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益,楊文魁,陳沛,翟冬煜
(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云南 昆明 650011)
慢性硬膜下血腫(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神經外科常見疾病。一般人群中,CSDH總發病率為(1.72~20.6)/100 000 例/年[1],65 歲以上人群,CSDH總發病率為58.1/100 000例/年[2]。由于預期壽命的延長,人口趨向老齡化,以及抗凝藥物的廣泛使用,使得CSDH 整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CSDH起病隱匿,發病初期無特異性臨床表現,病程遷延,患者在疾病初期往往沒有引起重視,致使疾病后期情況危重,且預后不良,嚴重威脅患者生存質量。目前,針對CSDH的診斷及臨床治療方案相對明確,顱骨鉆孔外引流術是一種常規手術治療方案,已沿用至今,但術后血腫復發率較高,約5.0%~30.0%[3],這是廣大神經外科醫師需要面對的難題。隨著神經內鏡技術的發展,神經內鏡已廣泛用于神經外科各個手術領域。本科室于2017年8月—2019年8月采用經額入路神經內鏡下小骨窗技術治療CSDH,與傳統頂結節鉆孔外引流術比較,療效顯著,術后復發率低,遠期預后良好?,F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單側額顳頂部CSDH患者80例。依據手術方式,分為傳統頂結節鉆孔外引流術組(鉆孔引流組,n=40)和經額入路神經內鏡下小骨窗血腫清除術組(神經內鏡組,n=40)。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血腫厚度、中線偏移程度和發病至手術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納入標準:既往3~6 個月有頭部外傷病史;頭顱CT提示,單側額顳頂部慢性或亞急性硬膜下血腫;CT 影像上,最大層面血腫厚度大于1.0 cm,中線結構偏移大于1.0 cm,同側腦室受壓,或血腫厚度大于0.5 cm 且小于1.0 cm,中線結構偏移大于0.5 cm 且小于1.0 cm,但患者出現明顯臨床癥狀(頭暈、頭痛、意識淡漠、肢體無力、偏癱或言語障礙和大小便失禁)。排除標準:合并自發性腦實質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血管畸形導致的急性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腫,以及急性腦梗死等腦血管意外患者;合并外傷引起的急性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腫;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以及自身合并基礎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本研究經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2.1 傳統頂結節鉆孔引流術 根據術前頭顱CT提示,選擇血腫最厚部位作為穿刺點,多位于患側顱骨頂結節處。于頂結節處做橫切口,長約5.0 cm。全層切開頭皮,分離皮下組織及骨膜,使用顱骨電鉆,鉆骨孔一個,橫行切開硬腦膜,見暗紅色硬膜下血腫流出后,置入引流管,長約4.0 cm,予以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血腫腔,至沖洗液澄明后,于切口旁另做小切口,引出引流管,外接引流裝置,分層縫合頭皮組織,術后引流袋保持低位引流。
1.2.2 經額入路神經內鏡下小骨窗血腫清除術
根據CT 掃描的血腫位置,確定神經內鏡置入方向?;颊呷⊙雠P位,設計弧形切口位于患側前額發際內(圖1A),長約8.0 cm。全層切開頭皮、皮下組織,向額顳部翻起皮瓣,鉆骨孔一個,銑刀銑開顱骨,形成3.0 cm×3.0 cm 骨窗,四周懸吊硬腦膜后,弧形切開硬膜,可見暗灰色硬膜下血腫外層包膜(圖1B)。切開外層包膜,置入神經內鏡,多選用0°或30°鏡。自骨窗下至骨窗遠端,多角度旋轉內鏡,配合可塑形吸引器,于內鏡直視下清除硬膜下慢性及亞急性血腫。徹底清除血腫腔內纖維分隔及分層(圖1C),操作輕柔,避免吸引器過多搔刮血腫包膜,造成包膜出血。同時,對血腫腔內活動性出血點進行電凝止血。血腫腔內牽拉張力較高的腦橋靜脈,以及活動出血的腦橋靜脈,予以電凝后切斷(圖1D)。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血腫腔,內鏡直視下清除血腫腔臟層包膜(圖1E)。再予以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血腫腔,至沖洗液澄明后,留置引流管,嚴密縫合硬腦膜后,回納骨瓣,于切口旁另做小切口,引出引流管,外接引流裝置,常規關顱。引流袋保持持續低位引流。

圖1 經額入路神經內鏡下小骨窗慢性硬膜下血腫清除術Fig.1 Transfrontal neuroendoscopic removal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through small bone window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術后1個月血腫復發率、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
治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術后即刻CT 檢查顯示,硬膜下血腫清除率為100.0%;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或緩解,術后即刻CT檢查顯示,硬膜下血腫清除率>90.0%;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術后即刻CT 檢查顯示,硬膜下血腫清除率>75.0%;無效:治療后患者癥狀無改變[4]。
