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蕊(副教授),甘舜予,祖澳雪,尚清雅
隨著資本市場對ESG(環境、社會與治理)信息的關注度不斷飆升,ESG 報告已成為利益相關者了解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載體。ESG 信息披露對社會責任表現有積極影響(Mervelskemper 和Streit,2017),能夠保障企業利益相關者更充分的知情權和決定權,促進上市公司更透明、更高效地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進行了闡述,這為構建中國特色ESG 發展道路、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以及我國更好地參與全球可持續性治理體系奠定了重要的政策和理論基礎。
ESG 概念源于20 世紀60 年代的社會責任投資(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SRI)理念,自美孚石油泄漏事件后,社會開始重視環境污染問題,從而形成了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并重的內涵(Townsend,2020)。可以說,ESG 是企業社會責任(CSR)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進化形成的,沒有對CSR的百年探索,就沒有今天的ESG(李詩和黃世忠,2022)。根據《2021中國ESG發展白皮書》的統計數據,我國發布關于ESG 相關報告的上市公司從2009 年的371 家增加至2021 年的1121 家,這充分表明我國上市公司對ESG 理念的認識和踐行度在不斷提升,企業越來越重視ESG信息披露(姚樹潔等,2023)。ESG信息可向利益相關方傳遞財務報告中財務信息難以傳遞的企業價值取向(袁蓉麗等,2022),使其能夠了解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全面分析企業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E”為環境(Environmental),指企業在環境方面的積極行為;“S”為社會(Social),指平等對待利益相關方(如員工、股東及投資者、客戶、供應商、政府或監察機構、媒體、行業協會、公益組織或社區組織等)、維護企業發展的社會生態系統,包括勞工、人權等;“G”為治理(Governance),主要指治理結構、治理環境、治理機制等綜合形成和作用的結果(操群和許騫,2019)。ESG 體現了一種平衡經濟發展、保護環境和支持社會公正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李小榮和許騰沖,2022),也體現出一種新興的金融投資和企業管理理念,以實現企業多維度均衡持續發展(安然和陳藝毛,2023)。
ESG報告中存在一項較為重要的內容——實質性(或重要性)議題,其涵蓋了衡量公司或商業投資可持續性和道德影響的三個方面因素,同時包括氣候變化、廢棄物、產品責任、勞工、貪污、賄賂、社會發展和貧困、機構投資者、管理層多樣性等廣泛要素(Michaud 和Magaram,2006)。它由企業和各利益相關方共同識別得到,但出于成本原則考量,企業不可能披露每一個利益相關方關心的所有議題,這意味著并非所有的ESG 議題都同等重要。重要性原則的應用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ESG 報告中的實質性議題理應得到企業的關注。
本文首先通過手工收集相關ESG 報告,重點研究我國2021 年度上市公司ESG 報告中實質性議題的披露內容,得到上市公司普遍性關注度較高的十大議題。其次,從探索信息披露的異質性視角出發,以企業關注度排名最高的前十項實質性議題和參考標準為檢驗變量,發現企業ESG 實質性議題在行業、產權性質、污染程度以及企業生命周期等方面存在差異。本文的創新及貢獻在于通過手工收集數據進一步對雙重重要性(Double Materiality)這一“黑箱”進行探討,豐富了ESG實質性議題的理論研究層次,并對推進我國資本市場ESG 報告編制及信息披露制度構建具有一定啟示。
“實質性”亦為“重要性”,在英文中被表達為Materiality。早期對實質性的定義僅限于研究企業的財務信息。例如1934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頒布的《證券交易法》中,對“實質性”的定義為“財務報告中的某些內容,如果根據相關情況遺漏或者誤報足以影響審閱人的判斷,則說明該內容是具有實質性的”。隨后,重要性取代了實質性在財務信息方面的地位,作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雛形出現在《會計理論結構》這本書中,書中指出“財務報表的一個重要規則就是要充分披露所有重要和重大的會計信息”(葉豐瀅和黃世忠,2023)。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重要性對財務報告的要求已不能滿足各利益相關方對企業的了解需求,財務報告編制的系統性、流程性決定了財務報告的機械性,按照既定的模板編制出的財務報告只能使利益相關方看到一個個冰冷的數字。