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稿
建設中國特色農業強國理論認識與戰略重點/高旺盛1.P3
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內涵 積極助力雙城經濟圈建設/叢斌2.P3
學習鄧稼先愛國、奉獻、科學精神 助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武維華3.P3
學習九三學社歷史 凝聚為國服務力量/武維華4.P3
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落地實施 助力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叢斌5.P3
在文明比較傳播互鑒中堅持和完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黃天柱6.P3
茫茫戈壁上的蘑菇云/王淦昌4.P8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程開甲 熊杏林4.P12
戈壁灘綻放的馬蘭花/胡銀芳4.P16
紀念鄧稼先百年誕辰
“兩彈元勛”鄧稼先:踐行科學家精神的典范/李建強 許進3.P5
撐起民族不屈脊梁,點亮無悔九三人生/程玉梅3.P13
鄧稼先愛國報國精神的形成淵源、內涵特征及時代價值
/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培訓中心、九三學社
四川省委員會聯合課題組3.P16
推動高質量發展 促進共同富裕
——九三學社中央第36次科學座談會1.P8
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共同富裕/陸杰華 林嘉琪1.P9
浙江促進共同富裕財稅政策的實證調查及策略選擇
/范柏乃 黃睿琳 張銀松1.P13
共同富裕之“蛋糕”新說/陳利浩1.P20
推進鄉村振興 邁向共同富裕/孫景淼1.P23
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實踐探索/孫哲君1.P26
城鄉融合促共富的大邏輯
——從浙江“千萬工程”的決策觀說起/潘毅剛1.P29
德清:以“三塊地”改革撬動鄉村振興 打造城鄉融合促共富的示范樣本
/敖煜新1.P33
立足界別優勢 助力高質量發展
——九三學社中央和社員委員提交全國政協提案摘編2.P8
加快科技金融體系建設 助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九三學社中央2.P8
對標教育強國建設目標 建設高校一流教師隊伍/九三學社中央2.P9
推動美麗草原建設 寫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草原篇章”
/九三學社中央2.P10
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 綜合施策提升種糧效益/張桃林2.P11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推動實現“雙碳”目標/葛會波2.P12
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 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王桂林2.P13
加快完善秦嶺生態產品補償機制/陳怡平2.P14
科技創新、企業育成、人才成長“三螺旋”同頻共振,加快發展新質
生產力/王桂林 許璐3.P44
新質生產力助推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陳良正 施婕 劉關所3.P51
以健全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推進糧食安全/張卓群 危薇3.P57
生態文明建設4.P20
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 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現代化水平/黃潤秋4.P20
可賞,可居,可親 新時代濕地走進人們的生活/崔麗娟4.P24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董戰峰4.P27
生態工業園區引領中國工業綠色發展/喬琦4.P29
“雙碳”目標下我國能源數字化市場發展及展望/吳琦4.P32
推進花生產業發展,保障國家糧油安全
——九三學社中央第41次科學座談會發言摘編5.P8
集智聚力 守牢國家糧油安全底線/張桃林5.P8
深化花生抗性聚合改良 支撐產業綠色高效發展/廖伯壽5.P10
以農機農藝融合和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創新 推動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
/萬書波5.P12
應用新技術助力花生擴面積提單產/唐榮華5.P15
我國花生產業加工現狀及趨勢/宮旭洲5.P17
東北產區花生產業發展解析與展望/黃微5.P20
科學開展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
——九三學社中央第42次科學座談會發言摘編6.P21
高水平保護促進海灘經濟高質量發展/蔡鋒6.P21
高水平建設綠色零碳海島 樹立島嶼可持續發展典范/秦松6.P24
尊重自然 以大時空觀提升長江口-杭州灣海域氮磷科學管理水平
/曾江寧6.P26
我國河口生態質量制度評價的思考
——以杭州灣為例/黃備6.P29
三娘灣中華白海豚的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許尤厚6.P31
推動人工岸線生態化建設 提升海岸韌性/劉建輝6.P33
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
九三論壇
農業強國建設
多舉措推動綠色植保技術發展/吳學民1.P36
讓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為玉米增產插上科技的翅膀/郝文革1.P39
北京地區智慧農業發展對策及對高等農林教育的啟示
/陳建 鄧佳岷吳學民等1.P43
江蘇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定位與推進路徑/曹明霞2.P15
楊凌雙創示范基地發展路徑探討/查斯虎2.P20
