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富寧
思想政治教育的定義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規律,采用言傳、身教等有效手段,通過內化和外化,發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方面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底,為思想政治課的課程定位做出指示——在眾多課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2001年,教育部印發《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修訂)》;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
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出《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從2016年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1.小學生特點
(1)經過改革開放40余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進入了新世紀,出現了獨生子女潮。
根據風笑天等人《一個時代與兩代人的生命歷程:中國獨生子女研究40年(1980~2019)》的研究,這個群體不只是小孩這一輩,甚至是大規模的父母輩,整體大約2億人。兩代人都沒有兄弟姐妹,日常沒有一個小集體生活,難以形成集體意識,沒有禮讓謙讓、團結協作等較為全面的經歷機會,且個性突出,我行我素,自認自“理”——這是當前家庭教育沖突頻發的眾多導火索中的一根,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是當代小學生群體最明顯的第一個特點。
(2)這部分獨生子女群體跟祖輩父輩相比,除了兒童一般共性都是普遍活潑好動愛模仿,不愛抽象純理論的學習內容外,大多在物質生活上有了極大的代際改善。這就形成了一個明顯的代際新特點——物質需求大大弱化,精神需求大大增加。
這一群體基本實現了衣食無憂,而且看電視娛樂不再是一個問題,甚至開始顯得“落伍”,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大多做到孩子人手一臺或二者兼有,且容易獲得來自祖輩父輩的雙重溺愛,衣食無憂,“想啥來啥要啥來啥”,導致他們易出現情緒化、以自我為中心化、抗挫能力偏弱的特點;紀律團隊意識偏弱,缺乏良好的非智力品質和堅定的理想,也存在跟前幾代人相比,更為明顯的厭學逃學反抗抵觸的心理;也正因為有了溺愛的茍且縱容導致的種種,加上物質條件的代際改善,使得他們更具備順利實現厭學逃學反抗抵觸的內、外部條件。
2.課程現狀及存在問題
(1)“分數”“內卷”“升重點中學率”等一系列民間普遍存在的家校共識導致小學思政教育課效果不盡如人意。其課程能量大打折扣,科目地位在家長眼里等同于可有可無的,甚至某種程度上說比音樂課美術課還要不受重視的“副科中的副科”——課程未得到充分發展,何談作用?
(2)小學思政課沿襲傳統“填鴨漫灌式”教學模式。這使得授課過程較為僵化單一死板,當代小學生并沒有多少上課的興趣,只是完成任務式的“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而已,下課就忘、回家就忘,反正家長既不關心也不過問,何談入腦入心出效果?
(3)小學思政教育師資隊伍機械式地執行教學安排,較為教條。這個現象有很大可能是因為近5~10年來家校矛盾愈發尖銳,有“怕犯錯”“但求無過”的心理暗示束縛著,特別是思政課這一涉及敏感意識形態的科目上,所以更不敢把精力放在當代小學生新時代新變化帶來的新問題以及解決這些新問題上。
甘肅人民出版社,《犯罪學大辭書》,1995:父母對待子女的一種錯誤情感態度和教育方法,是導致教育失敗和家庭悲劇的重要因素……父母必須矯正溺愛與嬌慣行為,這是一種完全錯誤的教育方法。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2001:全心全意地沉湎于對某一對象的愛護、寵愛過甚而無節制。通常指父母長輩對子女的過分寵愛。
華夏出版社,《診斷學大辭典》,2004:照顧者和兒童之間的關系的一種特征。此時照顧者(通常是母親)庇護孩子,同時也妨礙孩子試圖做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同:過分保護。
四川辭書出版社,《現代漢語用法詞典》,2010:過分寵愛(自己的孩子)。含貶義。
(1)溺愛是家庭內部事務,是血緣的,天然排外。某種情況下的壓力觸發不僅具有對外攻擊性,還具有內部攻擊性,走兩個極端;
(2)父母對小孩,祖輩對孫輩,“上對下”的指向;
(3)溺愛是是非不分、主次不分、輕重不分、長幼不分的,是感性的,甚至是倫理混亂的“長幼無序”的狀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長輩自己在“縱欲親情”;
(4)溺愛是明顯越界的,非正常的,過度的,無節制的;
(5)溺愛往往包括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疊加;
(6)溺愛是不自知、不自覺、不受控的。從某個角度來說,溺愛是人們對社會壓力的應激反應;
(7)溺愛是貶義的,結局往往與悲劇聯系起來。
主要談兩個方面:
小學思政課師資隊伍沒有做足準備應對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新變化——獨生子女潮與“溺生代”疊加的新形勢。
該隊伍沒有覺察出當代家庭已經出現的,之前沒有過如此大規模的,較為普遍的,大約2億人的獨生子女群體,以及溺愛現象產生的代際變化,導致了學生課程理解上的鴻溝斷層現象的出現,課程效果不佳。當代小學生普遍想什么來什么,要什么來什么,容易得很;甚至手上都有選擇要這個還是要那個的“幸福的煩惱”,不費吹灰之力……這是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階段都沒有出現過的情況。
小學思政課師資隊伍沒有意識到當代小學生新出現的“感統失調”(SID)對于正常教學所形成的“教學相耗”“教學沖抵”的消極影響,認識不足。
根據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項目號:19YJA890033)李哲等3人的研究,兒童感統失調的抽樣檢出率達到了26.33%,重度失調率2.55%。這是一組令人感到不安的數據。
小學思政課堂是否據此做出了一些適應性的應對和調整?還是說僅僅是沿襲之前的“填鴨式”“漫灌式”的偏重知識性的教學模式?小學思政課效果是否達到了課標的基本要求還是說家長從不過問孩子這一科的情況?
小學思政課中“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理念,應以弄清楚“當前的小學生群體產生了怎樣的新變化”為出發點之一。小學思政課的現狀之一就是機械地僵化地執行教學安排、推進教學內容,與當代小學生并沒有多少切身的實際的連接點,造成學生的“思政學困”以及家長不重視的雙重困局。因為那些新變化衍生的連接點沒有被挖掘出來,沒有融入課堂,何談針對這些連接點做教學設計,不接思想的地氣、新變化的地氣,始終有“教學脫節”的感覺,無法入腦入心,何談與時俱進?何談“科學思政”?
這里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兩代人獨生子女多;感統失調學生多;溺愛綜合征學生多;網絡(自媒體短視頻)影響增多。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些疊加的新情況。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課程融合設計:
1.什么是獨生子女?我是不是獨生子女?什么是我國的獨生子女潮?規模多大?獨生子女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我多大程度上符合?
2.什么是感統失調?感統失調自測。如果我們出現了感統失調,怎么辦?
3.什么是溺愛綜合征?溺愛綜合征自測。如果我們出現了溺愛綜合征,怎么辦?
4.網絡里的自媒體短視頻與思政課的異同。我們如何看待相互沖突的信息?我們如何融入主流社會價值觀中?
(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