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茖W在本質上是通過科學研究獲得科學知識的過程,讓學生經歷探究與實踐的過程,有利于激發他們對科學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和探究實踐能力,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達到培養核心素養的目的。包括科學學科在內,許多教材中都有與健康教育相關的內容,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但多為講授法。在教學《保護感覺器官》一課時如何更有科學味,我們團隊進行了探索。
一、其他教材中“保護感覺器官”的相關內容
關于“保護感覺器官”這一主題,在其他教材中也有涉及,其內容編排、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都有各自的學科特點。
1.《體育與健康》學科中的相關內容
《體育與健康》是一門室內授課與室外活動相結合的學科,在室內授課的內容中,涉及保護感覺器官的相關教學要求。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教師用書:體育與健康(3至4年級)》中的《用眼衛生》一課,主要是針對保護眼睛這一感覺器官展開教學。這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讀書寫字、看電視、使用電腦的用眼衛生,使學生學會正確的讀寫姿勢,養成正確的用眼衛生習慣,學習一些預防眼外傷的基本方法,認識到保護眼睛的重要性。又如,人教版《義務教育教師用書:體育與健康(5至6年級)》中的《輕度損傷的自我處理》一課,主要針對皮膚這一感覺器官展開教學。這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皮膚受到輕度損傷(燙傷、燒傷、刺傷、割傷、擦傷、挫傷)時的自我處理方法,培養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在拓展環節,教材還提供閱讀資料,指導學生學習一些輕度損傷(鼻出血、眼內進異物)的自我急救方法。
在上述內容的教學中,采用的方法多為通過視頻介紹保護器官的方法及處理外傷的措施,再通過講解多種案例的處理方法加以指導。這樣的室內教學,可以盡量降低學生在活動課上發生傷害感覺器官及造成其他外傷的概率。
2.地方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人與自我》是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遼寧省地方教材,其中也有保護感覺器官的相關內容。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我的眼睛亮晶晶》,其內容主要是了解眼睛的基本結構,知道眼睛是人體重要的視覺器官;掌握眼保健操的動作要領,培養學生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又如,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會聽”的耳朵》,其內容主要是學習正確的傾聽方式和技巧;體驗良好的傾聽行為和不良的傾聽行為,了解身體語言在傾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養成正確的傾聽習慣。
《人與自我》多采用教師講解和示范、學生談感受的方式。教學中,教師會結合一些小故事、使用一些小視頻,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學習一些健康知識和方法。
二、科學教材對保護感覺器官的相關要求
在人教鄂教新版《科學》教材中,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感覺器官”對應課程標準中的內容要求為:識別人的眼、耳、鼻、舌、皮膚等器官,列舉這些器官的功能與保護方法。對應的學業要求為:了解健康及其影響因素,知道預防常見健康問題和疾病的基本知識;了解個人日常行為和生活方式與健康之間的關系,養成愛護眼睛的習慣,預防近視,定期監測體重,預防超重;養成規律作息與文明衛生的習慣,保證充足睡眠,維護自身健康和公共環境衛生。在《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指南》中的相關要求為:養成愛護眼睛的習慣預防近視,了解科學用耳的方法,保持鼻腔衛生,了解并遵守實驗安全的基本規則。
“我們的感覺器官”單元共有三課,分別是《我們怎樣知道》《觀察水果》《保護感覺器官》。第一課通過“袋子里面有什么”的探究與實踐活動,認識5種感覺器官和它們的基本功能,知道感覺器官是幫助人們觀察的器官。第二課通過“比一比、分一分”的探究與實踐活動,啟發學生運用多種感覺器官對水果等物體進行更全面的觀察和記錄,在比較的基礎上,根據物體的特征將其分類。第三課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感覺器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護感覺器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健康觀。
從教材來看,其中的健康教育內容有些與《體育與健康》《人與自我》有相同之處。但是,科學課需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究與實踐的過程,讓他們在具有科學味的學習過程中,達到對相關內容更深刻的理解。
《保護感覺器官》一課,教材設計了“探究與實踐”“科學與職業”版塊,使科學課堂上的健康教育脫離了以講授式為主的教學方式,更具有科學味。該課的第一個探究與實踐活動是“感覺器官游戲”:第一組游戲是蒙眼猜人和蒙眼走直線,體驗眼睛的重要性;第二組游戲是用身體動作表達想法,請同學猜一猜表達的意思,體驗耳朵的重要性;第三組游戲是戴手套摸一摸盒子里的物品,體驗皮膚的重要性。通過三組游戲,學生親身體驗感知,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分析、歸納出感官的重要性。第二個探究與實踐活動是“怎樣保護感覺器官”,通過多種形式,結合生活中的體驗和感受,引導學生基于已有認知列舉保護感覺器官的方法,并在交流研討的基礎上,不斷提出和豐富保護各種感覺器官的方法。“科學與職業”版塊對眼科醫生做了簡單的介紹,引導學生認識眼科醫生要掌握專業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三、打造具有科學味的科學課
陶行知認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因此,“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無興趣不可能有知,無興趣不可能有行,興趣是學生學習科學的內驅力,是一切動力的源泉。該課教學要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設計要有趣,要能激發他們的探究動機,實現寓教于樂。
