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雯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在科研領域,科研經費的管理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傳統的科研經費管理方式存在許多問題,如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等,這不僅影響了科研成果的產出,也對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和研究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科研經費的合理分配和有效管理對于推動科學研究、促進技術創新和提高學術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很多國家和機構在科研經費管理方面仍然采用傳統的模式,導致了許多問題的存在。因此,對于科研經費管理方式的改進和創新勢在必行。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基于績效預算管理的科研經費“包干制”的原理、優勢和挑戰,并提出相關的改進措施,推動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發展。
科研經費的來源通常包括政府撥款、企業贊助、基金會捐助等多種渠道。這些經費往往由科研機構或研究團隊申請,并在經費管理部門進行審核和分配。傳統的科研經費分配方式主要基于項目申請的資金需求和研究計劃的內容進行決策。
傳統的科研經費管理模式通常采用預算控制和行政審批為主要手段。科研項目需要提交詳細的預算申請,包括各個方面的費用預估。經費管理部門會根據預算申請進行審核,并根據審批結果進行經費的撥付和使用監督。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科研人員需要履行各項行政手續和報銷流程,以確保經費使用符合規定。
傳統的科研經費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問題,限制了科研活動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升。資源分配不均衡:傳統模式下,科研經費的分配往往基于項目的申請和行政審批,可能存在一些項目獲得了過多的經費資源,而其他有潛力的科研項目則難以獲得足夠的支持。這種不均衡的資源分配限制了科研活動的廣度和深度。行政審批煩瑣:傳統模式下,科研人員需要履行大量的行政手續和報銷流程,耗費時間和精力。行政審批的程序煩瑣和周期長,對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形成了一定的制約。缺乏激勵機制:傳統模式下,科研經費的分配和使用通常缺乏明確的激勵機制,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和工作表現無法得到充分的激勵和認可。這可能導致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工作動力下降,影響科研成果的產出。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由于科研經費管理模式的限制,可能導致資源的浪費和使用效率的低下。科研人員在申請科研經費時可能會因夸大而不符合實際需求,導致經費的浪費。同時,由于行政審批的延遲和煩瑣,科研項目的執行周期也可能延長,影響科研成果的及時產出。
綜上所述,傳統的科研經費管理模式存在資源分配不均衡、行政審批煩瑣、缺乏激勵機制以及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等問題。為了改進科研經費管理的方式,探索基于績效預算管理的科研經費“包干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績效預算管理是一種基于計劃、績效目標、結果和評價應用的經費管理方法,旨在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績效的提升。它將經費分配與組織或個人績效目標相結合,以確保經費的使用能夠產生最大的績效回報。
績效預算管理的原理是將經費分配與績效目標相結合,通過制定明確的績效指標和相應的經費預算,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績效的提升。績效預算管理的基本步驟包括:設定績效目標:確定科研項目或研究團隊的績效目標,明確所追求的成果和效益。制定績效指標:針對每個績效目標,制定相應的績效指標,以量化評價和衡量績效的實現程度。分配經費預算:根據績效目標和指標,制定經費預算分配方案。將經費分配給能夠實現高績效的項目或團隊,充分發揮資源的效益。績效監控與評價:定期對科研項目或研究團隊的績效進行監控和評價,確保經費使用的有效性和績效的實現。調整和優化:根據績效評價結果,對經費分配進行調整和優化,以提高績效和資源的利用效率。
績效預算管理在科研經費管理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首先,績效預算管理能夠促進科研資源的有效配置。通過將經費與績效目標相結合,將資源集中投入能夠產生高績效的項目或團隊中,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其次,績效預算管理能夠激勵科研人員的創新和工作動力。通過設定明確的績效指標和經費獎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工作動力,促進科研成果的產出。此外,績效預算管理還能夠提高科研項目的執行效率和效益。通過對績效的監控和評價,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調整,確保項目按時完成,并取得預期的科研成果。
綜上所述,績效預算管理在科研經費管理中能夠有效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激勵科研人員的創新和工作動力,提高項目的執行效率和效益。
科研經費“包干制”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傳統的經費管理方式通常需要大量的行政人員和機構來進行預算編制、審批、報賬等煩瑣的行政工作,而“包干制”則將經費的管理權下放到科研人員或研究團隊,減少了行政層面的中介環節,降低了行政成本。
科研經費“包干制”可以提高經費使用效率。在“包干制”下,科研人員或研究團隊對科研經費有自由支配權,可以根據項目需求對經費自主決策,提高了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
科研經費“包干制”可以激勵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在傳統的經費管理模式中,科研人員往往面臨著煩瑣的預算申報和預算調整等審批程序,限制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和研究動力。而“包干制”下,科研人員的經費支出無需按預算走,有更多的自由度和靈活性,促進了創新能力的發揮。
綜上所述,科研經費“包干制”具有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經費使用效率、激勵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等優勢。這種管理模式能夠更好地滿足科研項目的需求,推動科研成果的產出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科研經費“包干制”須建立在一個科學合理的科研項目績效預算管理體系中。但績效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是科研經費“包干制”面臨的挑戰,目前項目的績效評價一般流于表面,科研人員對項目績效目標的設立甚至缺乏認知。另外,目前包干制項目包含基礎研究類和人才類項目,在財政部規范的指標體系中,預算執行率、產出指標、效益指標、滿意度指標都是只有3 類整齊劃一的比例方式,不可隨意變更。但在實際的科研項目中,部分項目有自己的特殊性,例如支撐類的項目,它們的項目指標更傾向于向公眾服務,應在滿意度指標上體現。但因滿意度指標上限只能是10%,且部分一類指標需強制使用,科研人員只能無奈建立指標數據,實際對項目影響并不大。
