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孔子世家》記錄著老子給孔子的臨別贈言。
老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
這句話大意為:送別,有錢的人送財物,仁德的人送教導;我沒錢,就冒充一下仁德的人,送你幾句話吧。
老子的贈言講道:“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一個人聰明,明察秋毫,很好。可是他容易給自己招致不利。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
一個人博學,能言善辯,很好。可是他卻因此處在危險之中。因為他喜歡揭人之短。
老子想告訴孔子什么?單純的智力如同沒有柄的刀片,讓握住它的人受傷,且刀片越鋒利、人握得越緊,傷得越深。
此時的孔子,正處而立之年,是一個“聰明深察、博辯廣大”的人。
老子提醒孔子,人生有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讓自己聰明起來,第二個過程是要善于把聰明藏起來。
接著,老子又對孔子講了最后一句贈言:“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做兒子,不要太堅持自己;做臣子,也不要太堅持自己。
其實,把這兩句話中的“子”和“臣”兩個字去掉,變成一句話——“為人者毋以有己”可能更好。
這并不是自作聰明,刪改前賢嘉言。莊子早就這樣改了,他的句子更加簡潔,只有三個字:“吾喪我。”
吾,即本來的我;我,即由觀念、知識、經驗等“成見”塑造的“我”。“我”總是遮蔽著“吾”,甚至取代了“吾”。
所以,莊子認為:智慧的根本在于呈現本來的“吾”——“吾喪我”,與他人赤誠相見。
誰沒有“我”?如果每個人都“我”行“我”素,世界將被切割成無法互相包容與理解的碎片。
老子的“無己”,莊子的“無我”,是道德的境界。智慧的頂端,就是德行。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