直到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實質性又再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實質性決定了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或ESG報告中信息含量和信息覆蓋范圍的價值,也是企業信息披露的基礎和質量保證。由此,實質性的發展過程使我們想到一個重要概念——雙重重要性。雙重重要性分為財務重要性(Financial Materiality)和影響重要性(Impact Materiality),前者基于由外到內的角度只考慮環境和社會議題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后者同時基于由外到內和由內到外的角度,既考慮了環境和社會議題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又考慮了企業經營活動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黃世忠和葉豐瀅,2022)。呂穎菲和劉浩(2022)提到,雙重重要性中的財務重要性和影響重要性之間存在部分重疊,兩者在某些情況下會互相轉化與影響,效果在反彈效應和動態貨幣線中尤為明顯。
目前,有ESG 報告標準制定組織對雙重重要性中的影響重要性進行了研究,為企業披露ESG 報告提供了指引。同時,不同的組織在制定標準時也對實質性進行了定義。例如,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將實質性定義為“反映企業重大經濟、環境和社會影響,或者對利益相關方的評估與決定有重要影響的事項”。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CASS-CSR 4.0)將實質性定義為:“實質性是指報告披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議題以及企業運營對利益相關方的重大影響。利益相關方和企業管理者可根據實質性信息做出充分判斷及決策,并采取可以影響企業績效的行動。”
通過對公開披露的ESG 報告的梳理,發現我國企業在披露實質性議題時主要參考以下六種標準。
1.《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GRI 標準)。2016 年,GRI 全球可持續發展標準委員會(Glob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GSSB)發布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GRI 標準)作為企業編制ESG 報告的重要標準,得到了全球各類企業的廣泛認可和采用。GSSB發布的《GRI 1:基礎2021》中將實質性議題界定為“對經濟、環境和人(包括人權)產生最重大影響的議題”,包括反腐敗、職業健康與安全、水資源與污水等。
2.《社會責任指南》(ISO 26000)。2010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社會責任指南》(ISO 26000),該指南不僅對社會責任進行了權威的解釋和定義,還對企業如何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提供了指南。ISO 確定的核心主題和議題反映了企業當前對社會責任良好實踐的認識,并指出社會責任是動態的,在未來可能會發生變化,因此會出現更多的社會責任議題,其他議題也可能會轉變為重要的社會責任要素。對于每個核心主題而言,企業應識別并處理所有與其決策和活動相關的或重要的社會責任議題。
3.《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ESG 指引)。香港聯合交易所(簡稱“港交所”)發布了《港交所主板上市規則——附錄27〈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簡稱《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該指引對在港交所上市的企業披露ESG報告提供指導。2019年,港交所對《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ESG指引)進行修訂,此次修訂標志著港交所對企業披露ESG 報告的重點由“報告”轉向“管理”,強調董事會在ESG議題管治架構下的角色。
4.《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CASS-CSR 4.0)。2009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首次發布《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CASS-CSR 1.0),這是我國本土最早指導企業編寫社會責任報告的指南。之后,該指南經過三次更新:2.0 版本吸收了ISO 26000 中的關鍵指標;3.0 版本融入了GRI 標準的內容;最新發布的4.0版本結合了GRI標準、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港交所ESG指引等最新主流指標體系的內容,在類型劃分上更為細致,并做出了適應我國國情的調整,從而更適合我國企業用來參考編制ESG實質性議題。
