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韓國單色繪畫既繼承傳統,又欲擺脫傳統,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連接了傳統與當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藝術,成為當代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主題之一,作為潛在的藝術力量為韓國藝術界的后續發展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本文圍繞韓國單色畫藝術家的藝術實踐,以及其與東方文化的融合成果進行闡述,說明中國水墨對韓國單色繪畫的現代性啟示。
關鍵詞:水墨;韓國單色畫;現代性;東方文化
韓國單色畫是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一種抽象畫。韓國單色畫派的藝術家受到東西方外來藝術啟示,尤其是東方水墨的哲思、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與極簡主義的影響,發展出一套獨屬于韓國藝術家的獨特藝術語匯,力圖在新穎的內在程式、深刻的畫面語言及創作媒介上呈現其獨特性。這種藝術風格幫助韓國藝術界建立起具有“韓國特色”的獨有風格,展現了當時韓國人對國家和自我身份認同的探索與訴求,體現出一種深沉的民族性和文化認同感。
進入20世紀80年代,韓國藝術界經歷了一場重要的變革,眾多韓國藝術家開始從傳統的西歐繪畫形式出發,關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表現出對素材主義的反思與超越。這一時期,韓國水墨藝術的傳統觀念受到挑戰,激進的實驗思潮逐漸興起。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盡管水墨藝術仍占主導地位,但韓國藝術家對彩色畫的關注開始顯現。在這一背景下,藝術家開始探索“料”“彩墨”等新概念,關注新的形象創造。這一轉變不僅反映了對材料、素材和技法的深入探討,更擴展了繪畫的原本概念。韓國藝術家在這一時期努力尋找自己的藝術身份與表達方式,為后來韓國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單色畫不僅在韓國國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國際上也受到廣泛認可和關注。進入21世紀,韓國美術開始出現新的轉機:新的繪畫潮流的形成不僅是對傳統的延續,也是藝術界的一個飛躍,是美術史的一個分水嶺,是韓國美術在國際畫壇承擔的時代重任。
單色畫派藝術家各自擁有獨到的創作手法和風格,從具象到抽象,從平面到立體,展現了藝術實踐的可能性與多樣性。其中中國水墨藝術給予韓國單色畫派關于藝術實踐的創作靈感是豐富的。水墨藝術在材料和技法上的創新,如使用不同吸水性的紙張、多樣化的筆觸,為單色畫提供了應用藝術表現手法的可能性,鼓舞了藝術家探索不同材料所蘊含的美學潛力。
韓國單色畫派藝術家在藝術實踐中融入了韓國本土文化元素和材料。如韓紙(宣紙的一種)、高嶺土、棉麻等,韓紙的細膩質感和高嶺土的豐富紋理,讓藝術家能夠通過不同的處理手法,如厚涂、浸透、搓揉等,展現對材料的探索和理解,為單色畫的表現提供無數新奇的實驗,強調材料本身的自然特性,以及它們在繪畫中所展現各種質感和肌理的無限可能性,以此來確立秩序,營造出別具一格的視覺效果和觸感。藝術家通過對韓國本土材料的使用,表達了對民族性的熱情與追求。
單色繪畫的創作是不斷探索的過程,也被視為一種流動變化的存在,這種變化被捕捉并展現在作品中。作品的最終解釋權在于觀眾,這體現了韓國單色繪畫的開放性和互動性。
鄭相和與“單色畫運動之父”樸棲甫、李禹煥及尹亨根一起成為戰后韓國抽象繪畫藝術的先鋒。鄭相和在畫作中明顯控制著涂料的筆觸紋理、形狀和結構走向,作品色調及氛圍也往往呈現出一種溫和與平靜的質感,而那些經過精心涂抹的、剝離的、交錯的形狀,看似復雜其實非常有序。他通過折疊、開裂等方式,將繪畫發展為一種自我探索的方式(圖1)。
藝術史學家奇廷延泫曾評價,鄭相和的“繪畫不僅是作為一個對象,而且是一個時間的呈現……不僅有重復,更有很長的等待時間。可以說,他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是審美的積累,是物質密度和持續時間密度的多重呈現”。
從觀念上看,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瑰寶,水墨藝術在面對現代化的挑戰時,展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水墨藝術不僅始終堅守中國文化身份,同時積極與全球藝術思潮進行對話與交流,在與西方現代藝術的交流中,展現了跨文化藝術融合的可能性。例如在作品中注入抽象元素、非線性敘事等現代主義特征,在打破了傳統水墨藝術局限的同時保留了水墨藝術的精髓,為韓國單色畫的現代化探索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單色畫藝術家可以汲取各種文化的養分,使其作品保留本土文化特色,靈活運用現代藝術語言,從而創作出具有時代感的作品。
