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審計作為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在于通過評價企業各項業務活動,發現潛在的風險,并提出改進建議,從而幫助企業實現戰略目標。而傳統內部審計模式主要關注財務報表的真實性,缺乏對風險管理的系統性考慮,這種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企業對風險管理的需求,亟需進行創新。基于此,本文研究目的是探索基于風險管理的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創新路徑,全面提升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
現階段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
內部審計目標模糊不清 部分國有企業將內部審計目標設定為“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或“保障企業資產安全”等,這些目標雖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過于寬泛,缺乏具體的操作性和衡量標準。例如:“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是宏大的目標,涵蓋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但內部審計工作如何具體切入、如何衡量管理水平提升的效果等問題都缺乏清晰的界定,導致審計工作難以聚焦,效果不佳。
企業內部審計風險控制意識有待提升 企業在風險評估過程中,采用單一的評估方法,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缺乏綜合運用多種評估方法的能力,導致風險評估結果不夠準確。企業在風險評估時主要依賴于定性分析,通過專家判斷和經驗總結來評估風險,這種方法雖然操作簡便,但主觀性較強,容易導致評估結果的偏差。在定量分析方法應用方面,由于數據收集和處理能力有限,導致定量分析結果不夠準確。
缺乏企業風險管理預測體系 在風險預測體系的建設上,企業未能建立完善的風險預測模型和工具,導致風險預測工作難以開展,預測結果準確有待提升,企業過于依賴于傳統的經驗判斷和零散的數據分析,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風險環境。企業在風險預測過程中,缺乏足夠的歷史數據和實時數據支持,數據收集和整理不足,預測結果可靠性受到影響,很難為企業提供有效的決策支持。
基于風險管理的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創新路徑
制定合理的內部審計目標 第一,制定合理的內部審計目標。傳統內部審計目標較為宏觀,缺乏針對性,無法有效指導審計實踐,國有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將內部審計目標細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可衡量的指標,以提升審計工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例如:將“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細化為“優化企業內部控制流程”、“提升企業風險管理能力”等具體目標;將“優化企業內部控制流程”細化為“關鍵業務流程風險點識別率達到90%以上”、“內控缺陷整改率達到100%”等量化指標;根據細化后目標,制定相應的審計計劃和實施方案,明確審計范圍、重點、方法、時間安排,控制 審計工作有的放矢。
第二,加強與企業戰略的銜接。內部審計不應局限于事后監督,更要服務于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國有企業應將內部審計目標與企業戰略目標緊密結合,圍繞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確定內部審計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為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保駕護航。例如: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內部審計應重點關注數據安全、信息系統風險等方面,防范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潛在風險,內部審計不僅要發現問題,更要提出建設性意見,幫助企業完善制度,為企業創造價值。
第三,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企業內外部環境不斷變化,內部審計目標也應隨之調整,建立健全內部審計目標動態調整機制,定期評估內外部環境變化對內部審計目標的影響,及時調整內部審計目標和重點,促進內部審計工作始終與企業發展需求相適應。建立定期評估機制,對內部審計目標的合理性、有效性進行評估,調整評估結果。關注企業內外部環境變化,及時識別潛在風險,調整內部審計重點,保證內部審計工作始終與企業發展需求相適應。
增強企業內部審計風險控制管理意識 國有企業應轉變傳統的事后監督觀念,將風險管理理念融入內部審計工作的各個環節,將風險識別、評估和應對作為內部審計的核心目標,構建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體系。具體而言,內部審計應重點關注企業戰略目標、關鍵業務流程、重大風險領域,運用風險矩陣、風險地圖等工具,科學評估潛在風險,并提出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
同時,國有企業應將風險管理納入企業文化建設,通過培訓、宣傳等方式,提高全體員工的風險意識,形成全員參與風險管理的良好氛圍。管理層率先垂范,將風險管理融入日常經營決策,并定期評估風險管理體系的運行情況,不斷完善風險管理機制。
建立健全風險管理組織架構 國有企業應明確內部審計部門在風險管理中的職責和權限,賦予其權威性,使其能夠有效履行風險識別、評估、報告和監督等職責,內部審計部門應積極參與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并定期對風險管理體系的運行情況進行審計,提出改進建議。國有企業應加強內部審計部門與其他風險管理部門的溝通協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制,形成風險管理的合力。
內部審計部門應與風險管理部門、業務部門等保持密切溝通,及時獲取風險信息,并將其納入審計范圍,確保風險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實。另外,建立公司審計規范化標準化體系(審計工作“度量衡”),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服務百千萬工程、優化用電營商環境等重點工作納入必審項,做到“上接戰略”(公司總部戰略),“下接地氣”(各級公司生產實際),有效督促國家和網省公司重點工作落地見效和及時糾偏,有效督促各級領導干部強擔當、守底線、善作為,有效防范重大經營風險。調準審計監督尺度,每月更新,動態迭代,真正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實現“精準審”。
創新內部審計技術和方法 一方面,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國有企業應積極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內部審計效率。如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識別潛在風險;采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風險預警模型,實現風險的實時監控和預警。另一方面,探索風險導向的審計方法: 國有企業應積極探索風險導向的審計方法,采用風險評估矩陣法、關鍵風險指標法等,對風險進行量化評估,并根據風險等級確定審計重點和審計頻率。同時,要全面推廣“前中后臺”數字化審計作業模式,打通經濟責任審計與專項審計的實施邊界,以“公司派出審計組”為敏捷型審計前臺,把問題查準、查深、查透;以“審計中心數字化審計團隊”為數智化審計中臺,對全量信息數據開展問題疑點和深層原因進行篩查,指揮各審計前臺開展現場審計;以“公司審計部專家+跨業務領域專家”為決策型審計后臺,策劃審計方案、配置審計資源、分析問題原因和推動標本兼治。通過橫向協同、縱向交互、綜合指揮,實現“高效審、減負審”,大力推進審計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完善數字化審計平臺,打造可推廣的標準化場景范本。
國有企業應樹立風險導向的內部審計理念,將風險管理融入內部審計全過程,建立健全風險識別、評估、應對、監控機制,并加強信息化建設,提升內部審計效率和效果。當然,本研究也存在各種問題,對部分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現狀的調研不夠深入,提出的對策建議缺乏針對性。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擴大樣本范圍,深入分析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現狀,并結合具體案例,提出更具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作者單位: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