5.《社會責任指南》(GB/T 36000-2015)。2016 年,由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的《社會責任指南》(GB/T 36000-2015)、《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GB/T 36001-2015)和《社會責任績效分類指引》(GB/T 36002-2015)開始實施。這些標準整體上以國際ISO 26000 為基礎,保持框架上的一致性,根據我國國情在法律遵守、人權、術語表達等內容上進行了相應調整,使其更適應我國發展。這些標準的發布意味著在國家層面對如何推進企業社會責任披露工作已達成共識,這是社會責任發展史的重要里程碑。
6.《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SASB準則)。2018年,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SASB)發布《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SASB 準則),該準則旨在幫助企業和投資者衡量、管理和報告可以產生價值并對財務績效有實質性影響的可持續發展相關因素,以便其能更好地識別和溝通創造長期價值的機會。SASB 準則聚焦于環境、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商業模式與創新、領導與治理這五大維度,涵蓋了77 個行業,并且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獨特的SASB 準則(董江春等,2022)。
整體而言,GRI 標準的指標邏輯有助于企業系統地梳理和分析并尋找匹配自身的社會責任,而ISO 26000、CASS-CSR 4.0 和GB/T 36000-2015 對ESG 報告披露的議題做了全面整理,特別是CASS-CSR 4.0 的議題在分類上比較清晰,內容也比較詳實。SASB 準則按行業劃分對每個行業包含的議題給出了指導意見。需特別強調的是,上述標準各有特色,其中,ISO 26000 和GB/T 36000-2015 是適用所有組織的標準指南,企業和非企業組織披露實質性議題都可以參考這兩個標準,而GRI 標準和CASS-CSR 4.0 這兩個標準則使企業在實際運用時更有針對性和實操性。
實質性議題的確定決定了企業ESG報告披露的主要內容(KPMG,2017),其確立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實質性議題確立過程
實質性議題矩陣是企業進行實質性議題分析的方法與工具(SASB,2020)。企業可以從“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對利益相關方的重要性”兩個維度構建實質性議題矩陣,以視覺直觀的形式展示出實質性議題的優先級別,確保將ESG 報告披露重點放在相對優先的實質性議題上。實質性議題矩陣的兩種基本類型如圖2所示。

圖2 實質性議題矩陣
首先,通過巨潮資訊網檢索下載2021 年度我國上市公司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以及“環境、社會與治理(ESG)報告”;其次,利用Python 軟件挖掘并提取出含有關鍵詞“實質性”和“重要性”的ESG 報告;再次,對提取出的報告進行手工整理;最后,得到375 家企業在ESG 報告中有實質性(重要性)議題識別與評估的模塊。在這375 家企業中,有313 家企業在披露ESG 報告時將實質性議題的重要程度分為三個等級,即高度實質性議題、中度實質性議題以及一般實質性議題,剩余62家企業對實質性議題沒有進行等級區分。
對313家企業的高度實質性議題進行統計整理,結果見表1。不論是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來說,還是對各利益相關方來說,最重要也是大家關注度最高的實質性議題為職業健康與安全,其次為合規經營、公司治理、員工權益保護、風險管理、產品質量、應對氣候變化、產品質量與安全、創新研發、員工培訓與發展等議題。其中:有106家企業將“職業健康與安全”識別為高度實質性議題,占樣本企業的33.87%,其屬于ESG中的S(社會)主題。職業健康與安全包括:促進并保持員工身心健康和社會福祉,預防因工作條件而引起的健康損害,保護員工使其遠離危險,以及使職業環境適應員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等。加強職業健康與安全,是踐行“以人為本”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只有保證員工的健康與安全,員工才能正常開展工作。有75家企業將“合規經營”識別為高度實質性議題,占樣本企業的23.96%,其屬于ESG中的G(治理)主題。合規經營描述了企業的法律合規體系,包括守法合規經營理念、企業經營體系建設、經營制度建設等。有70 家企業將“公司治理”識別為高度實質性議題,占樣本企業的22.36%,其屬于ESG 中的G(治理)主題。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促進企業股權結構的合理化,加強企業內部控制,降低代理成本,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經營業績,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表1 高度實質性議題詞頻分類
