要求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提供相應治療。例如:血瘀型月經不調患者采用桃紅四物湯治療可獲得較理想療效;肝郁血虛脾弱型月經不調患者采用加味逍遙散可獲得較好效果;血寒證月經不調患者采用溫經湯治療可獲得良好效果。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些中藥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不可以私自增加或減少藥物劑量,以免引發不良反應。
2.推拿
中醫推拿對治療月經不調有一定的療效。通過推拿疏通阻塞的經絡,同時刺激相應穴位,使患者的氣血運行更加順暢,對平衡體內的陰陽有促進作用,從而達到改善月經不調的目的。推拿方法:仰臥,醫務人員雙手分推患者的兩側胸脅,持續3分鐘;在小腹部實施掌摩法按摩,順時針與逆時針按摩交替進行,直至患者腹部產生溫熱感;將肚臍為中心,雙手左右兩側進行腹腰分推,以產生熱感為宜,持續5分鐘;關元穴、氣海穴,持續進行按壓,每個穴位均按壓2分鐘;搓熱雙手,緊貼患者的小腹部,實施掌摩法,讓熱力透入患者腹部,反復進行,共10次;雙腿自然分開,醫務人員雙手拇指和食指捏拿患者的大腿兩側肌肉,分別捏拿5分鐘;對兩側小腹部與腹股溝部位實施指擦法,以皮膚發熱為宜;血海穴、足三里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用拇指指腹端按揉,分別按揉1分鐘。
3.針灸
月經不調患者在服用中藥的基礎上配合針灸治療,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針灸是通過刺激穴位和經絡來治療疾病,常見的月經不調針灸穴位包括三陰交、血海和氣海等,以調節沖任和臟腑功能,從而改善月經情況。為保證針灸效果,應基于中醫辨證分型實施針灸治療。若患者是血瘀型月經不調,一般選擇三陰交、血海、膈俞等穴位針灸;若患者月經提前,首選足三里穴、腎俞穴以及氣海穴;若患者腰膝酸軟,增加關元穴、合谷穴;若患者便秘,增加地機穴;若患者月經延遲,使用天樞穴、氣海穴;若患者月經量稀少、月經疼痛,加用命門穴、太溪穴;若患者頭暈、面色蒼白,加用足三里穴。針刺后實施捻轉補瀉手法,得氣后持續留針15分鐘。
在中醫視角下,治療青春期女性月經不調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在確保治療安全與效果的基礎上,幫助她們減少月經不調所帶來的影響,提高其生活質量和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