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冬季農家糧食歸倉,正是手工制作的好時光。1月8日,《科學導報》記者在長治市武鄉縣大有鄉脈落神村看到,村民們正在庭院里有說有笑地扎掃帚。在一處空曠的地方,一把把扎好的掃帚被交叉碼放在一起進行晾曬。
脈落神村位于武鄉縣東部山區,境內山大坡廣,水源充足,非常適合種植掃帚苗。近年來,該村采取“黨支部+村集體經濟+脫貧戶”模式,通過專業化、規模化種植和加工,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做強生態農業,拓寬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鄉村振興。
“種玉米一畝地就是1000多元的收入,種掃帚苗可以翻好幾倍。去年村里開始種掃帚苗,我也參與了,種得不多,但是收入不錯,今年又擴大了規模,種了兩畝半,賣掃帚可收入一萬多塊錢。”村民李福懷介紹了種植掃帚苗給自己帶來的新變化。
掃帚苗也叫地膚子、千條子,是一種集食用、藥用、經濟與觀賞價值為一體的植物,好活耐旱,少病蟲、易栽培、好管理、經濟效益高,老人和富余勞動力都能從事生產作業,且不愁銷路。
“種植掃帚苗,好處挺多,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增加了村民和村集體收入。目前,我們村種植規模達100多畝,有35戶栽種,每年出售掃帚5萬把,能帶動200多人增收。”脈落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衛兵說。
依托掃帚苗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今年,脈落神村相鄰的胡也溝村也發展掃帚苗種植,盤活20多畝撂荒地,種植1.3萬株掃帚苗,帶動30多戶村民增收致富。村民董丙紅看著掃帚苗豐收的場景,笑得合不攏嘴。董丙紅告訴記者:“我今年種了400來株,每株能賣到十幾元,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
為確保銷路,脈落神村通過“合作社+種植戶+環衛部門”的運作模式——合作社和環衛部門簽訂收購協議,種植戶和合作社簽訂收購意向書,收獲后由合作社清點驗收入庫、環衛部門收購,讓種植戶吃上定心丸。
王衛兵表示,下一步村集體要在品牌塑造、原料貯存、技術培訓、市場營銷等方面發力,讓老百姓積極參與,種好掃帚苗,過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