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一則推介遼寧省沈陽市于洪區蟹田稻秋收實況的短視頻火了。
視頻中英文和東北話自由切換的彭勃,是于洪區文化旅游廣電局副局長,而趙叔是當地的種糧大戶趙和平。反差效果疊加,視頻出乎意料地火了。“不是我出圈,是于洪區出圈了。”走紅后的彭勃忙得幾乎兩天兩夜沒合眼,“文旅局長不能留戀當一個網紅。”
下文為彭勃自述。
視頻火了之后,趙叔一天大概能接到200多個電話,全都是要買大米的。他笑得嘴都合不攏了,全家人都回來幫忙。視頻達到20萬點擊量的時候,當地街道還派了5個工作人員增援。
以前,趙叔從沒想過自己家的大米能賣到天南海北,如果這些消費者吃了覺得香,回頭客得有多少,后續可想而知。現在,整個村子及周邊的稻米加工企業全都被帶動起來了。
其實于洪的大米真的很香,我們叫長粒香,俗話說就是有飯味兒,但是名氣一直沒打出去。
新大米上市的季節會有展會,但每次展會上,于洪大米都在比較邊緣的位置,可以說是在夾縫中生存,屬于小透明,沒人過問。
我們也沒想過這一次效果會這么好,當時稻子馬上要來不及收割了,我們想幫農民賣新大米,也讓大家看看我們的田園風光。
趙叔連網店也沒有,只在視頻后面留了電話。于洪區農業農村局給他注冊了“趙菽”商標,一方面是增加辨識度,一方面讓他家的產品入駐平臺,讓大家可以網購。
大米的銷售也突破了重重難關。過去因為快遞費貴,沒辦法郵寄。現在我們對接了運營團隊幫趙叔做這些,快遞費也降下來了。
除了趙叔,于洪其他大米企業的展臺也被擠爆了。在展會上,有一家叫“道明”的企業連著煮了40多鍋大米飯,現場讓人品嘗,大單也就來了。老板打電話給我的時候都快哭了,非常激動。
開拍這些視頻之前,我們團隊查閱了大量資料,找到《于洪區志》,挖掘于洪故事、了解于洪歷史,發現沈陽的第一株水稻就誕生在于洪的大地上。于洪區種植水稻歷史悠久,最早的水稻田開辟于1906年,這就是此次的亮點。
第一個視頻是10月底拍攝,大約一周之后發布的。當時我剛出差回來,同事跟我說稻子要收了,再不拍來不及了。
拍攝場景除了一個演講臺之外,其他都是純天然的。可能大家對東北農民有一些刻板印象,這次看到趙叔發型這么立整,衣服干凈,70歲了身體還這么好,發色還挺黑,有人說他不像農民,是不是找的演員?
實際上,我們也想借此機會來打破大家對東北農民的刻板印象。現在的東北農業是專業化、機械化的,不像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需要農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去干,現在整個收割過程就是拿叉子把稻子扶起來,然后送收割機里收起來。有了高標準的農業生產模式和現代化的耕作手段,于洪產出的大米質量也更加有保證,顆顆飽滿,粒粒分明,米香濃郁。
我的臺詞是提前擬好的,當時看了網上很多其他同行推薦農產品的做法,覺得反差挺有意思。現在又講究接地氣,推崇這種黏泥土、冒熱氣的宣傳方式。
我們先試了一下用普通話加東北話,發現沒什么意思。考慮到我是英語專業畢業生,現在又是英文發言人,開始嘗試英語的美式發音,這是我之前多年學習的發音方式,又覺得不太正規,最后現改的英式發音。
平時我并沒有刻意訓練英語口語,18年前出學校啥樣,現在就是啥樣。有時會跟著國外的影視作品練一練。
一個演員,一個攝影師,沒有彩排。趙叔自己都沒覺得我們能搞出多大動靜,他的心思全在稻田上,因為租收割機要花錢,他想著趕緊拍完去收割,所以我喊了他之后,他的表現完全是本色出演,臺詞全是他現場冒出來的。
我是4個月前來到區文旅局任職的,擔任文旅推薦官和英文發言人,拍這條視頻其實是我的日常工作。宣傳部成立了專班做文旅推廣,演員是公用的,需要用到誰,誰就去。我和攝影師一起寫了這個劇本,領導修改后同意,我們就扛著攝像機下了稻田。

成為英文發言人可能也和過往履歷有關。我是2006年從沈陽師范大學英語專業畢業的,以翻譯的身份在于洪區外事辦工作了幾年,做了很多項目推介的筆譯工作,也拍過英文片。
后來在街道工作了4年,對基層人民具體生活細節了解比較多,老百姓愛看什么視頻,我可能也更了解一些。
剛來的時候,我對全區的文旅資源并不了解,也沒什么工作方法,只是一直在學習,用整體的視野去觀察現在生活的地方。
要想講于洪區,不能光講現狀,得了解腳下這片土地。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小故事很多,甚至每個地名都有一個小故事,比如說于洪區有個包道村,大家都覺得這名兒挺奇怪的,后來我才了解到,是清順治時,有沈、胡、陳三姓由山東移民來此謀生,曾包修村邊一段道路,所以叫包道村。
