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光清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江蘇省家庭教育名師,被評為“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第六屆十佳家長”,獲得“南京市行知教學獎”。出版家庭教育專著3部,發表文章一百余篇,開展家庭教育、班級管理講座二百余場,百余集“家庭教育義診”微視頻被譽為“云宣講的一面旗幟”。現為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江浦實驗小學班主任。
小澤讀初二,跟父母到親戚家做客。吃晚飯時,小澤媽媽喊:“別玩游戲了,快來吃飯吧!”
這時,從屋角傳來小澤不耐煩的聲音:“煩死了!我自己不會吃呀!”一屋子人朝屋角看去,只見小澤坐在地上,兩眼緊盯著手機屏幕,雙手不停地來回按動,嘴巴還念叨著什么。
小澤媽媽走到小澤跟前,苦口婆心地勸道:“跟你說了多少次,少玩游戲多看書,為什么總是不聽?”
“都說幾百遍了,耳朵都聽出老繭了!”小澤手上的動作并未停止。
在這么多客人面前,小澤媽媽的面子有點掛不住,她一把奪下兒子的手機。小澤一驚,猛地站起來,臉漲得通紅:“你,你干什么!把手機還我!”
小澤媽媽不依不饒:“你整天魂兒都飛到游戲里去了,什么時候想想你的學業呀!”
“我的作業都寫完了,憑什么不能玩游戲?”小澤一邊說,一邊想動手搶回手機。
小澤媽媽也紅了眼,母子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
當小澤媽媽求助于我的時候,我問了3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誰把手機交到孩子手上的?
小澤媽媽回憶:“小澤剛讀初一,班上幾個同學有手機,小澤就天天纏著我要手機,還說自己與同學都沒有共同語言了。我也擔心孩子不能合群,何況家庭條件也不差,就買了一部手機給他。”
“您就不怕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
“孩子向我保證過,他對手機拿得起放得下。如今,孩子一拿起手機就玩幾個小時,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我才發現,什么樣的保證在手機游戲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
第二個問題:父母是否陪伴孩子太少了?
“我和孩子他爸平時都比較忙,沒什么時間照顧他。放假時想陪陪他吧,卻發現很難和孩子有共同話題。我們實在不知道怎么陪孩子,便想用手機補償他,這樣就不需要費心思去陪伴了。誰知……”
“家里有沒有喜歡玩手機游戲的人?”我刨根問底。
“孩子他爸回家喜歡躺在沙發上玩一會兒手機,不過時間不長。”
第三個問題:發現孩子沉迷于游戲,你們是怎么教育的?
“孩子一開始玩手機并沒有耽誤學業,等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對父母的態度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和顏悅色,教育就難了。”
我追問一句:“現在孩子對學業還上心嗎?”
“孩子還蠻聽老師的話,就是對游戲太癡迷,回家至少玩40分鐘游戲再寫作業,有時還會熬夜補作業。我們非常擔心孩子的身體吃不消。”
“你們就沒想著把孩子的手機收起來?”
小澤媽媽長嘆一口氣,說:“有一次,孩子玩游戲正投入,我把手機收走,兒子對我拳打腳踢,這件事讓一家人很震驚。我們只好請老師介入,手機暫時由我們保管。第二天,孩子上學挺正常的,可一回到家就反鎖房門,作業也不寫,情緒極不穩定。他覺得父母跟老師聯合跟他作對,很反感,也很排斥。這一下,輪到我們慌神了。”
“你們是不是又把手機還給孩子了?”
小澤媽媽越說越難過:“我們一開始嘗試給孩子寫信,可他看也不看一眼,一個人待在屋子里,我們又看不到他的人,真怕他做出什么極端的事。為了哄他上學,只好把手機還給他。我的兒子是不是游戲上癮了?他還有救嗎?”
小澤是否真正沉迷于手機游戲,我給出4個標準供小澤媽媽參照:
作息不再規律。如,晚上遲遲不肯入睡,早晨起不來;飯要么遲遲不吃,要么匆匆忙忙扒拉幾口,像是應付差事。這些行為都跟玩游戲有關。
性情突變。本來外向的人變得沉默寡言,精神恍惚;本來溫柔的孩子也變得急躁、易怒、不耐煩……
社會功能受損。長時間玩游戲,導致視力下降、不寫作業、成績下滑,甚至不想上學,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不會也不愿意與真實世界的人和物相處。
人際關系受到影響。沉迷于游戲的孩子,與現實世界脫節,在虛擬世界中左右逢源,在現實世界中把自己“包裹”起來,不愿與周圍的人打交道。
顯然,小澤經常睡眠不足,父母不讓玩游戲就煩躁不安,這已經處于沉迷狀態了。然而,小澤對老師布置的作業還不敢怠慢,有挽救的希望。
如何解決小澤沉迷于手機游戲的問題呢?