在余下的高度實質性議題關注度前十中,員工權益保護為S 主題、風險管理為G 主題、產品質量為S 主題、應對氣候變化為E主題、產品質量與安全為S主題、創新研發為S 主題,員工培訓與發展為S 主題。可以發現,E(環境)主題中排在前列的議題為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氣候危機是全人類面對的挑戰和機遇,企業要充分識別在產品端、運營端和投資端面臨的氣候變化風險與機遇,通過加強對產品與氣候變化關聯性的研究、持續推進數字化辦公、落實責任投資等來提升公司氣候變化應對水平。
對375家企業涉及的所有實質性議題進行統計整理,見表2。對企業自身和各相關利益方而言,關注度最高的議題是職業健康與安全,其次為員工培訓與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公司治理、員工權益保護、供應鏈管理、合規經營、鄉村振興、風險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等。

表2 所有實質性議題詞頻分類
對所有實質性議題頻次進行排序,最受企業和利益相關方關注的實質性議題依舊是職業健康與安全,有190家企業將其列入實質性議題的披露中,占所有披露實質性議題企業的50.67%。可見,“以人為本”即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本極具重要性,生命健康和安全是企業平穩運行、社會和平發展的一切前提。
前文梳理了我國上市公司披露實質性議題的參考標準,并統計出企業關注度最高的前十項實質性議題。實質性議題披露已然成為企業提高綜合報告信息質量的重要環節(Cerbone 和Maroun,2020),而公司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每個公司在披露實質性議題時參考的標準不同,披露實質性議題的側重點也不同,因此聚焦和分析行業間ESG 議題確立情況對于理解我國上市公司ESG 信息披露及重要性原則應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接下來本文將從行業角度對我國上市公司披露實質性議題的參考標準和實質性議題披露進行異質性分析,探索行業間是否存在顯著的異質性。通過查閱參考文獻,發現現有學者從行業、企業產權性質、企業污染程度以及企業生命周期四個方面對企業ESG 信息披露分析得較多,因此本文也將從這四個角度對實質性議題披露進行分析。
1.樣本選取。將手工整理得到的375 家企業作為樣本企業,進行差異性檢驗。關于實質性議題披露的異質性分析,將上述分析中得到企業關注度較高的前十項實質性議題作為變量,這十項實質性議題分別為職業健康與安全(H&S)、員工培訓與發展(T&D)、應對氣候變化(Cli)、公司治理(Gov)、員工權益保護(Equity)、供應鏈管理(Chain)、合規經營(Comp)、鄉村振興(Rural)、風險管理(Risk)、知識產權保護(Intel)。關于參考標準的異質性分析,將第二部分中提到的六種參考標準作為變量,分別為《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GRI)、《社會責任指南》(ISO)、《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ESG指引)、《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CASS)、《社會責任指南》(GB/T)以及《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SASB)。全部變量均用0、1 表示,被企業識別或參考的實質性議題或標準取1,反之取0。
2.研究方法。本文使用Kruskal-Wallis非參數檢驗方法檢驗樣本企業的實質性議題披露和參考的標準是否具有顯著異質性,從行業、企業產權性質、企業污染程度以及企業生命周期四個方面對實質性議題進行異質性分析,從行業方面對企業參考標準進行異質性分析。相關數據通過手工整理得到,異質性分析使用SPSS軟件處理。
將上述具有實質性議題的375 家上市公司通過篩選得到319 家樣本企業,主要剔除了行業內企業數量較少(少于14家)而不能形成有效檢驗結論的企業。樣本企業涉及六大行業,分別為制造業,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采礦業。
1.對實質性議題披露的異質性分析。行業間實質性議題差異比較的Kruskal-Wallis 非參數檢驗結果如表3 所示。從表中列示的檢驗結果可得,職業健康與安全、公司治理、員工權益保護、合規經營、鄉村振興、風險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這七項實質性議題具有顯著的行業異質性。

表3 行業間實質性議題差異比較的Kruskal-Wallis非參數檢驗結果
為了解行業間實質性議題披露的具體差異,對檢驗結果中的顯著性議題進行行業與議題的交叉統計。
