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灘的價值
海灘是砂質海岸的主要地貌單元,亦是濱海重要的空間資源,具有防災減災、生態維護和旅游休閑等多重功能。海灘是海岸的天然防護屏障,能夠通過自我調整快速適應變化的水動力環境,有效抵御風暴潮、臺風浪等極端動力事件,并能適應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極端事件加劇等環境。其護岸功能既安全高效,又具有可持續性,同時擁有較高的海岸韌性。海灘還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它既是濱海動植物的優良棲息地,是海龜、中華鱟等重要保護動物的繁育場,也是污染物的過濾器,對于維持海岸生態系統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海灘是一種寶貴的自然旅游資源,以其知名的“3S”(Sun、Sand、Sea)自然稟賦成為重要的旅游休閑勝地。
旅游業在世界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帶來的產值超過除中美外的任何一個國家的GDP,而海灘則是旅游的首選目的地,對經濟發展貢獻巨大。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 Tourism)的統計表明,濱海旅游已經成為藍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占世界GDP的5%,并提供6%至7%的工作崗位。在我國,濱海旅游業占比海洋經濟近半數,是藍色經濟發展的第一引擎,成為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的新增長點。
海灘因其特有的功能和附帶價值,一直是人類社會最為寶貴和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海灘價值可分為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前者包含社會經濟價值和自然經濟價值,后者包含存在價值、遺贈價值和選擇價值。海灘經濟屬于低碳產業,具有綠色、可持續和高收益的特點。海灘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既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又可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海灘近10年平均每年產生經濟價值4000億元,約占GDP的0.5%,是海岸帶的黃金寶地,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我國海灘面臨的嚴峻局勢
當前,我國海灘面臨的局勢不容樂觀,海灘侵蝕受損普遍存在,海灘質量明顯下降。究其根源,在于以下幾方面:
一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長時間影響。海平面加速上升、風暴潮災害強度和頻率增加等因素長期作用于海岸,加劇了海岸侵蝕程度,其累積效應不可忽視,是海岸長時間尺度變化的決定性因素。1993年至2022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度為4.0毫米/年,高于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中國沿海高海平面加劇了風暴潮致災程度,給廣東、浙江和山東等地帶來較重影響。
二是河流入海泥沙減少的全局性影響。近70年來,我國九大河流累積向河口和近海輸送了710億噸泥沙,然而有530億噸泥沙被截留在陸地上,河流多年平均輸沙量呈現明顯的臺階式下降趨勢。河流入海泥沙量銳減造成海岸泥沙收支虧失,導致海岸的侵蝕范圍和程度增加。
三是持續人為活動的局地突出影響。過去數十年高強度的沿岸和近岸開發活動也是海岸侵蝕的重要因素。我國圍填海面積已高達約5000平方千米,建設的海堤超過14500千米,長期的累積效應已造成巨大的海岸沉積物源虧損。近年來,隨著海域空間的嚴格管控和海洋生態修復的持續推進,海岸面臨的壓力有所緩解,但由于歷史欠賬過多,局勢仍然嚴峻。高強度人類活動影響下的砂質海岸侵蝕是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在我國,海岸侵蝕導致海灘受損破壞的現象普遍存在。半數以上海灘持續侵蝕退化,導致國土資源流失,嚴重削弱了海灘的經濟價值和減災生態功能。當前,海灘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對其保護修護迫在眉睫。
從海灘修復到活力海岸構建
我國海岸防護歷史悠久,不少千年海塘仍在發揮防護作用。但我國海岸防護理念卻相對滯后。20世紀80年代前,我國海岸防護以防御性硬式工程為主。改革開放后,我國沿海經濟高速發展,海岸開發利用也是以經濟發展為重心。大量港口、圍填海工程導致我國海陸格局和泥沙平衡發生快速變化,砂質海岸生態系統遭受毀壞,給海岸帶來空前壓力。在此形勢下,海岸防護措施也逐漸開始從“剛性”轉向“柔性”。
海灘養護技術作為砂質海岸“柔性”防護的主流技術,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逐漸在歐美興起并被廣泛應用,但在我國始終沒有得到認可。一方面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海岸防護以被動式防御為主,主動適應性修復理念尚未形成,更主要的原因則是對“沙子是否留得住”的質疑。早期國內有過零星的、不成規模的浴場補沙,但始終未將這種措施作為海岸防護的技術進行系統研究。近年來,隨著國際海岸保護理念的快速革新,我國海岸防護理念和手段也迅速跟上。2007年,廈門成功實施我國首個大型沙灘修復工程——觀音山沙灘修復工程,由此開啟了我國沙灘修復先河。至今,廈門市已系統修復12處20余千米海灘岸線,修復面積達100多萬平方米,顯著改善了廈門海岸景觀風貌,有力推動了廈門濱海旅游經濟的發展。廈門同時也是我國海灘養護技術的策源地。伴隨著廈門實踐,筆者所在的海灘修復研究團隊針對廈門海灘存在的問題,因灘施策,不斷探索,將廈門的經驗總結為可借鑒、可復制技術,形成了適用于我國復雜海岸環境的海灘保護修復技術體系。從“廈門實踐”出發,海灘養護技術推廣應用于全國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并從國內走向世界,被推廣應用于韓國、泰國、印尼與阿聯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全球海岸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經過近20年的海灘保護修復實踐,形成了《中國海灘養護技術手冊》和行業標準,在全國范圍推廣應用。海灘養護技術已成為我國砂質海岸侵蝕防護的重要支撐。
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階段,面對提高海岸韌性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要求,我國海岸防護理念已發生根本轉變,人與自然和諧、保護與發展并重成為主流。但是,當前國際經驗難以適用于我國高強度開發的海岸,國內實踐仍待協同開發與保護。需要在兼顧災害防控和生態修復的同時,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海灘保護必須朝更加生態、更加可持續、經濟更加蓬勃的方向發展。
近年來,“活力海岸”(living shoreline)保護理念在國際上愈發受到重視,并逐漸取代硬式護岸,成為海岸防護的主要手段?;盍0都婢吆0斗雷o、生態服務和濱海旅游等多重功能,且具有較高的海岸韌性。通過構建活力海岸,可防潮御浪,改善水動力環境及水體水質,為動植物提供廣闊的海岸生境,為公眾營造良好的濱海旅游休閑空間,同時助力海洋藍色碳匯。活力海岸可通過植被的向陸/向海遷移或近岸泥沙輸運、岸灘地貌動態調整,更好地適應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和風暴浪潮加劇環境。
我國國情特殊,活力海岸呈現出不同于歐美國家的新的特征與模式。由于我國人口密度高,海岸帶開發強度大,大量工程導致海岸人工岸線占比高,海岸生態系統面臨極大壓力。同時,修復技術難以滿足海岸韌性提升需求,不同類型的生態修復工程時空不協調、技術不匹配。未來,沿海地區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區域,海岸保護仍是重中之重。這就需要在兼顧災害防控和生態修復的同時,協調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高強度人類活動,要從海岸地貌單元的完整性和生態系統的連通性角度,開展海岸侵蝕防護、生態功能提升與開發利用協同增效的地貌—生態相融合海岸修復,提升海岸韌性,構建兼具“防護能力、生態活力和經濟活力”的和諧海岸。當前,我們需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用新理念高水平保護海灘資源,扭轉海灘資源受損態勢,全面提升海灘質量,促進海灘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