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尊
關鍵詞:勞動教育;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
延安時期的勞動教育取得的成果是極為豐碩的,真正意義上促進了延安青年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為黨的革命事業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學習和生產是同等重要的,他深入一線動員師生到生產實踐當中去吸取經驗,在學習各種理論基礎的同時,在實踐當中進行沉淀。黨中央與邊區政府通過廣泛帶動邊區全體軍民參與勞動并進行勞動教育,提高了邊區物資生產效率,并使邊區人民通過勞動戰勝困難,練就強健的體魄和形成堅強的意志。
馬克思認為“全部人的活動迄今都是勞動”[1]。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區別于自然界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人因出于其意識作用而產生的物質活動改造世界,人在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中也脫離了自然界的聯系性從而獨立了自身,即向自然界指明了人的意識存在的獨立性。列寧也在其《哲學筆記》一書中論述了世界不會滿足于人,人決定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
勞動教育這一概念的界定眾說紛紜,尚未有一權威表述。但勞動教育實踐則自古有之,其發展至今按照教育內容可概括為生產技術勞動、生活服務勞動等,而其實踐的基本目的則普遍存在兩點,即培養勞動生產技能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勞動教育也圍繞著培養勞動生產技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展開。
勞動教育的概念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就有所論述,勞動教育觀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概念勞動概念一脈相承,馬克思本人在其著作中就曾指出“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理智的復現自己,而且能動的、現實的復現自己,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己”[2]。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3]由上述材料能夠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十分強調勞動教育的,勞動教育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色,勞動教育不僅對于青少年的成長培育十分重要,也對于廣大社會成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保持革命隊伍純潔性先進性群眾性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人類群體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的重要前提。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其領導的教育體系必然要重視勞動教育,必然要將勞動教育擺在重要位置。
勞動教育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展起來的極具特色的革命活動,其重點在于應對當時中國舊社會人們所普遍存在的“勞動下賤”觀念以及廣泛存在于知識分子群體中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落后觀念。勞動教育在于改造當時民眾的精神思想,使其體會到勞動價值和勞動光榮,從而改造舊社會人民的舊思想,令民眾更好地團結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對抗敵人。
同時,在延安時期黨進行勞動教育是根據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抗日戰爭進入了困難的戰略相持階段,根據地經濟形勢遭到了極大挑戰,一方面國民黨消極抗日,導致日本侵略者將進攻方向由正面戰場轉向由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致使陜甘寧邊區及其他抗日根據地面臨著巨大的戰爭壓力,另一方面日偽軍在其間施行“清鄉”“掃蕩”運動,導致根據地無法獲得穩定的物質生產環境,造成資源短缺。1938年,毛澤東在后方軍事系統干部會上說:“我們幾萬人下一個決心,自己弄飯吃,自己搞衣服穿,衣、食、住、行統統由自己解決。”[4]黨中央通過帶動邊區全體軍民開展廣泛的勞動生產活動,隨后黨中央號召全體邊區軍隊及群眾開展生產運動,不僅極大緩解了根據地物資短缺的問題,也培養了一批生產能手和勞動人才,為后續革命活動創造了堅實的基礎。
延安時期的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理念支撐,其要破除“勞動下賤”觀念以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落后觀念,樹立和發揚勞動光榮的理念并對軍民做出的勞動成果給予肯定和鼓勵。要改造舊思想培養全面發展的革命新人,就必須讓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黨在進行理論宣傳的同時也開創性地使領導人起到示范帶領作用開展勞動光榮理念的普及,在大生產運動開展當中,黨中央領導人率先示范,毛澤東親自開荒種菜,周恩來參與紡織生產,朱德工作之余拾柴拾糞等等。黨中央領導人們與基層指戰員站在一起同吃同穿同住,用自己的親身行動詮釋了勞動光榮的理念,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論證材料,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勞動熱情。黨中央還通過組織政治學習,樹立勞動模范,通過榜樣影響激勵民眾積極投身到勞動生產活動中去。
