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需要承擔起對外合作重任和使命,助力國家克服當前科技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充分發揮企業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主體作用。2024年,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門委員會就中國企業對外合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調研和研討,梳理了推進企業高水平對外科技合作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困難,并提出相關建議。
當前全球化步入低谷期的態勢日益凸顯,海外對中國科技領域的封鎖與遏制日趨嚴重,為中國構建對外科技合作紐帶關系帶來了深遠且復雜的挑戰。新興技術領域的產業合作渠道正逐步呈現緊縮態勢。從長遠發展視角審視,海外的封鎖與遏制措施無法阻擋中國科技進步的堅定步伐,中國企業需要承擔起對外合作重任和使命,助力國家克服當前科技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充分發揮企業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主體作用。2024年,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委會就中國企業對外合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調研和研討,梳理了推進企業高水平對外科技合作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困難,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困難
(一)企業對外合作手段較為單一,可持續性不足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歐美地區深化國際科技合作過程中,普遍傾向于采用跨國并購這一重要戰略手段,依托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快速達成技術轉移與合作目標。具體而言,該合作模式主要包括綠地投資與跨國并購兩大路徑,尤其是跨國并購在推動技術合作方面成效顯著。跨國并購特點在于實施周期短、見效快,但同時也對資金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并購后的整合工作尤為關鍵且復雜。較為典型的案例是中國一拖通過對法國McCormick工廠的并購,實現了技術的獲取、轉移、整合和內化,最終形成獨立的研發能力。另有聞泰科技收購荷蘭安世半導體、東山精密收購偉創力旗下PCB制造業務等,體現了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尋求技術升級和產業轉型的戰略舉措。但也正是由于當前過度依賴技術型并購手段,已引起部分國家關注,導致部分并購項目在審查階段遭遇障礙,跨國并購手段后續可持續性不足。
(二)中企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面臨與國內不同的差異性
中企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正逐步成為促進國內企業直接融入全球研發網絡體系、高效利用國際高端創新資源的新型模式。目前,已有部分國內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功設立海外研發中心,但除了規模仍需持續擴大外,還面臨是否安全合規、“全球一張網”的建立、全球化視野的培養等諸多問題。
一是安全合規問題。隨著各國對數據和隱私保護的加強,需要嚴格遵守如歐盟的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美國加州的CCPA(加州消費者隱私法案)等在內的數據隱私法規。企業需要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確保其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在海外市場得到合理保護,避免技術泄露和侵權風險。
二是“全球一張網”的建立。如何有效管理分散在全球的業務數據并進行整合是一個挑戰。這涉及數據傳輸、存儲和分析等多個方面。實現全球業務的統一管理需要高效的信息系統支持,這對企業的IT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員工全球化視野的培養。不同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商業習慣,企業需要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市場敏感度。如何吸引和留住具有國際視野和專業技能的高端人才,是海外研發中心成功的關鍵因素。
(三)合作方式和領域較為單一,有待后續拓展
當前企業對外合作的成功案例主要涉及金融合作、可持續能源項目、技術創新與應用、全球供應鏈管理、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社會與生態責任等領域。一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多個國際金融機構合作,推動了一系列重大項目的融資和建設。其中,哈薩克斯坦札納塔斯100兆瓦風電項目獲得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多家銀行的總計9530萬美元融資支持。二是斯里蘭卡莫拉格哈坎達灌溉項目通過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貸款支持,改善了當地的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促進了農業和漁業發展。三是海康威視通過云數據存儲和AI技術的創新,在全球視頻監控市場占據領先地位,覆蓋155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數字技術出海的代表。四是中集集團通過構建全球化營運體系,優化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提升了國際競爭力,并將其他企業帶入全球市場。五是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通過陸海新通道大幅縮短貨物從中國西部到東盟國家的運輸時間,優化了供應鏈效率。