水墨藝術通過水與墨的交融,展現了豐富的層次和變化,強調自然與情感的融合。這種特性不僅賦予了作品動態的美感,也使得藝術家在表達情感時擁有更多的自由與可能性。在單色畫創作中,借鑒水墨的理念,運用有限的色彩材料,能更有效地表達情感與思想。這不僅是對傳統藝術形式的繼承與創新,同時也是對現代藝術表達方式的探索。
水墨藝術中的“留白”技法在單色畫的創作中無疑具有重要價值。水墨藝術以其獨特的審美理念和哲學內涵,為單色畫創作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通過留白,藝術家在創作中追求形式的簡約與美感,并且能夠打破傳統的視覺限制,使得觀眾在簡單的圖像中感受到復雜的情感與深邃的哲理,更深入思考作品的情感表達與精神性。這樣的探索,不僅使藝術作品更加純粹、富有深意,更為觀眾的理解與共鳴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此外,水墨在抽象與具象之間找到平衡,通過書寫性筆墨的轉化,為單色畫提供了一種創作方式:在抽象形式中融入文化根性和文脈。單色畫藝術家不僅能夠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還能在當代語境中創新、突破,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藝術風格。
金煥基在韓國現代藝術史上占據重要地位。作為一位杰出的抽象藝術家,他的創作深受多種文化和藝術形式的影響,尤其是將東方水墨藝術與抽象藝術相結合。隨著對傳統藝術美學的深入探究,金煥基以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巧妙地將水墨元素融入現代畫作中,通過精練而溫和的造型表達,創造了一個獨特的藝術世界。[1]
以金煥基《05-IV-71 #200(宇宙)》(圖2)這幅作品為例,這幅畫以深藍色為底色,上面用白色線條繪制了多個同心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紋理效果,傳達出情感的復雜性與多樣性。這樣的色彩搭配讓整幅畫面呈現出深邃、內斂的美感,借鑒了水墨藝術對黑、白、灰三色的運用。金煥基在作品中善于運用墨色來表現物體的質感和紋理,使作品更具韻味。水墨藝術注重用墨漬、墨色來表現物體的形態輪廓和紋理,雖然《05-IV-71 #200(宇宙)》畫面中使用的顏色和線條簡單明快,但畫面卻充滿了層次感和韻律感。同時,水墨藝術強調對意境與氛圍的表達,金煥基的作品通過抽象的形式和線條來表達作品的情感,畫面的整體風格簡潔、抽象,呈現出一種寧靜、深邃的意境。
這種結合不僅體現了對傳統的尊重,還反映了藝術家對文化背景的敏感回應。藝術作品中所呈現的情感層次與文化對話,正是通過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而形成的。這使得單色畫不僅能夠在當代語境中找到新的表達形式,更為其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20世紀,許多東方藝術家在吸收世界藝術理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別具東方特色的藝術表現方式和理念。這一過程重視對東方文化精髓的深刻領悟與重塑,讓藝術不僅是視覺的呈現,更反映出對生命和自然關系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對水墨運用和書法技巧的探索,這些都植根于東方文化,展現出一種細膩、平衡、自然的審美思想。
藝術家將創作過程視作精神表達的重要部分,追求“反復”的手工動作所帶來的精神境界。通過重復的動作與細致的觀察,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進行內心探索與自我反省,其個人風格和情感常常得到充分的展現。這種方式正是禪宗所倡導的通過專注與沉靜達到內心寧靜和智慧的境界,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思想。正因為如此,這群藝術家被韓國藝術界稱為“松散”的抽象藝術家。