基層農技體系建設調查與思考/李翠花2.P24
教育強國建設
探理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余清臣3.P19
數智時代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趙宇陽 桑標3.P24
關于進一步深化高校教師科研評價改革的若干建議/張琳3.P30
中國民辦高校規范化發展政策的百年變革/薛南 李銀奎3.P32
構建教育評價生態 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劉堅5.P35
建設科技強國
加強前沿技術轉化應用 加快形成高水平技術和產業循環/張旭6.P8
以高水平開放構建我國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宋坪 齊娜6.P11
完善科技金融體系 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周元鵬6.P15
中國企業對外合作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及建議
/周明耀 徐穎鍵 方鐵農6.P18
關注
通識科技
民主經緯
科學傳播
推動科學傳播從有效轉向負責任的路徑思考/王大鵬 黃榮麗 陳玲1.P50
未來已來 全球為避免“氣候崩潰”而努力/楊繼國1.P57
數字金融的三大革命:認知革命、交易革命和決策革命/王汝芳2.P41
推進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技術發展 助力數字經濟繁榮/周明耀2.P44
變革之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無限可能性/熊輝2.P49
人工智能對泛視覺設計行業影響初探/張駿 劉軼卓2.P53
建設中國自己的死亡學/韓啟德3.P61
攜手全球科技女性 共創世界美好未來/王志珍3.P63
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價值探賾/張英 季衛兵4.P35
國際空間站美國太空國家實驗室運營與管理研究/韓樾夏4.P41
淺釋幾個農業技術名詞的內涵/陳一飛4.P46
在創造科學奇跡的拼圖上,中國還缺點什么?/李俠5.P38
淺談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朱旭琪5.P40
智能中的“一體兩面”/劉偉5.P43
貨幣的職能/馮興元 孟冰5.P46
科學家精神的歷史脈絡、時代價值與知識分子的實踐進路/王晴 盧勇6.P45
以科學家精神培育青年價值觀探析/鄭小蘭 黃小茹6.P50
古植物學和物理學的一次聯姻/周浙昆1.P61
穿越時空的對話:科技考古揭秘古代文明/郁田園5.P49
把握機遇 轉型升級 推動我國房地產業高質量發展/賴明1.P65
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張旭2.P28
制造業促進立法的時代選擇與重點任務
——兼談產業政策法治化/欒群 徐丹2.P31
國有企業基礎研究的激勵機制探討/付新春 查君2.P36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與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關系淺議/弓運澤 王東3.P38
對效率和公平“內在一致”的幾點認識/陳利浩3.P42
代碼不是法律,但法律是代碼/泮偉江4.P49
離婚冷靜期適用現狀、問題及政策建議/周鑫 梁翊琪4.P55
科研院所、高校專家服務農業農村的創新模式與推進思路
/朱寧 趙令卓4.P60
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融合發展考察報告/林喜勇4.P64
關于推進參政黨制度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思考
——學習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思考/賈國哲5.P23
新時代如何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民主黨派宣傳思想工作
/侯印國5.P30
基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民主黨派專項民主監督實踐探索
——以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專項民主監督工作為例/李麗萍 陳倩6.P36
我國縣域數字經濟發展的五大瓶頸及其破解路徑/范柏乃6.P41
緬懷與紀念
卓爾不凡的勞君展/朱梓寶1.P68
孟憲章:拳拳報國心/陳賢國2.P57
徐福齡:古稀之年鑄輝煌/鄧紅2.P62
吳藻溪與中共中央南方局/李海彬3.P66
共產主義堅定的信仰者吳藻溪/郭祥3.P68
重慶《新華日報》所刊吳藻溪詩文舉隅/李湖江3.P71
得意忘年心跡親
——李政道與嚴濟慈往事追述/嚴慧英5.P58
細推物理 大象無形
——關于李政道先生的記憶和追思/孫偉林5.P64
在建言中踐行愛國民主科學精神
——周培源與三峽工程和開發大西南二三事/黃羽5.P70
地學泰斗黃汲清/黃少芳6.P65
王家楫:顯微鏡下的家國人生/梁鳴 魏貝6.P70
開卷有益
探究物質本源,追趕世界科學最前沿/王貽芳5.P54
重印《漢代畫象全集》序/趙超5.P55
社員風采
丁兆村的“紅色耕耘”夢/周永生 陳建華2.P67
從合肥光源到合肥先進光源
——前赴后繼的九三“追光”人/倪向貴 孔瑤竹6.P56
我的成長
——新中國成立75周年有感/王恩多6.P62
回眸《九三學社章程》的發展歷程/柳宗培2.P71
九三學社誕生的歷史背景/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4.P69
九三學社的建立/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5.P72
關于“自然科學座談會”幾個問題的考證/喬發進6.P75
人文茶舍
春節與新年的分與合/黃景春1.P74
下雪的日子/王方立1.P79
從政當思“清慎勤忍”/賈國哲2.P78
陳獨秀與《悲慘世界》第一個中譯本/朱少偉3.P76
在桃花峪看黃河/喬葉3.P79
沁園春·伊犁河谷/叢斌4.P75
七律·六十自述/劉忠范4.P75
三生三世走黃河/張真宇4.P76
史海鉤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