責任倒置,共同制訂玩手機規則
父母強行沒收孩子的手機,孩子的內心會啟動防御機制,反而會跟家長死磕,倒不如直接告訴孩子:“你整天玩手機,媽媽很焦慮,不知道怎么幫你。你能不能告訴媽媽一個妥善處理的辦法?”這在心理學上叫“責任倒置”,即不給孩子發指令,不去指責或否定孩子,而是向孩子請教該怎么辦。
當孩子承諾每天只玩40分鐘游戲的時候,教育的機會就有了。父母不妨給足45分鐘的游戲時間,孩子會覺得不可思議,從沒見過父母多給自己時間玩游戲的,心情頓時大好。孩子的心情愉快了,父母就可以提條件:“我要給你設置一下鬧鐘,用來倒計時,提醒你,可以嗎?”“可以,不就是一個鬧鐘嘛。”父母明確告訴孩子,10分鐘倒計時、5分鐘倒計時,一共兩次。
孩子玩游戲時間一長,大腦便處于混沌狀態,實際上他“出神”了。如果父母提醒孩子或把手機強行收走,孩子往往是不理智的,他會把所有的憤怒轉嫁給父母。怎么打破這種沉迷的狀態呢?鬧鐘成了最好的“喚醒者”。當鬧鐘第一次響起時,會把孩子從游戲里喚醒,相當于從虛擬世界回到現實生活,孩子想發脾氣,但面對的是鬧鐘,并不會影響親子關系。
當人的理智腦與本能腦、情緒腦對抗時,敗下陣來的總是理智腦,孩子只有回歸理性,才能聽得進道理。
“有笑”陪伴比嘮叨限制更有效
一個幸福有趣的家一定離不開3種聲音:談話聲、讀書聲和笑聲。孩子玩游戲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孤獨,沒有交流和傾訴對象,其問題行為恰恰是他自救的路,是他在努力彌補內心缺失的愛。如果家長忽視、缺失甚至放棄了在孩子成長關鍵期中的“生命在場”,自然會在對孩子心性呵護與指引方面缺位。換言之,親子關系一旦出問題,手機自然會成為孩子的“心靈避難所”。
可見,父母想方設法改變孩子,其實,最需要改變的恰恰是家長自己。
小澤喜歡玩游戲,影響睡眠。小澤父母決定不再說教,而是與孩子溝通,但小澤還是覺得自己受到了父母的控制,說明要改變方法。
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立馬解決,遵從孩子的意愿或許是最好的陪伴。當小澤玩游戲,導致作業來不及寫,甚至缺覺時,父母不去試圖改變孩子,只在一旁陪著孩子,不妨說一句:“是喲,每天游戲要闖關,作業也要寫,好辛苦喲!”僅此而已。這是高級的陪伴方式——情緒陪伴。時間一長,孩子就明白,除了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不能做之外,玩游戲是被允許的,煩躁、焦慮等也是可以的,無論出現什么情緒,父母都會陪著自己、愛著自己,所以,愛就在身邊,何必從游戲中尋找呢。
小澤媽媽也漸漸懂得,自己沒有能力幫助到孩子的學業,還總是不停地告誡孩子:不能玩游戲!要好好讀書!結果適得其反。她接受了我的建議:少說話,多做飯,在孩子的身后默默地陪伴。
小澤與父母相處有了松弛感,他就愿意聽父母的建議了。家里的笑聲多了,親子關系和諧了,教育就有了商量的余地。
即時獎勵,提升孩子存在獲得感
精神衛生學對“沉迷”的定義為,一種強烈的渴求,并反復應用某物(如手機游戲)以取得滿足感。可見,小澤沉迷于游戲,就是因為他在尋求一種滿足感,這恰恰是“存在獲得感”缺失引起的。存在感,即被他人關注與認同而產生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需求;獲得感,即獲取某種利益后所產生的物質或精神滿足感。小澤沉迷于游戲,想標本兼治,就要從孩子的內心發展需求出發,提升他的“存在獲得感”。
我們發現,小澤對老師布置的作業雖然盡力完成,但學業上始終缺乏成就感,難得在老師面前得到一句肯定。小澤在虛擬世界里收獲了意外的“成功”,這讓他欲罷不能。小澤爸爸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決定花更多時間陪伴兒子。
一天,小澤和爸爸研究一道數學難題,二人時而眉頭緊鎖,時而舒眉展目,當父子倆都有了各自的解法時,都開心得跳起來。這一晚,小澤興奮得忘了玩游戲,這讓媽媽很意外。
后來,小澤經常被老師請上臺講題,他從付出和努力中看到自己的價值,找回了自信和成就感。漸漸地,小澤和爸爸媽媽有說不完的話,爸爸周六抽出半天時間帶小澤去葵花園賞花,到采摘園采草莓,小澤回家后,學習的勁頭更足了。由此可見,父母就是要即時獎勵孩子,滿足他的心理需要。
此后,小澤每一次主動學習、每一點進步,父母就即時獎勵,甚至陪孩子去圖書館、博物館,帶孩子燒菜、護理盆花,甚至到奶奶的菜園干半天活,體會生活中細小的、無處不在的美好,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存在感和獲得感。
學業的進步、家庭的溫暖、父母的信任,提升了小澤的“存在獲得感”,他開始制訂學習計劃,合理分配讀書、做題、玩游戲的時間。父母做好示范,耐心陪伴,擁有教育智慧,就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信心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