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











上述案例,從小涵的角度來看是情緒失控的問題,從同學的角度來看是不夠友善的問題。針對這樣的問題,我用以下4個步驟去解決。
共情化解憤怒——發現“真實之美”
遇到這樣的事,先找到小涵單獨談話,安慰第一。
老師:小涵,看到自己歪嘴斜眼的樣子是不是很不高興?
小涵(有些難過):嗯。
老師:老師很能理解。如果別人這樣畫我,我也會難過或生氣。但是在藝術的殿堂里可不一樣。來看一下老師女兒畫老師的樣子,你覺得美嗎?
小涵(吃驚的樣子):不美。
老師:哪個孩子不愛自己的媽媽呢?明明很愛,為什么會畫成這樣?
小涵:她的畫畫能力不強,但是她把老師的特點都畫出來了。
老師:是呀,這就是孩子的畫,這是真實觀察到的,什么是真正的美她還不懂。所以,你能理解同學們嗎?
小涵:嗯,我平時是有些兇,經常發脾氣,所以給同學留下這樣的形象。也許,同學們沒有錯,就和老師的孩子一樣,不是有意的。
老師:你說得真好,老師將這張“夸張人物漫畫”明信片送給你,表揚你能發現畫背后的真實美,恭喜你獲得走進美學殿堂的機會。
談審美讀內涵——理解“藝術之美”
老師:你想不想和老師一起走進藝術殿堂,去修煉你的“藝術之眼”?
小涵(安靜下來):想。
老師:我們今天的美術課主題是“夸張的漫畫人物”,課上我們看到好多大嘴、大鼻子、小眼睛、胖臉蛋等夸張的明星形象,表面上是丑化,但其實是什么?
小涵:藝術加工,以丑襯美,突出特點。
老師:對,你上課聽得很認真。你知道為什么以丑襯美?我們選幾張表情平淡的畫對比,你發現什么?
小涵:不夸張,沒意思。
老師:對。一件好的作品能讓人印象深刻。如果藝術家把人物或事物畫得平淡或者千篇一律,買家會買嗎?所以,為了吸引眼球,藝術家必須讓形象獨特,這時候就需要用上我們課堂上學的“夸張”“丑化”等手法。
我們再來對比一下,看看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畫作,你怎么理解?
小涵:有點奇怪。嘴巴這里白白的,手那么粗。
老師:是的,面部雜亂無章。你猜猜眼淚在哪里?
小涵:眼睛下面白白的區域是眼淚?為什么不是一顆一顆的淚珠?
老師:答對了!很有意思吧!藝術家獨特的表達方式給欣賞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結合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展現了女性的柔弱無助,激發欣賞者的悲痛憐憫之情。這幅畫也是畢加索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現在你知道“夸張”“丑化”的藝術手法在藝術里的作用了嗎?不僅如此,還有很多藝術家的畫作有這些特點。如插畫家菲爾·赫克斯專畫“丑”的動物突出另類審美,這也是一種創新視角下的變化。
老師:現在,你能告訴我同學們畫得怎么樣?
小涵(笑笑):畫得惟妙惟肖,生動地畫出了我生氣的表情。
走進藝術班會——解讀“藝術之美”
一節《用眼睛點亮美》的班會課誕生了。
目標:讓學生在生活中多發現自己和他人的美,學會欣賞特殊的美,提高審美境界,讓自信放光彩。
(一)認識特殊美(知)
1. 欣賞“美、丑”藝術作品
2. 小組討論:什么是藝術美?什么是藝術丑?
闡釋:藝術美是指通過藝術創作,把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煉,集中表現在藝術作品中的美。藝術丑是一種對美學的擴展、一種深刻的美,通過藝術美的對立面更加深刻犀利地揭示生活本質。“丑”不但能襯托出美的事物本身,自身也具有審美價值。真正有內涵的美才是真的美。
小結:正如柳宗元所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丑在每個人心中的定義不盡相同,因此沒有絕對的標準。
(二)發現特殊美(情)
1. 生活中有很多特殊的美需要我們學會欣賞。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美嗎?