延安時期共產黨開展勞動教育的內容主要為傳授生產知識與生產技術并提升勞動技能。邊區開展勞動教育目的在于解決邊區人民生產技能落后與生產意識不強以及生產效率低下等方面問題,為提高邊區軍民生產技能水平,加強生產意識,提高生產效率,邊區勞動教育主要從兩方面入手開展工作:一方面,邊區政府組織由勞動模范帶頭開展展覽會和表彰會,樹立典型勞動模范榜樣,勞動模范將自己掌握的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方法分享給廣大生產人員,傳授先進的生產技術并啟發廣大勞動人民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邊區政府還積極組織生產技能競賽,通過良性競爭的方式,提高了邊區軍民的生產積極性,也增強了邊區生產人員的生產技能。通過以上方法,邊區軍民在較短時間內改進了落后的生產勞動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緩解了邊區經濟壓力。延安時期勞動教育內容顯著體現了黨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工作作風。
延安時期黨領導邊區政府積極開展勞動教育,通過多渠道、多角度、多途徑共同作用,力圖覆蓋最廣大的邊區群眾,使邊區群眾接收到廣泛的勞動教育。
學校教育向來是教育作用的主陣地。在延安勞動教育事業開展期間“產教結合”原則貫徹始終,各學校都盡可能地發展自己的生產事業。如當時的抗日人民軍政大學組織本校學生蓋窯、平操場等,自力更生參與生產實踐活動,為解決大學師生自身的物質生活困難問題貢獻自己的力量。
勞動模范表彰與模范村建設也是延安時期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隨著各根據地廣泛開展了大生產運動,涌現出了不少勞動英雄,也出現許多模范村。模范村和勞動英雄的榜樣樹立,極大地促進了邊區人民的生產勞動熱情,也針對性地將“二流子”等具備勞動能力卻不參與勞動的部分群眾發動起來,投入到大生產運動中去,極大緩解了邊區經濟壓力,改善了當地居民生活水平。
勞動教育在任何一個社會時期都需要得到高度重視,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需要注重青年一代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不斷吸收和借鑒延安時期的歷史經驗,為新時期勞動教育的有序開展提供思想理論基礎。
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的勞動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同時也對勞動教育實踐的經驗積累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為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延安時期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貫徹原則之一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延安時期黨中央與各地方政府根據生產實際、生活實際和革命斗爭實際開展勞動教育,廣泛開展各類生產實踐活動。新時代,教育者要從實際出發開展勞動教育,完善勞動教育體系,組織各類勞動實踐活動。
延安時期生產勞動作為謀生手段以及生活樂趣而存在,人們在進行勞動作業過程中積極樂觀地將生產勞動當作實現人生理想的重要推手,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一大批先進人物。也有部分居民在勞動過程中認為很多知識青年并不能夠做好活計從事農業生產,但隨著勞動教育工作的推進,青年學子們所收獲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都是極為豐富的。隨著勞動活動的有序開展,延安受教育者真正感悟到勞動創造世界的真理,在勞動過程中磨練了意志,形成了優秀的思想觀念。在當時戰爭背景之下,通過勞動教育在解決經濟問題的同時,凸顯出來的教育意義是極為深遠的,勞動教育真正培養出一大批革命的中堅力量,讓他們接受更加深刻的教育,為受教育者走上革命道路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延安時期結合豐富多樣的形式來促進勞動教育工作的推進,結合各個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所采取的勞動教育方法也都各有不同,例如通過勞動任務的分化在教育中明晰受教育者的生理特征,例如女生具備力氣小、心思細等特征,因此在延安時期開荒工作則不需要由女生來承擔,他們可以通過開展織毛衣以及制棉服等其他活動,來為革命事業作出貢獻。延安時期的勞動教育,是以手工業為主的體力勞動,這些勞動教育工作,不僅能夠讓學生在面對困難時更加的從容不迫,對于他們無產階級思想情感的培育也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
延安時期的勞動教育內容豐富,實施科學,成果斐然,不僅在當時邊區遭遇日本侵略者與國民黨反動派的雙重壓力下,為邊區經濟生活改善做出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積累下了寶貴的勞動教育經驗。縱觀歷史,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展的勞動教育活動所積累的經驗與獲得的成績亦是十分耀眼的。在新時代新征程的偉大事業中,吸收好運用好延安時期勞動教育的寶貴經驗,實事求是地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是培養新時代人才,助推新時代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2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
[2]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8頁.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中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99.
(作者單位:大連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