(1)將行業和職業健康與安全議題進行交叉統計,結果見表4。有三個行業中的企業將職業健康與安全列入實質性議題中的占比超過50%,在樣本行業中:職業健康與安全占比最高的為制造業,達59.1%,由于制造業工作環境相對較差、存在較多安全隱患,關注職工健康問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占比最低的為金融業,僅有26.4%,由于金融業普遍在室內工作,環境較為單一,安全的室內辦公環境使金融企業對員工的職業健康與安全缺乏重視。

表4 行業×職業健康與安全統計結果
(2)將行業與公司治理議題進行交叉統計,結果如表5 所示。該議題僅有金融業占比過半,為58.5%,而占比最低的為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僅為12.5%。金融業因其行業的特殊性,競爭壓力大,故而都有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和規章條例,例如金融業有比其他行業更為嚴格的職務回避等管理制度;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企業在每個地區都幾乎處于壟斷地位,缺乏競爭者,人們只能被動接受其提供的服務,故而相對于金融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企業缺乏完善的管理體系,因此披露公司治理這一議題的企業占比也較低。

表5 行業×公司治理統計結果
(3)將行業與員工權益保護議題進行交叉統計(限于篇幅,檢驗結果和統計表格留存備索,下同)。將員工權益保護列為實質性議題的企業占比均較低,最高者僅為50%,為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最低者為采礦業,占比為14.3%,其次為制造業,占比為28.5%。這一結論與預想有偏差,員工是使企業得以正常運轉的“靈魂”,各行各業都應加大對員工的關心關愛,切實保障員工權益。
(4)將行業與合規經營議題進行交叉統計。披露合規經營議題占比最高的行業是金融業,為47.2%,披露合規經營議題占比最低的行業是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為18.8%。這一結果與對行業×公司治理議題進行交叉統計的結果一樣,再一次印證了金融業管理的嚴苛性。金融業與其他行業有管理體系上的差異性,尤其是與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這樣的壟斷行業,有著顯著的差異性。
(5)將行業與鄉村振興議題進行交叉統計。將鄉村振興列為實質性議題的行業占比最高的是金融業,為60.4%,鄉村振興議題占比低于20%的行業有三個,分別為采礦業、制造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近幾年,金融業加大力度發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對鄉村振興具有正面促進效應,鄉村振興與普惠金融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所以金融業相比于其他行業更關注鄉村振興發展。
(6)將行業與風險管理議題進行交叉統計。僅有金融業將風險管理列為實質性議題的企業過半數,為60.4%,其余五個行業企業風險管理議題占比均不超過3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企業風險管理議題占比甚至僅為12.5%。這一結論更證實了金融業企業無論是在經營治理方面還是在風險防范方面均比其他行業企業更為嚴格,要求也更高。這再一次體現了相比于其他行業金融業具有特殊性。
(7)將行業與知識產權保護議題進行交叉統計。披露知識產權保護為實質性議題占比最高的行業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34.6%,第二高的行業是制造業,為31.6%,其余四個行業均不超過20%,采礦業內披露知識產權保護為實質性議題的企業占比甚至為0。縱觀各行各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無形資產比重高,產品更新換代快,因此其在專利研發與申請數量上相比于其他行業更多也更頻繁,對知識產權有更高的保護需求。
2.對參考標準的異質性分析。行業間參考標準差異比較的Kruskal-Wallis 非參數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從表中列示的檢驗結果可知,CASS-CSR 4.0、ESG 指引和GB/T36000-2015 這三種參考標準具有顯著的行業異質性。

表6 行業間參考標準差異比較的Kruskal-Wallis非參數檢驗結果
將行業與CASS、ESG 指引和GB/T 三個變量分別進行交叉統計,可發現:參考CASS-CSR 4.0較多的行業有采礦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以及制造業;參考ESG指引較多的行業有采礦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參考GB/T 36000-2015 的行業均不過半。
