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能俊
中學高級教師,“國培計劃”項目專家,喬能俊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被評為“荊楚好老師”“湖北省優秀教研員”。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一百五十余篇,各地講學、執教公開課兩百多場次。現為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教科院常務副院長。
我從事教育工作多年,自認在教育孩子方面是行家里手,但隨著女兒慢慢長大,有時也會感到力不從心。
有一次,我和女兒的同學聊天,故意問她們被爸爸打過沒,她們很肯定地告訴我從來沒有。女兒在一旁委屈地嚷著:“我都被打過好多回了!”我的心里一陣愧疚。我的腦子里儲存著足夠豐富的育兒知識,總結的經驗、方法也不少,為什么在日常的陪伴中就做不到溫和而堅定呢?
大多數父母和我一樣,患有“育兒方法依賴癥”,不管參加什么聚會,最終都能將其演變為“育兒研討會”。但是,我們從別的父母口中得知的“金方法”,往往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就不靈驗了。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這一定是“工具箱”里的工具不夠齊全,于是馬不停蹄地開始下一輪的方法大搜尋,希望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其實,對教育方法的執念恰恰遮蔽了我們的雙眼。
當我們一門心思沉迷于尋找最優“育兒經”時,其實就意味著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孩子只是一個接受教育的客觀存在,需要被教化、訓導、批評、灌輸或限制。如果這個觀念根深蒂固,我們眼里看到的就是孩子的缺點、缺憾和缺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堵住他們身上如篩子般的“窟窿”。我們就像希臘神話中無休無止推著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樣,付出艱辛的勞動卻對改變現狀毫無幫助,甚至讓情況更加糟糕。這種思維讓我們仿佛置身于黑暗之中,卻忘記了自己才是真正的光源。我們沒有認識到,最需要教育和改變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審視自己人性中的弱點,并學會認同自己、接納自己,與自己和解,這是所有父母成功育兒的前提。
父母為什么會對孩子的學習表現出無限的焦慮?那是因為父母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時會感到惶恐不安、憂心忡忡,希望和孩子一道通過學習上的努力獲得更多的安全感。為了讓自己內心踏實,很多父母不惜采用“極限時間管理法”,壓縮孩子走路、吃飯、睡覺、上廁所的時間,通過大肆補課、刷題,在學習成績上不斷內卷。當父母眼里只有分數時,親子關系一定會變得很緊張,只要孩子稍有懈怠,父母便會認為他們不想學習、意志軟弱、不思進步。其實,這哪是孩子的錯?
我常與妻子強調: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的女兒也是普通娃,她在學習上只要有內驅力、愿意學就行,我們要把她的每一次進步都視為“逆襲”。未來的確不可預知,但可以預見的是,健康的體魄、樂觀堅毅的品格以及終身學習的習慣、與人交往的能力才是未來生存必備的素養,我們不能為了孩子暫時的考試分數“殺雞取卵”。當我這樣想的時候,陪伴女兒學習就變成了我與她相互探討、深度交流的過程。
父母為什么那么在意孩子在眾人面前的表現?為什么那么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那是因為父母缺乏自我認可,需要通過孩子的表現來證明自己的教育水平。孩子遇到生疏的客人不主動打招呼,父母會生氣;在公共場合表現出膽小怯懦的一面,父母可能惱羞成怒;在競賽項目中拿到了好成績,父母會急不可耐地發微信朋友圈炫耀……從培養孩子的角度來講,父母的這些行為其實都遠離了教養的“靶心”,唯一可以解釋的是,父母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臉面和虛榮心。內心缺乏自我認同感的父母,會看重任何一次外在的評價,并把這種壓力施加于孩子,以挑剔的眼光催促孩子一個勁兒地前行,從中獲得成就感。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而不完美的父母總是希望培養出完美的孩子,但結果往往是提前把孩子送上了叛逆之途。
父母為什么總是對孩子無法做到溫和而堅定?那是因為父母從來沒有對自己溫和而堅定過。就我個人而言,從農村一路謹小慎微地走過來,對自己嚴苛的習慣已經刻進了骨子里,同時也形成了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脾性,不僅會對自己一時的不合時宜之舉耿耿于懷很久,也容易對社會上不平之事產生煩懣之感,性格剛直得有些迂闊;而一旦遭遇不順,卻又喜歡豎起防御的盾牌,在回避、退縮中尋求內心的平靜。自己尚且無法做到溫和而堅定的父母,又談何如此對待孩子呢?父母要捫心自問:面對不堪回首的過往,我們能否與之揮袖訣別?面對外界的批評與不屑,我們能否找個善待自己的理由?當遇到挫折時,我們是否可以接納自己、安慰自己?當想要放棄時,我們能不能對自己說“堅持”?……溫和而堅定意味著悅納所有的不完美,微笑著與生活和解,常懷知足與感恩之心,并且不斷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
回想自己和女兒發生沖突的種種情景,很多時候她那些微不足道的過錯只不過是一根微小的導火索而已,我沖她發火的真正原因更多的是自己負面情緒的宣泄。因此,父母教育孩子的關鍵不是尋找合適的育兒方法,而是對自己的情緒進行紓解。認識到這一點,再看女兒的缺點與犯的錯誤時,我就心平氣和多了。
父母能做好自己,看到的都會是孩子的好,也就有助于形成親密的親子關系。在家庭教育中,關系比教育更重要,或者說,父母所做的努力從根本上講都是為了讓親子關系變得更好。
毫無疑問,在親子關系中父母是主動的一方,是關系的主導者。如果要改善親子關系,那么父母應該責無旁貸地率先做出改變,那種“孩子不聽話,就由不得我不發火”的論調是站不住腳的。父母主動改變,做好自己,親子關系才會向美而行。有了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才愿意聽父母提出的要求,才愿意為了不破壞這種關系而努力。教育的能量只有在和諧而親密的關系中才能夠被充分釋放。
所以,我們先做好自己,再思考如何做好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