單色畫與東方文化的融合不僅體現在前面提及的材料和藝術實踐上,更深入到藝術理念和哲學思想的層面。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簡潔的構圖,藝術家可以在作品中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情感和思考,深刻地表達自己對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使作品呈現出豐富的個性魅力和情感共鳴,觸動觀者心靈深處。單色畫藝術家這些獨特個人風格的體現也反映了東方文化中注重個體情感表達的特點。
韓國單色畫在形式上追求極簡。單色畫藝術家探索物質性與肌理,使用單一或有限的色彩,強調簡約、虛實結合,追求極簡主義的審美風格,通過簡化的幾何形狀和線條來表達藝術家的美學理念:畫面往往看著隨機又無序,可是又顯得頗有條理。與極簡主義的純邏輯思維不同,單色畫藝術家的創作基調體現了自身的民族性,更多受到佛家、道家、儒家等東方哲學的影響,與東方文化中追求內心寧靜、極致簡約的哲學理念相契合,強調對內在精神和情感的表達。
李禹煥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韓國藝術家,他通過“物派”藝術運動強調與“事物”的相遇,其理念與東方文化中的自然觀和宇宙觀相契合。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他接觸現成品裝置藝術,并一直從事繪畫創作,如《始于線》《始于點》等系列作品。李禹煥的作品受“物派”精神影響,既包括現成物裝置藝術,也包括單色平面繪畫,追求空間感和筆觸專注力,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
李禹煥的單色繪畫作品展現出強烈的重復性特質,通過點、線、面反復呈現個體差異性、視覺平衡性和時空無限性。李禹煥強調繪畫是在畫布、筆觸、手及其他因素的呼應中生成的各種關系,而非僅僅是“觀念”的產物。他將繪畫比喻為下圍棋,認為每一筆、每一畫的運用都是畫家生命性的物質在繪畫中的流動,這是他對東方繪畫“氣韻生動”論述的新理解。[2]
單色畫與東方文化的融合展現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觀念。它體現在哲學意境的表達、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等方面。單色畫通過簡約的手法和虛實結合的表現,表達出一種靜謐深沉的內涵,與東方文化中對內心平靜和自然之美的追求相契合,使觀者在作品中感受到一種超越物質世界的美的境界,展示了東方文化對藝術的獨特理解和表達方式,為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和活力。
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韓國單色畫在全球范圍內的關注度不斷上升,其背后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使其成為藝術史上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其特有的無限精神性和自我民族性,不僅反映了藝術家的個人風格,也承載了豐富的東方文化價值。韓國單色繪畫蘊含東方哲學精神,保留了藝術傳統審美。在單色畫的創作中,韓國藝術家不斷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

韓國與中國雖然有著共同的文化根基,但這兩個國家在歷史、社會結構,以及美學觀念上還是有些不同。因此,單色畫的研究應當細致區分這些不同,探討它們如何影響了藝術家對作品的理解與創作方式,將研究視野擴大至東亞乃至全球,為單色畫研究提供了一個多維的框架。通過單色畫與其他文化傳統、藝術形式之間的對話,例如與西方極簡藝術的比較,能為深入理解單色畫的本質提供重要的視角。這種比較不僅揭示了藝術風格的差異,更能體現出藝術背后的文化論述和價值觀的不同。
韓國單色畫的成功與東方藝術深厚的文化根基、豐富的哲學內涵,以及與現代藝術形式的成功融合密不可分。韓國單色畫是一種情感與精神的深度表達,藝術家借助作品傳達自我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其獨特的藝術語言與深刻的情感表達,使其在藝術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也推動了其在現代藝術領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曉.融合與生長:論韓國單色畫[J].油畫藝術,2023(2):63.
[2]朱其.20世紀藝術中的現代主義和東方主義[J].中國文藝評論,2018(9):27.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當代水墨的觀念變遷及生態重構研究”(23YJA760093)階段性成果之一。
策劃、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