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其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易受到傳染病的威脅,如流感、肺炎、腸道病毒感染等。為了預防和控制兒童常見傳染病,了解傳染病的臨床表現和流行規律,提升疾病防控意識,實施有效的防控策略,才能有效保障兒童的健康。
兒童免疫系統是身體的保護屏障。新生兒時期,嬰兒主要依賴母體通過胎盤傳遞的IgG抗體及母乳中的IgA抗體來進行非特異性免疫防御。隨著兒童逐漸長大,自身的免疫系統會逐漸發展并完善。
3~6歲是兒童免疫系統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兒童最容易受到傳染病侵襲的時期。因為在這個階段,兒童免疫系統還處在發育階段,抵抗力相對較弱。此外,幼兒園或學校環境也會增加兒童接觸病原體的機會。疫苗接種和良好的衛生習慣是幫助兒童免疫系統發育,以及保護兒童不被傳染病侵害的有效方式。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流感全身癥狀較普通感冒重,有3個明顯特征:高熱(38.9~40℃),短時間內體溫上升較快;疼痛明顯,主要表現為頭痛、咽痛和肌肉酸痛;全身無力感較明顯。
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特征以腮腺非化膿性炎癥、腮腺區疼痛為主,多發生在兒童青少年時期。該病全年均可發病,多發生在冬春季節,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也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唾液傳播。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痛、頭痛、惡心嘔吐、全身不適等,腮腺處逐漸腫起,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后、下蔓延,腫痛明顯。
水痘: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可發生,冬春季節高發。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學齡前兒童和小學生更易感染。水痘潛伏期較長,一般7~24天,即水痘病毒進入人體后不會立即出現癥狀,經過潛伏期后才出現癥狀。前驅期無癥狀或癥狀輕,常表現為低熱疹、咳嗽咽痛、頭痛乏力、惡心食欲差等;出疹期表現為胸部、腹部、背部和頭部出現皮疹,四肢末端皮疹較少。皮疹為紅色丘疹或者斑疹,進而形成水泡樣,周圍可伴有紅暈,1周左右痂皮會脫落愈合,一般不會留下瘢痕。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麻疹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麻疹病毒屬于RNA病毒,抵抗力不強,對陽光、高溫和一般的消毒劑都較為敏感。發病前的2天至出疹后5天都具有傳染性,主要是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和眼結膜傳染,兒童感染較多見,秋冬季節發病較多,其他季節也會散發。患者可表現為高熱、眼睛怕光分泌物多、眼結膜充血,疹可蔓延全身,為淡紅色斑丘疹,持續1周左右。出疹后5~7天,癥狀逐漸減輕,疹退后會有色素沉著斑并脫屑,整個病程持續約2周。
手足口病: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傳染病,常好發于5歲以下兒童,潛伏期約3~5天,出疹集中在手、足、口、臀等部位,伴有發熱。少數患兒可能會出現較重的癥狀且病情進展快,需盡快就醫。
諾如病毒胃腸炎:諾如病毒又稱諾瓦克病毒,為RNA病毒,能夠引起非細菌性急性胃腸炎,容易發生變異,通過水源、食物、呼吸均可傳播。諾如病毒感染的潛伏期通常為1~2天。諾如病毒胃腸炎一般以輕癥為主,表現為發熱和上吐下瀉等癥狀。此外,頭痛、發熱、寒顫和肌肉痛也是常見癥狀,嚴重者會出現脫水癥狀,導致大量電解質和水分丟失,所以應注意充分補液,多休息,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
皰疹性咽峽炎:由腸道病毒引起的的急性傳染性咽峽炎,主要特征為急性發熱、咽峽部皰疹潰瘍、咽喉疼痛、口痛、頭痛、嘔吐、四肢酸痛、拒食、精神萎靡等,高發于每年的4~7月,多發于5歲以下兒童。通過糞-口傳播及飛沫傳播的,也可通過接觸患兒口鼻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傳播。
兒童常見傳染病的流行規律因病種、地域、季節等有所差異。例如:流感的高發期通常在冬春季節,冷暖交替氣候變化較大時,兒童的抵抗力降低,極易感染流行病毒;腸道傳染病在夏秋季節,尤其是在濕熱環境下容易流行;麻疹、風疹、水痘等疾病則常在春季盛行。
兒童集中場所,如托兒所、幼兒園或學校等,由于人口密度大,傳播途徑主要為空氣傳播或接觸傳播,一旦出現病例,會快速造成疾病擴散。開學初也常是傳染病發生的高峰,特別是各類呼吸道傳染病。
(1)兒童要遠離傳染源,出現傳染病病例時要做好隔離措施,切斷傳播途徑。
(2)病毒可以通過飛沫傳染給健康人,因此要特別注意環境衛生和手衛生,不要用手觸摸眼臉、口鼻等部位。避免去擁擠的公共場所,室內環境要多通風。
(3)空氣中塵埃含量高時,鼻黏膜易受病毒侵害。多喝水可有效保持鼻黏膜濕潤,抵御病毒入侵。兒童飲食中要適當增加維生素的攝入,可提高抗病能力。
(4)適當增加戶外活動,長期堅持一定強度的基礎鍛煉,可增強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
(5)及時接種預防疫苗,有效預防各類傳染性疾病。
(6)相關部門可設立公益講座或在社區進行路演,把防控傳染病的知識普及到每個家庭。學校應開設健康課程,讓學生從小了解常見傳染病及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