如果不是查找史料,這些事兒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我們做文旅,文化就是一個抓手,將故事流傳,將中華民族的精神傳承,就是我們要做的工作。
其實于洪區的文旅優勢并不明顯,但這總有一個開始,我們現在就是想要這個開始。我們把自己的資源和優勢說出去,如果企業覺得有投資的必要,那我們就開始合作。我們總要邁出這一步,每一個努力都是有意義的。
目前視頻呈現的內容并不多,其實于洪有“五香”——稻米香、菜蔬香、蛋肉香、魚蝦香和藥草香,每一香都有代表性的東西,我們下一步可能不會單推某一個產品了,我們希望形成產業鏈。
經過了第一次嘗試,我認為文旅和農產品推廣是可以無縫銜接的。農村跟城市不同,城市的大景多,但是自然風光少,要打不一樣的旅游牌,我們就抓住其他地區沒有的。
區委區政府從上到下都很鼓勵做這些事,只要是對于洪有意義的事情,我們領導都鼓勵去做。目前也不光是我在出圈,我們書記、區長、各局的局長也都在做這個事兒。
區委書記在做自駕游的旅游推介官。他自己開著車帶著游客轉一圈,告訴他們到這兒就吃,到那兒就游覽,大家直接可以抄作業,不用再去網上找博主的攻略。
區長也在丁香湖做講解員,丁香湖是我們沈陽的情結所在,一個大沙坑在20年間煥然一新,變成3A級景區了,這是值得被人們知曉的。
這些天網上反饋很多,我兩天兩夜沒合眼,都在回復。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人說趙叔作為東北人,天生幽默,夾了捆稻子,像夾個孩子似的,然后底下有個人就回復,那就是他孩子,他種了一輩子地,這些稻田都是他的孩子。這些文字真是震撼到我了,網友會從情懷上去理解這件事,我非常高興。
也有人說我火了,說我是網紅文旅局長。其實不是我出圈,是于洪出圈了。我很僥幸趕上稻子豐收的季節,跟著于洪區一塊兒火了。
不過也有一些爭議,比如說美顏過重、說我太年輕了,我都有作出回應。視頻火了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我們必須得為作品負責,假如大家對我太關注,覺得我開美顏,和真實長相不符合,是個不誠實的人,于是認為我推介的于洪大米也有“濾鏡”,那就不好了。
我本人平時挺樸素的,就是一個中年女性形象,過去經常素面朝天在街道做群眾工作。我父母也開始擔心這個爭議,我爸說你現在也不像視頻里這樣年輕漂亮,將來大家質疑的話,會帶來什么影響?我覺得沒必要太在意自己的形象,腹有詩書氣自華,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共鳴。
跟大家交流和溝通,我也學到了很多,截圖保存了不少反饋,比如建議說丁香湖該怎么建設。我們開會也互相討論了,相信對我們后續的工作是非常有用的。
包括對我個人的建議,比如講話的時候手不要亂動,語音、重音的問題。我相信群眾的智慧,大家并不是想給我挑毛病,是為了讓我以后表現更好。所有人都是老師,我都需要學習。
就我個人而言,未來我還是會做好文旅推薦官和英文發言人。相關項目上我們會先呈現出優勢,為打入國際市場做好準備,有棗沒棗打三竿子,做總比不做強。
現在我接受媒體的采訪基本告一段落,我要開始投入新的工作。我們還有下一步的拍攝計劃,根據宣傳部和文旅局的安排,繼續配合工作。
目前于洪區已經為冬季旅游做好了準備,我們這里還有一個寶藏景點——丁香湖,游客們賞完雪景之后可以去騎馬,還可以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以及特色農產品。
我認為,在推動區域文化和旅游發展中,文旅局長必須是一個顯眼包。別的單位和部門可能會在幕后做很多工作,但是文旅工作具有特殊性,需要吸引更多人,因此我們必須要用現在最快、最便捷的網絡手段去推介。
做宣傳推廣,寫一本書也可以,出本畫冊也可以,但是都沒網絡來得這么快和直接,所以我是很贊同文旅局長出去推介的,而且我很佩服這些同行們的勇氣。
我非常愿意出來宣傳,主動說出來我家有啥,讓大家知道。
這幾天,我將動身去參加文化和旅游部組織的一個學習交流活動,內容是關于民宿的。這是文旅行業中的重要一環,我需要向同行們學習經驗,并且結合于洪區的文化內涵,將亮點展示給大家看。其實我們于洪區有很多家底兒,只是之前沒通過網絡告訴大家而已。
(摘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