在我國的制度背景下,國企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支持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政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將整理得到的375家企業按企業產權性質分為國企和非國企進行異質性檢驗。企業產權性質差異性比較的Kruskal-Wallis 非參數檢驗結果如表7 所示。從表中列示的檢驗結果可知,鄉村振興和知識產權保護這兩項實質性議題具有顯著的產權異質性。

表7 企業產權性質差異性比較的Kruskal-Wallis非參數檢驗結果
為了解產權性質實質性議題披露差異的具體情況,對檢驗結果中的顯著性議題進行企業產權性質與議題的交叉統計。
1.將企業產權性質與鄉村振興議題進行交叉統計。國企中披露鄉村振興為實質性議題的企業占40.3%,而非國企中僅有12.7%的企業披露鄉村振興為實質性議題。鄉村振興是2017年我國為銜接脫貧攻堅的全面成功而提出的一項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必然選擇。國企作為我國存在的一種特殊的企業群體,在國家發展中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國之重任。
2.將企業產權性質與知識產權保護議題進行交叉統計。非國企中披露知識產權保護為實質性議題的企業有30.2%,而國企中僅有18.8%的企業披露知識產權保護為實質性議題。之所以非國企高于國企,是因為非國企打破國企的傳統思維與管理模式,運用靈活的績效等制度獎勵方式,在創新與研發方面比國企略勝一籌,因而更需要獲得知識產權保護。
本文借鑒李青原和肖澤華(2020)、馬永強等(2021)、姜愛華等(2023)對重污染行業的界定,結合中國證監會2012 年頒布的行業分類標準,將行業代碼為B06、B07、B08、B09、B10、B11、B12、C17、C18、C19、C22、C25、C26、C27、C28、C29、C31、C32、D44 的企業劃分為重污染企業,其余企業為非重污染企業。將整理得到的375家企業按企業污染程度分為重污染企業和非重污染企業進行異質性檢驗。由檢驗結果可知,公司治理、員工權益保護、合規經營和鄉村振興這四項實質性議題在企業污染程度上具有顯著的異質性。
為了解企業污染程度與實質性議題披露差異的具體情況,對檢驗結果中的顯著性議題即公司治理、員工權益保護、合規經營和鄉村振興進行企業污染程度與議題的交叉統計,重污染企業受到制度約束,本應更加關注ESG方面的治理,然而結果顯示非重污染企業比重污染企業對這四個實質性議題給予的關注更多。這說明部分重污染企業盲目追求自身經濟利益,忽視了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要加大對重污染企業ESG 披露標準的制定,讓重污染企業不再有僥幸心理。
本文借鑒Dickinson(2011)提出的現金流組合法,根據企業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和籌資活動現金凈流量的符號,將整理得到的375 家上市公司按企業生命周期分為導入期企業、成長期企業、成熟期企業、衰退期企業和淘汰期企業等五個類型進行異質性檢驗。
為了解企業生命周期與實質性議題披露差異的具體情況,對檢驗結果中的顯著性議題風險管理進行企業生命周期與議題的交叉統計。處于衰退期的企業披露風險管理為實質性議題的占比最高,為52%,處于淘汰期的企業占比最低,僅有17.1%。這是因為處于衰退期的企業面臨各種挑戰,沒有成熟期企業穩定,也比淘汰期企業多了一份不甘心,在市場中垂死掙扎,更加注重各項風險管理,并希望能夠從企業內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盡可能渡過難關。衰退階段的出現對企業管理者來說是一種警告信號,提示企業管理者需要及時調整和應對企業面臨的風險,以避免進一步的損失。
本文以2021年度我國上市公司披露的ESG報告中含有實質性議題內容的企業為研究樣本,經手工整理后列出企業ESG 實質性議題的詞頻分類表,并根據企業實質性議題詞頻統計出前十個議題。進一步地,使用Kruskal-Wallis 非參數檢驗方法,以排名前十的實質性議題為對象,檢驗375 個樣本企業ESG 實質性議題信息披露及其參考標準是否具有顯著的異質性,結果發現:第一,實質性議題披露在行業、企業產權性質、企業污染程度以及企業生命周期四個方面具有顯著的異質性,且CASSCSR 4.0、ESG指引和GB/T 36000-2015這三種標準具有行業異質性;第二,企業對職業健康與安全、公司治理、員工權益保護、合規經營、鄉村振興、風險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這七項實質性議題的披露具有顯著的行業異質性;第三,在國企和非國企之間,鄉村振興和知識產權保護這兩項實質性議題具有顯著的產權性質異質性,國企更關注國家政策(如鄉村振興戰略),非國企更加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第四,公司治理、員工權益保護、合規經營和鄉村振興這四項實質性議題在企業污染程度上具有顯著的異質性,非重污染企業披露上述四項議題的數量均高于重污染企業;第五,風險管理議題在企業生命周期劃分上具有顯著的異質性,處于衰退期的企業更加關注風險管理。