對低年級教學來說,教師想把看似簡單的知識講清楚其實是不簡單的。教師要遵循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從他們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以他們喜聞樂見的事物為基礎,以科學課內容為載體,合理安排進階活動,引導他們將知識與已有經驗結合,在了解科學現象的同時,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在《保護感覺器官》一課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從以下三個方面強化該課的科學味。
1.以探究體驗為基礎,形成科學觀念
一年級學生的科學觀念處于模糊階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形成初步的科學觀念。
教學中,教師以貼近一年級學生生活的走夜路插圖作為情境引入,問學生:“在黑夜中行走,我們有什么感受?”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表達內心感受,教師進而提出問題:“我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學生會說:“看不清、看不見?!本o接著教師提問:“眼睛真的這么重要嗎?”這樣引出兩個感官游戲——蒙眼猜人和蒙眼走直線,讓學生感受到眼睛被蒙上以后,做任何事情都很困難,想要完成任務,就要得到其他人的幫助。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中,學生能夠真切感受眼睛這一感覺器官的重要性。
在體會皮膚這種感覺器官的重要性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物品(乒乓球、檸檬、蘋果等),放在一個盒子里。學生先戴手套摸一摸,再摘了手套摸出教師指定的物品。這樣的探究與實踐活動,既能讓學生實實在在感受皮膚的重要性,又能保護他們的探究熱情,幫助他們建立信心,明白只要用對方法就可以順利完成任務。
2.依托教材,滲透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
一年級學生,應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比較與分類、聯想與想象、觀察、解釋等基本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該課教學在依托教材的基礎上,滲透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開展有效的探究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尊重科學、熱愛科學,為他們以后的探究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探究與實踐活動“怎樣保護感覺器官”的教學中,根據教材中前兩個環節的設計,教師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分別說出自己知道的保護眼、耳的方法,再出示教材中的圖片或相關視頻,讓他們分析其中哪些行為對感覺器官有害,哪些行為具有保護作用。在第三個環節引導學生探討“保護感覺器官還有哪些方法”時,利用教材中包括實驗情景的5幅圖片,提示學生對于不清楚、不了解的東西不能隨便聞、嘗和摸,聞氣味時可以用扇聞法。對于扇聞法,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接著,出示規范操作視頻,告誡學生因為實驗室有很多物品或藥品是有毒或有強腐蝕性的,即使在了解被觀察事物的前提下也要使用科學方法。
教材中的“科學與職業”版塊,指導學生認識到,當感覺器官不舒服時要及時就醫,醫生有先進的技術和儀器,能幫助人們確定健康狀況,治療疾病。學生在認識了感覺器官重要性的同時,知道既要自覺樹立保護感覺器官的意識,還要有科學處理問題的方法;知道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是職業發展的必備基礎,進而形成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意識。
3.開展探究活動,培養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探究實踐是科學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主要是指學生在了解自然并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科學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科學學科、其他學科的學習和在日常生活中解決科學問題時,都離不開探究與實踐活動,良好的探究與實踐能力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保障。該課教學設計了有趣的探究實踐活動,因此,學生能積極地參與活動,并從中收獲一定的科學知識、學會一些科學道理,還懂得了團隊合作、學會傾聽、遵守規則等的重要性。
在“如何保護感覺器官”的探究與實踐活動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回憶、思考生活中的現象。第一,提問引導:看手機等電子產品最長時間有多長?閱讀寫字的正確坐姿是怎樣的?第二,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示范正確的坐姿。第三,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對耳、皮膚、鼻、舌這些容易被學生忽視的感覺器官,教師讓他們結合自身或身邊人的實例進行交流、匯報,并及時給予正面的引導,使他們認識到人體的任何一種感覺器官對于我們的生活、成長都至關重要,幫助他們掌握更多、更有效的保護感覺器官的方法。
探究與實踐活動要盡可能是學生感興趣、樂于參與的活動,如“你比畫我猜”“小丑貼鼻子”等游戲;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立足素養發展,適當設計全員參與的活動;要適時設置獎勵環節,如獎狀、小獎品以激勵學生樂學好學;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很難保持集中,要穿插與該課有關的課間律動小游戲,如網絡上流傳的“眼睛、鼻子、嘴的小律動”就很適合;要適當滲透科學史,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偶像”意識,把偉大科學家、科技名人作為偶像,激發學生的探求欲。
結論
如果每一位科學教師都是一名“大廚”,要想“烹飪”出具有濃厚科學味的好課就應該做到:尊重教材,調整“原料”保證科學味;缺舍有度,不減“主料”保證科學味;適當提鮮,增加“配料”保證科學味。科學教師要不斷學習和掌握科學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上好每一節具有科學味的科學課,精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品質,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埋下科學的種子,樹立遠大的科學夢,為他們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郭陽,遼寧省撫順市教師進修學院;孫莉,遼寧省撫順市順城區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