生:斷臂維納斯、日本黑牙文化、畢加索抽象奇怪的女人畫……
小結:這些都是人類描繪出來的“符號”,它們都有一定的意義。
2. 為什么會有這些美?
學生自由討論、回答:因為美本身沒有定義。只要有發現美的眼睛,美就無處不在。
小組討論不同態度對待事物時的想法和內心情感。完成以下表格。
小結:藝術是真善美的結晶,為了視覺的美而美就失去深層意蘊。所以,要從真善美的角度去看待不同的事物,才能真正理解美,才會擁有幸福、充實、美好、快樂。
(三)品味特殊美(意)
1. 辨析理解:
如果有人把你畫成這樣,你怎么理解?
分小組討論解讀。
生1(指著圖一):瘦子也有曲線美,即使有殘缺也要昂首挺胸活出自信和精彩。
生2(指著圖二):畫那么精細,肯定很仔細觀察過我,對我很關注。這張畫突出了我的特點,我有做喜劇演員的天賦。
生3(指著圖三):看到正面和側面的我組合在一起,很特別,色彩用得很好,體現出我性格的多面性,感覺挺帥氣。
生4(指著圖四):眼睛有神、皮膚黑才健康,我的頭還挺圓的,健康的美。微笑很好看,謝謝你花了這么長時間欣賞我的美。
小結:生活中需要對美進行正確解讀,比如,友善地解讀、趣味地解讀、積極地解讀。像藝術家一樣,用藝術的方式呈現美的事物,我們可以把這些藝術看成一種符號。如:畫了流鼻涕的自己——提醒自己注意保暖、別感冒了。又如:橡皮泥捏了很胖的自己——①胖也是一種美;②提醒自己減肥,多運動。只有真善美的解讀才能理解真正的美。
2. 應對策略:
如果同學真的是惡意寫了字侮辱人(如右圖),我們要如何正確解讀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板書:表達感受、學會共情、寬容對待、虛心改正)
①表達感受:說出來,讓別人知道我們的心情。
②學會共情:理解別人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做了或說了讓他難過的事。
③寬容對待:如果我沒錯,請原諒別人,希望他改進。
④虛心改正:如果我有錯,接受別人對我的建議并改正。
(四)運用特殊美(行)
課后,小組合作或同桌一起發現身邊會讓人誤解的事情,用友善、趣味、積極的眼光去解讀。并記錄下來與同學分享。
開課堂明價值——解讀“內在之美”
價值觀是人際關系的基石,是溝通的關鍵。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能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在親子課堂上,教師引導家長用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去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
小練習:家長分組討論,并分析用到了哪些工具。
第①題:善良、智慧、有教養、努力等品質才是衡量一個人富有的標準。引導孩子學會滿足,將對物質的追求化作前進的動力。(智慧、幸福、成就感……)
第②題:當孩子說謊,要分析是家長方法不對還是孩子不夠努力,然后父母陪孩子一起鞏固,讓孩子從努力中獲得成就感。(平等、自尊、成熟的愛、成就感、智慧……)
第③題:分析被打的原因,給對方改正機會。學會硬氣地說話,讓自己更自信。同時強身健體,用體能告訴別人自己不好欺負。(寬容、成熟、自控、理智……)
當我們用積極的一面去理解生活中的“符號”時,才能讓真善美的認知得到傳承和發展,為孩子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活動中,家長也運用價值觀工具控制自己的情緒,幫助孩子。
舉辦美術展覽——成就“他人之美”
本月的班級美術作業中加入一項主題為“身邊的真善美”的繪畫作業,結合班會課中對真善美的解讀,將文字圖像化,以班級為單位,在年級組織一次美術展覽,讓藝術與真善美結合,畫出他人美好的一面,讓善意、美好的眼睛成為孩子們捕捉美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