從2021 年起,全國各地的包干制項目實施范圍都作了擴充,在國家及地方的宏觀政策下,各研究院所都在制定單位內部的包干制管理辦法,由于各單位對制度的把握不一,導致相關建立的包干制辦法存有閉門造車的嫌疑,甚至使科研人員無法真正獲得“包干制”這一利好政策。同時,“包干制”的項目在使用上的“放”,雖使科研人員有一定的自主權,但如何提升科研工作效率,加強科研經費管理,這便對項目績效預算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由于沒有公開共享機制,對于項目預算績效評價的設定及考核普遍流于形式。
科研經費“包干制”中,如何有效地使用績效評價結果和提供反饋是一個挑戰。評價結果應該能夠為科研人員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指導,能夠為財政部門、科技部門、國家基金委等部門優化資源配置。因此,建立有效的結果使用和反饋機制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科研經費“包干制”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上,建議可建立一個綜合考慮科研成果質量、數量、學術影響力、創新能力等多維度的指標評價,以確保績效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避免單一指標的片面性。在學科差異化方面,科學研究的不同學科領域具有不同的特點和評價標準,因此需要針對不同學科領域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以更準確地評價科研項目或研究團隊在各自學科領域的績效。從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角度出發,績效評價不僅僅應該依靠定量數據,還應該充分考慮定性因素。例如,可以通過同行評議、評審專家的意見等方式獲取定性評價,綜合定量和定性數據進行評價,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和全面性。要重視征集科研人員的意見,在建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應該充分征求科研人員或研究團隊的意見和建議。他們對于科研項目和學科領域具有深入的了解,可以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意見,使指標體系更加切實可行和有效。同時,持續改進和優化也具有重要作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不斷進行改進和優化。通過與實際情況的對比和反饋,及時調整和完善指標體系,確保其與科研經費“包干制”的目標和實際需求相匹配。通過完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可以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和公正性,為科研人員或研究團隊提供更科學、全面的績效評價,促進科研經費管理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為了確保科研經費“包干制”中績效評價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可采取多種措施,其中公開透明的評價流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確保績效評價的流程和標準公開透明,并向科研人員或研究團隊進行明確解釋和說明。科研人員應該清楚了解評價的具體步驟、評價標準和評價者的背景和資質。同時,建立多元化評價團隊也能發揮一定成效,組建多元化的評價團隊,包括來自不同學科領域、不同研究機構或高校的評審專家,以避免評價過程中的偏見和利益沖突,提高評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而客觀的評價指標,能夠確保客觀性和科學性,避免主觀性和個人偏好的影響。評價指標應該具有明確的定義和量化的標準,以便評價者能夠進行客觀的評價。另外,還要重視建立評價結果的公開機制,評價結果及時公開,向科研人員或研究團隊進行反饋。還可以通過建立科研項目或研究團隊的績效數據庫,供其他科研人員或研究機構參考和借鑒。最后,建立科研人員或研究團隊的申訴機制,以確保他們對評價結果的異議能夠得到公正處理。申訴機制應該具有獨立性和公正性,對申訴進行客觀、公正的審查和決策。通過提高績效評價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可以消除評價過程中的不公正現象,確保科研經費的使用和分配更加公平和合理。公正透明的評價也能夠增強科研人員或研究團隊的信任和參與度,促進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和創新性。
為了促進科研經費的有效使用和提高績效評價的準確性,需要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支持。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科研院校基礎設施的投資,提供先進的實驗室設備、科研工具和信息技術支持,以為科研人員創造良好的科研條件,提高科研的效率和質量。確保科研院校建立與國家政策相配套制度:讓國家科研政策貫穿落實至各科研院所,使科研人員獲得項目經費的自主使用審批權,以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率,讓科研人員專注于科研。
強化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是績效評價工作的初衷,建立問責機制有效約束科研經費的規范性。問責機制旨在科研人員對績效預算目標的實現程度進行負責,以確保實施與目標相匹配,激發科研人員對科研工作的責任感,將科研成功轉化到科研人員的直接利益。
加強人員科研誠信教育,培養科研道德意識和職業操守通過開展誠信教育活動、組織講座和研討會等方式培養科研道德意識和職業操守;建立科研經費使用的舉報和懲處機制,對涉嫌違規使用科研經費的行為進行調查和處理,有效地防止科研經費的濫用和浪費,并對違規行為進行懲處,以起到警示作用;建立科研成果評價的科學、公正和透明的體系,確保科研人員在經費使用方面更加注重科研質量和創新能力,而非僅僅追求經費規模和數量。
綜上所述,績效預算管理的科研經費“包干制”在提高經費使用效率、促進科研創新和激勵科研人員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明確的目標設定、公正透明的評價機制、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支持以及科研人員的培訓和能力建設,可以實現科研經費的科學管理和合理分配。然而,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在實施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并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進。績效預算管理的科研經費“包干制”需要持續地監管和改進,以確保其能夠更好地推動科研發展,為科學創新和社會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