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常
東莞市東城中學副校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東莞市優秀教師,廣東省彭盛名校長工作室跟崗學員,東莞市第二批未來名校長培養對象,東莞市首批初中語文卓越教師、東莞市第二批初中語文教學能手,東莞市“名師學堂”授課講師,東城街道第四批初中語文學科帶頭人,東城街道朗誦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東城街道優秀班主任。
“作為教師,教室里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黑板上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筆畫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淚滴,奉獻的是自己。”易常說道。走上講臺16年,他始終主張生本教育,積極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生活化課堂,努力讓學生愛上閱讀,學會思考,喜歡表達。
“學生要做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聽話的機器。”教育教學中,易常會結合實際,將學生帶入圖書館和大自然,借用學校成立的東中小記者站和星星文學社等平臺,以“學習共同體”為課堂組織形式,以“學、思、問、議、練”為主要活動,構建以學定教、學為主體、整體提高的新型課堂。讓學生想學真學起來,互助合作起來,探究體驗起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
“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高中語文老師——陳老師。一個矮矮瘦瘦、梳著中分頭、戴著金絲眼鏡、文質彬彬的中年男人。大概是他的書生才氣,又或許是課堂角色扮演的自我投入,他上課總是熱情洋溢、抑揚頓挫、出口成章。后來我才明白,正是我的語文老師,用自己的言行、執著和堅守,于不經意間影響著我,在我的心田埋下閱讀的種子,讓自己的學生成為下一個愛讀書的老師。”易常表示。正是受到老師的影響,易常接過火炬,成為一名光榮的初中語文老師。
初為人師,易常便被學校委以教師和班主任的雙重任務。“那時候的我熱情滿滿,干勁十足。”易常回憶道。他誠懇拜師學習,日夜以校為家,努力鉆研教材,積極參加各類培訓和比賽,一心想著干出一番成績并鞭策自己班級總分和任教學科必須穩拿第一。
“結果班級總成績好了,個人教學成績領先了,學校領導和家長朋友也認可了,師生情誼卻消失了。”易常表示。他和學生的距離越來越疏遠,很多學生碰到他甚至選擇繞道而行。偶然一次,他在課室走廊聽到兩個同學嘀咕,抱怨易常過于嚴厲。
“學生私下的談話,隱隱刺痛著我的心。很長時間,我整個人都像灌了鉛似的突然沉重起來,羞愧難當。深思之下,我決心改過自新。”于是乎,他開始尋求改變。他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技巧;把掌聲送給學生,讓學生收獲學習的喜悅;把關愛留給學生,讓學生找到可以依靠的力量。
他以學長的身份走下講臺,用真情融入學生的內心,以閱讀為指引,以興趣為導師,在課堂內外用一個個時事案例和一篇篇經典美文喚醒學生的思考,賦予他們更多的表達機會,帶領他們觀察社會、思考人生,將聽說讀寫融入社會實踐,攜手開創教育新篇章。此后的15年,易常順利從一線普通老師到學科骨干再到學校管理干部,追求高效課堂,打造教學品牌,課堂氛圍活躍了,基礎知識抓牢了,師生互動頻繁了,師生感情深厚了。
“2023年教師節前夕,我給陳老師寄去了賀卡和鮮花,也照舊收到了很多學生給我寫的親筆賀卡,有的是剛考上高中的學生、有的是已經上大學的校友,還有的是出來工作很多年的教育同行,見字如面,字字真情,滿是懷念。翻開賀卡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許多含苞待放的花朵正悄然盛開,春風攜著暖意和花香向我撲面而來。我一直想,作為一名老師,陳老師和我,都是幸福的。”易常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