然而,企業對外合作存在合作國家單一、合作方式以中方技術輸出為主等問題,與希望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目標存在較大差距。
二、對策建議
(一)積極出臺政策,鼓勵企業加強對外合作及豐富合作手段
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國應充分利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優勢。一方面,要深刻理解當前國際形勢對跨國科技合作通道與紐帶的嚴峻考驗,堅定不移實施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將加強技術研發、提升創新質量作為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的中長期戰略目標;另一方面,必須堅持開放合作,在戰略選擇上高度重視與海外合作伙伴在創新全鏈條中的協同合作,擴大合作共識,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更廣闊的視野拓展科技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建議出臺相關政策,特別是經濟補貼等實質性措施,鼓勵中企采用多元化方式開展對外合作,尤其是對當前劣勢技術有所提升或補全的對外合作。中企盡可能豐富對外合作手段,可以通過四種方式組合來做好多元化合作:一是對外直接投資,實施企業并購,實現技術轉移與深度合作;二是積極設立海外研發機構,拓展國際創新網絡;三是多方協作成立海外協同創新中心,促進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四是建設科技園區,打造國際科技合作新高地。
(二)鼓勵國外高層次人才加入,多元化方式吸引人才
不拘一格降人才,需要以高層次人才國際流動為引擎,驅動企業國際科技合作。鑒于多數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以項目制形式存在,且常因項目結束而終止合作,缺乏可持續性,建議聚焦人才這一科技創新的核心資源,尤其關注“一帶一路”沿線人才跨國流動的新趨勢,探索“海外人才飛地”等精準引才新路徑,構建智力資本共享模式,形成順暢、高效的人才跨國流動服務體系。同時,借助自貿區建設機遇,打造“國際人才先行區”,探索技術移民模式及配套政策,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職業資格互認和行業執業許可,提升跨境執業的便捷性。
(三)構筑對外合作資本支撐體系,落實獎勵機制
對外合作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投入和等待,建議以耐心資本為支撐,保障企業國際科技合作。鼓勵企業加大跨國科技投資、創業和創新力度,將資本投資視為推動開放創新合作的關鍵。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通過經濟效益吸引和促進對外合作的投資。建議建立國際科技合作信息網絡系統,提供高科技項目、成果轉化、專利轉讓、企業并購、國際科技政策、投資環境等信息,并加強信息資源的交流與共享。同時,積極鼓勵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支持國際科技基礎設施、重大項目、科技園區的投融資,鼓勵中外金融機構合作開發適用于國際科技研發和轉化的創新型金融產品,積極引入多元化社會資金參與跨國科技研發投入。建議設立相關獎項,獎勵在合作過程中產生的優秀項目和優秀員工。
(四)拓展對外合作區域,轉變對外合作思維,以實現雙向驅動為目標
建議積極推進與歐洲、東南亞、南美洲、非洲的合作模式,以研發合作、成果轉化與推廣、市場合作和人才引進與交流等多元化模式落地。建議政府定期組織有海外合作業務的企業,開展海外宗教、道德、法律、生活習慣等的學習培訓,幫助企業承擔該項培訓費用,減少企業員工在對外合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個人風險和企業損失。建議采用以老帶新等多種方式,讓有經驗的企業或專家,幫助新加入合作的中企識別能帶來技術提升和進步的核心技術,或者助力產業升級和轉型的核心技術。建議政府牽頭研究國內外并購整合的案例和經驗,為企業提供參考,促進學習交流,并共享公共案例數據庫。
中國企業對外合作不僅有助于自身發展,也對推動國內經濟發展、拓展國際市場、破解“五眼聯盟”對我國的科技“卡脖子”、提高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等有諸多價值。在未來的發展中,中國企業應繼續秉持開放合作理念,加強與各國企業和機構的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多方共贏。
[周明耀為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委會青年小組成員,中科加禾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徐穎鍵為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委會委員,貴州金之鍵高科技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方鐵農為九三學社中央促進技術創新委員會委員,碳享(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
兼職編輯:常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