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無論是推進鄉村建設,還是發展鄉村產業,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金融高質量服務鄉村全面振興,既是落實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的具體行動,也是踐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體現。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必然要求構建與之相適應、相配套的鄉村金融體系。所謂鄉村金融,是聚焦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和目標任務,以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為原則,引導金融資源持續、穩定、有效支持鄉村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為鄉村全面振興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優質、高效金融服務,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資源高效配置、產業融合發展。與傳統農村金融相比,鄉村金融的內涵更豐富、范圍更寬廣、場景更多樣。大力發展鄉村金融,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生動實踐和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鄉村金融立足于服務鄉村全面振興,致力于支持鄉村建設、促進鄉村百業興旺,而不只局限于傳統的“三農”范疇。另一方面,鄉村金融著眼于城鄉融合發展,通過發揮金融的“黏合劑”作用和杠桿效應,助推城鄉要素流動、經濟循環。因此,鄉村金融既是資金、資源,也是發展要素、發展手段,既具有資本屬性、經濟屬性,也具有社會功能、催化功能和社會資源整合能力,既立足當前與現實,也著眼長遠和未來,是踐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生動縮影,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扎根中國大地的鄉村金融,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題中之義。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隨著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群化發展,以及鄉村新產業、新經濟、新業態不斷涌現,廣袤鄉村對金融的需求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傳統農村金融無論是在供給、結構、數量方面,還是在理念、服務、效率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更好發揮“金”的血脈功能、“融”的“活水”作用,大力發展以組織融入、資金融通、要素融匯、多鏈融合為特征的鄉村金融,加快完善鄉村金融機構體系、產品體系、服務體系和金融基礎設施體系,才能更好滿足日益旺盛的鄉村全面振興領域金融需求。比如,近年來,桂林銀行通過構建“市—縣—鄉—村”四級服務網絡,把金融服務與基層黨組織建設、鄉村治理等緊密結合起來,持續推動渠道進村、人員下村、資金入村、產業旺村、產品出村、治理興村,擺脫了傳統農村金融的服務路徑與模式,對于構建鄉村金融生態提供了觀察樣本和重要參考。鄉村金融依托中國特色的“鄉情”關系,發軔于鄉村“熟人社會”的“互信”機制,真正扎根中國大地、貼近鄉村社會實際,突破了傳統農村金融信息、信用、信心“三個不對稱”問題。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與西方金融發展道路的顯著區別。

根植于鄉土社會的鄉村金融,是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場域。文化是思想的根基,思想是行動的指引。加強金融監管、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滋養潤澤。鄉村文化是中華文明史的主體,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鄉村是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天然“土壤”。誠信重禮的契約精神,“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的義利取向,“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的經營感悟,孝老愛親、禮義廉恥、出入相助、鄰里扶持的家訓家風,與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基本內涵、實踐要求,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內在一致性。發展鄉村金融,要深入挖掘優秀鄉村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資源和行為規范,從中汲取營養和智慧,推動金融與鄉村治理、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在金融理念、產品、服務和模式上推陳出新,讓廣大人民共享金融發展成果,打造富有中國特色、具有中國風格、彰顯中國價值的人民金融品牌。這是擦亮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底色”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我們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在金融領域的重要體現。
著眼當前與長遠的鄉村金融,能夠為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動力支撐。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互促互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兩大支柱、雙輪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我們必須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跳出鄉村抓發展、跳出“三農”促振興,順應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大趨勢,調整優化金融資源供給,為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生態環境保護等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積極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資源要素優化配置。鄉村金融更加注重系統性、融合性、生態化、場景化,深度介入縣域經濟和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有助于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動,為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強大動能與有力支撐。
鄉村金融高質量服務鄉村全面振興,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的必然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是其基本特征。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數字、智能、網絡等技術加快向鄉村全面振興領域滲透,農業“芯片”、數字農業、智能農機、綠色產業、文旅康養、生物制造等鄉村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鄉村全面振興領域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城鄉融合與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重要支撐力和關鍵引領力。但這些領域的基礎研究、技術集成、要素配置、產業升級等,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金融支持不足仍是當前的痛點和短板。因此,加快構建涵蓋信貸、保險、基金、期貨等金融業態的鄉村金融體系,打造“鄉村金融生態圈”,有助于引導金融資源并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進入鄉村全面振興領域的新產業、新賽道,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等,助推鄉村產業重構和鄉村價值重塑。這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的現實需求,也是引領、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動力源泉。
(作者為桂林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