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響應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探討在生態文明理論指導下地方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以位于貴州省的A縣為例,通過分析其自然條件和環境問題,結合我國政策、地方政府要求和學術研究成果,選取空氣質量指數、水質綜合指數、森林覆蓋率、土地利用率和工業污染排放量等關鍵指標,構建適用于A 縣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并應用專家評審法進行體系驗證。結果表明,構建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可有效提升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為地方政府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構建;貴州A 縣
生態文明理論作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理論框架,對地方生態環境保護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我國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位于貴州省的A 縣為例,基于生態文明理論及我國政策要求,結合A 縣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現狀及其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提出了適用于A 縣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旨在為地方政府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1 貴州A 縣概況
A 縣隸屬貴州省,位于我國西南部(東經106°~ 108°,北緯25°~ 27°),地處云貴高原腹地,縣內地貌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海拔500~2000 m 不等,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約15℃,年降水量1200~1400 mm。A 縣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1],森林覆蓋率達60% 以上。A 縣經濟以農業、旅游業和礦產業為主,其中農業以銷售茶葉、煙草和中藥材等產品為主;旅游業依托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民族文化,收入占全縣GDP 的比重逐年增加;礦產業以煤礦和磷礦開發利用為主,為A 縣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支撐。
2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選取與體系構建
2.1 指導思想
根據《實施方案》的指導思想,A 縣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的構建應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優先位置,確保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嚴格控制資源開發強度,推行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減少污染排放,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采取系統的思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的保護和修復,綜合考慮各生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科學規劃和有效管理,實現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功能;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根據《實施方案》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生態補償政策,確保生態保護和經濟利益的平衡,如對礦產資源開采企業實施生態恢復保證金制度,確保礦區生態修復工作落實到位。
2.2 指標選擇與確定
在構建A 縣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的過程中,指標選擇的依據主要包括國家政策、地方政府要求和學術研究成果[2]。《實施方案》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和目標,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選擇提供了政策指導;地方政府的要求,確保了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符合區域發展實際需求;學術研究成果,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提供了理論和數據支持。因此,所選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均能反映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等生態文明建設核心理念,且易于實施和監測,具有明確的量化標準,便于評估和比較。A 縣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建議指標如表1 所示。
2.3 數據收集與分析
A 縣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的數據收集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先使用SurveyMonkey平臺進行定量問卷調查,收集公眾對環境質量的感知;再通過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的ADR1500 便攜式空氣質量監測儀對重點污染區域進行實地考察。
在數據分析過程中,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利用SPSS(IBM SPSS Statistics 26)和R 軟件(R 版本4.0.5)對環境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如,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空氣質量數據,計算PM2.5 和PM10 的年均濃度及其標準差;通過相關性分析研究空氣污染物濃度與溫度、濕度、風速等氣象條件的關系;通過回歸分析預測未來污染趨勢。
2.4 指標體系的構建與驗證
2.4.1 指標體系構建
A 縣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的構建步驟如圖1 所示,包括指標篩選、權重確定、指標標準化及建立綜合評價模型4 部分。由于不同指標的量綱和范圍不同,故需對各項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各指標具有可比性。
A 縣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標準化構建,可采用Z-Score 標準化方法,使用Python 3.9 和Pandas 庫進行數據處理,具體方法是將各指標值減去其均值再除以標準差,將不同單位和量級的指標轉換到同一尺度[3]。該指標體系中的綜合評價模型可采用加權綜合法建立,將標準化后的各項指標值按權重進行加權求和,計算出A 縣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EQI)。通過計算EQI,綜合評估A 縣的生態環境質量,為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依據。EQI使用R 4.0.5 和Dplyr 庫進行計算,如式(1)所示。
按照指標體系構建步驟,A 縣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權重如表2 所示。
2.4.2 指標體系驗證
為確保A 縣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采用專家評審法對其進行驗證。通過專家評審法集結領域內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對指標體系進行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全面評估。
2.4.2.1 組建專家團隊
選擇和邀請空氣質量管理、水資源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土壤健康等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專家,以及學術界的教授、政府機構的技術官員、環保組織的資深人員加入專家團隊,以保證覆蓋所有關鍵生態要素,并增加評審意見的多樣性和代表性,確保評審過程的全面性和專業性[4]。
2.4.2.2 準備驗證材料
準備“A 縣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權重匯總表(表2)”和體系構建過程的詳細說明等背景材料作為驗證材料,以便專家充分了解和評估。
2.4.2.3 專家打分
專家根據統一的評分標準,對每項指標進行獨立打分,并對存在爭議的指標提出修改建議。評分標準包括指標的代表性(1~10 分)、數據的可獲取性(1~10 分)及指標之間的相關性(1~10 分)。
2.4.2.4 結果產出
通過專家評審法對指標體系進行驗證,結果如表3 所示,A 縣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不僅具備科學性和合理性,還能在實際操作中提供有效的指導和支持,為地方政府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堅實的依據。
3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編制需求與對策建議
3.1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編制需求
基于生態文明理論和未來發展要求,A 縣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編制需從地方政府要求、生態環境現狀及技術可行性3 個方面進行技術分析。《貴州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簡稱《規劃》)明確提出,到 2025 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生態環境優勢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穩步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更加嚴密完善。為落實《規劃》要求,A 縣需全面提升空氣、水環境和土壤環境質量[5],因此A 縣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需包含PM2.5、PM10、COD、BOD、土壤重金屬含量等關鍵環境指標,以全面監測生態環境質量的變化。此外,結合A 縣生態環境現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還需要針對工業廢氣、礦產開采,對水體、空氣和土壤造成空氣質量不達標,以及水體富營養化、土壤重金屬超標等問題進行監測。
在技術可行性方面,為確保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A 縣建立了環境監測網絡,配備了Thermo FisherScientific ADR1500 便攜式空氣質量監測儀、Hach DR3900 分光光度計、Agilent Technologies7900 ICP-MS 等先進設備,確保縣內生態環境監測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3.2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編制建議
為確保A 縣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指標體系編制可根據A 縣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增加反映本地主要環境問題的指標,如將PM2.5 和PM10 的監測頻率定為1 次/ h,以準確反映空氣質量的變化趨勢[6];改進數據收集方法,確保數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采用多源數據融合技術,整合政府部門、環境監測站和現場調查的數據;建立指標體系的動態調整機制,定期對指標體系進行評估和更新,確保其與時俱進,如根據年監測數據和環境變化情況,調整各項指標的權重和監測頻率,新增或剔除不再適用的指標;建立公眾參與機制,收集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見和建議,提高指標體系的社會認可度和參與度。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生態文明理論的指導下,貴州A 縣構建了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體系,不僅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還能有效提升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為地方政府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提供重要參考,為其他地區開展類似研究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馮波,鄧洪娟.高職學生雙創能力評價的“雙層三維四階”指標體系構建[J].教育科學論壇,2024(21):68-72.
[2] 陸亞萍,趙守諒.鄉村振興視角下村莊規劃實施評估指標體系構建[J].小城鎮建設,2024,42(7):41-49.
[3] 周麗娟,蔡岸雯.新型職業農民數字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4,44(13):137-142.
[4] 王德龍,韓楠楠,錢淼.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規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青島市即墨區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24,63(7):239-243.
[5] 王璟璇.數智化時代高校業財融合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基于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的研究[J].會計之友,2024(13):125-132.
[6] 蘭小夢,潘杰,趙莉.健康示范縣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基于德爾菲和層次分析法[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24,17(6):27-32.
作者簡介
吳浪(1989—),男,土家族,貴州沿河人,工程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為環境保護。
加工編輯:唐藝桐
收稿日期: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