使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Hartley 檢驗進行方差齊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神經內鏡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鉆孔引流組(95.0%和75.0%,χ2=3.02,P=0.031),術后1 個月血腫復發率明顯低于鉆孔引流組(5.0%和25.0%,χ2=2.13,P=0.029),神經內鏡組手術時間較鉆孔引流組延長[(54.1±7.5)和(40.7±9.4)min,t=1.44,P=0.025],神經內鏡組術中出血量與鉆孔引流組比較[(30.1±4.5)和(27.1±6.4)mL],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statu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SDH 術后復發與諸多因素相關,包括:老年患者自身機體因素(如:長期使用抗凝藥物,以及自身基礎疾病導致凝血功能障礙[5])、顱內壓下降[6]、腦組織張力減低[7]和手術操作相關因素(如:術中未完全清除血腫包膜;術后血腫包膜反復出血[8];張力較高的腦橋靜脈未處理,導致大腦表面腦橋靜脈反復牽拉出血[9];血腫引流不凈和顱內積氣[10],導致血腫殘腔持續存在;術后腦脊液循環障礙,并發慢性硬膜下積液,遠期積液向積血轉變[11])等。傳統頂結節鉆孔外引流術,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術后復發的相關病理因素。因此,探討新手術方式的運用,對提高CSDH療效及降低術后血腫復發率,是非常必要的。
CSDH 手術治療過程中,面臨的兩大挑戰為:如何徹底解除血腫壓迫和消除術后血腫復發[12]。目前,傳統頂結節鉆孔外引流術仍是治療CSDH 的一線手段,已廣泛應用于臨床。雖然手術創傷小,時間短,操作簡單,但該手術方式存在較大的局限性:1)無法解除血腫腔內纖維分隔及分層對血腫的分隔效應,會導致血腫引流不凈[13],不能完全解除血腫壓迫,大大地降低了手術效果;2)無法剔除血腫包膜,血腫臟層包膜及外層包膜的持續存在,導致正常顱腔出現“袋狀”分隔[14],腦脊液循環異常、積聚,術后并發慢性硬膜下積液,遠期向硬膜下積血轉變[11],而且,血腫包膜的反復出血,大大地增加了術后的血腫復發率[15];3)術中對于張力較高的腦橋靜脈,僅做姑息處理,導致術后腦橋靜脈反復牽拉出血[16];4)術后長期留置引流管,增加術后顱內感染的風險[17],病程遷延,增加患者住院費用及長期臥床相關并發癥發生率;5)術后較高的血腫復發率,致使患者需要接受二次手術,甚至多次手術,增加患者病痛及經濟負擔。
經額入路神經內鏡輔助下小骨窗CSDH 清除術,較傳統鉆孔外引流術,具有諸多優勢。神經內鏡輔助下,能對血腫腔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查,以獲得良好的手術視野,能徹底清除血腫腔內慢性及亞急性凝血塊,還能有效清除血腫腔內纖維分隔及分層,提高術后外引流效率,從而提高血腫清除率[18],徹底解除血腫壓迫,促進腦組織術后復張。神經內鏡多角度旋轉,可以充分直視血腫腔,對血腫包膜內活動性出血點進行徹底止血。同時,電凝切斷牽拉明顯、張力較高和有活動性出血的腦橋靜脈,徹底消除術后再發出血的病理因素,大大地降低了術后血腫復發概率[19]。既往研究[20]表明,血腫包膜的存在,是手術后血腫復發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血腫壁層包膜的存在。顱內CSDH 在慢性演變過程中,形成臟層及壁層包膜,將血腫局限于硬腦膜與腦表面之間。臟層包膜緊貼于腦表面,多系增厚的蛛網膜,血供相對較少。壁層包膜緊貼于硬腦膜,由腦膜中動脈分支廣泛供血,血供豐富。在外力打擊或硬膜下積液的反復沖擊下,易出現廣泛、微小、緩慢的滲血,逐漸蓄積為CSDH[20]。經神經內鏡輔助下CSDH 清除術,可在內鏡直視下,剔除血腫壁層包膜,減少出血結構,徹底清除CSDH 的病理因素。本組病例清除CSDH 壁層包膜的范圍,為內鏡所見到的范圍。因臟層包膜多為增厚的蛛網膜,出血結構較少,引起出血的風險遠低于壁層包膜,對于臟層包膜的處理,多為局部造瘺、溝通,不做全范圍剝離,以避免在剝離牽拉過程中引起腦皮層的出血,旨在恢復顱腔正常生理結構及腦脊液的正常循環,可有效避免術后腦脊液積聚而導致慢性硬膜下積液形成,避免遠期硬膜下積液向硬膜下血腫轉換,從而明顯降低術后血腫復發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神經內鏡組治療CSDH的有效率高于鉆孔引流組,術后1個月血腫復發率較鉆孔引流組明顯下降。表明:神經內鏡手術針對CSDH的治療,具有明顯優勢,能取得較好的療效。較低的血腫復發率提示:神經內鏡手術治療CSDH,相較于傳統手術方式,具有較好的遠期預后。雖然神經內鏡組手術時間較鉆孔引流組延長,但相對延長的手術時間,在患者可耐受的麻醉時長范圍內,且術中出血量與鉆孔引流組無明顯差異,表明:神經內鏡手術相較于傳統手術,不會有過高的麻醉風險,以及在手術過程中,對患者機體不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從而降低了術后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隨著微侵襲神經外科的發展,以及神經內鏡的廣泛使用,經額入路神經內鏡輔助下治療CSDH,將在CSDH 外科手術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被越來越多的神經外科醫生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