研究發現,目前我國上市企業編制與披露ESG 報告并無統一參考標準,甚至不同企業對同一內涵的實質性議題披露也賦予不同的名稱,各個企業的參考標準不一致也間接導致ESG 報告信息可比性較差,不利于資本市場中各利益主體運用ESG信息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因此,建議我國推動制定上市公司ESG 報告編制的重要性應用標準,并針對不同行業實質性議題確立和披露程序制定行業性規范,縮小與較早踐行ESG 責任投資理念的西方發達國家標準實施方面的差距,使得我國上市公司的ESG報告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
本文研究也存在幾點局限性,包括:第一,樣本數據僅為2021 年的截面數據,范圍較小,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擴充樣本數據進行動態檢驗,以使研究結論更真實可靠。第二,未深入挖掘ESG 實質性議題披露的決定因素及可能的經濟后果,未來亟待建立實證模型以深化ESG實質性議題邏輯關系的相關研究。
【 主要參考文獻】
安然,陳藝毛.企業ESG 表現、研發投入與出口績效提升[J].經濟縱橫,2023(8):98 ~106.
操群,許騫.金融“環境、社會和治理”(ESG)體系構建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9(4):95 ~111.
董江春,孫維章,陳智.國際ESG 標準制定:進展、問題與建議[J].財會通訊,2022(19):147 ~153+161.
黃世忠,葉豐瀅.可持續發展報告的雙重重要性原則評述[J].財會月刊,2022(10):12 ~19.
姜愛華,張鑫娜,費堃桀.政府采購與企業ESG表現——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23(7):15 ~28.
蔣藝翅,姚樹潔.ESG 信息披露、外部關注與企業風險[J/OL].系統管理學報:1-19[2023-11-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1977.n.20230714.1704.004.html.
李青原,肖澤華.異質性環境規制工具與企業綠色創新激勵——來自上市企業綠色專利的證據[J].經濟研究,2020(9):192 ~208.
李詩,黃世忠.從CSR到ESG的演進——文獻回顧與未來展望[J].財務研究,2022(4):13 ~25.
李小榮,徐騰沖.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研究進展[J].經濟學動態,2022(8):133 ~146.
呂穎菲,劉浩.可持續發展報告中雙重重要性的概念、轉化和評估——兼與財務報告重要性的比較[J].財會月刊,2022(15):71 ~76.
馬永強,趙良凱,楊華悅,唐國瓊.空氣污染與企業綠色創新——基于我國重污染行業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產業經濟研究,2021(6):116 ~128.
葉豐瀅,黃世忠.財務報告與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J].財會月刊,2023(4):3 ~11.
袁蓉麗,江納,劉夢瑤.ESG研究綜述與展望[J].財會月刊,2022(17):128 ~134.
Cerbone D.,Maroun W..Materiality in an integrated reporting setting:Insights using an institutional logics framework[J].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2020(3):100876.
Dickinson V..Cash flow patterns as a proxy for firm life cycle[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6):1969 ~1994.
Mervelskemper L.,Streit D..Enhancing market valuation of ESG performance:Is integrated reporting keeping its promise?[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7(4):536 ~549.
Michaud D.W.,Magaram K.A..Recent technical paper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J].SSRN,2006:895520.
SASB.SASB Materiality Map[EB/OL].https://ga-institute.com/Sustainability-Update/tag/sasb-materiality-map/,2020-02-26.
Townsend B..From SRI to ESG:The origins of socially responsible and sustainable investing[J].The Journal of Impact and ESG Investing,2020(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