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隨著新工科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正面臨深刻的變革,同時帶來了新的機遇。作為新工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工程專業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顯得尤為緊迫。文章闡述了新工科理念的核心內容,分析了當前民族高校在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現狀,并提出了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策略,為民族高校網絡工程專業教育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實際參考。
關鍵詞 新工科;網絡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3.001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king the Network Engineering Major in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ZHANG Chengga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er Mongolia Minzu University, Tongliao, Inner Mongolia 028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EEE),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which simultaneously bring new opportunities.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EEE, the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network engineering majors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urgent.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EEE concept,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network engineering majors in ethnic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network engineering majors in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EEE); network engineering major;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自2017年教育部啟動新工科建設之后,相繼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等重要方案[1-3]。新工科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關鍵舉措,旨在應對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下科技產業變革的挑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卓越工程技術人才[4]。作為計算機、電子信息、通信工程等學科的交叉專業,網絡工程專業的教育目標是培養網絡系統、物聯網、網絡信息安全等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既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又需要豐富的實踐技能[5-6]。對于民族高校來說,研究網絡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提升學校教育質量、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本文分析了網絡工程專業的發展現狀,結合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經濟發展水平、教育資源的獨特性,探討了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策略,為民族地區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1" 新工科理念的內涵
新工科是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而產生的教育理念,為培養能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專業人才,其核心突出一個“新”字,強調與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創新與實踐能力,以及對新技術的掌握能力。新工科理念的提出,不僅為我國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還為網絡工程等傳統工科專業的轉型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路徑。通過不斷深入理解和探索新工科理念及其內涵,可以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人才培養需求,培育出具有競爭力的創新型、復合型的高素質專業人才[7]。
2" 民族高校網絡工程專業發展現狀
民族地區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為本地區培養輸送優秀人才,推動高等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為促進教育多元化和民族團結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高校相比,民族地區高校在發展規模、速度、人才培養質量上仍有一定差距。網絡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在民族高校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8-10]。
2.1" 課程內容的更新相對滯后
計算機網絡技術日新月異,尤其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蓬勃發展,深刻改變了互聯網行業的格局,也給網絡工程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挑戰。然而,相關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更新相對滯后,未能及時吸收最新的技術進展,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以網絡安全為例,AI技術的應用極大提升了威脅檢測與防御的能力,傳統的防火墻和入侵檢測系統逐漸被基于AI的智能安全方案取代。同時,企業對網絡工程師的要求也在發生變化,除了扎實的網絡基礎知識和技能,還看重數據分析能力、自動化運維能力,以及對SDN、NFV、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掌握。許多畢業生在工作中發現,其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2.2" 實踐教學資源不足
工科教育應踐行“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離開實踐的教學如同“紙上談兵”。網絡工程作為一個高度依賴硬件設施的領域,從基礎的交換機、路由器到高端的防火墻、負載均衡器等設備,都是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時必不可少的工具。但現實中,由于設備成本高昂、技術迭代迅速,實踐教學硬件設施更新滯后的問題日益突出。此外,大多數網絡工程實驗室采用eNSP、Packet" Tracer、GNS3等軟件模擬的方式開展教學實踐。雖然這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擬網絡環境和設備操作,但其模擬的環境難以完全還原真實網絡的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尤其在處理實時數據傳輸、安全攻防演練等實際應用場景時,軟件模擬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網絡工程專業亟須加大實踐教學投入,提供與行業發展同步的硬件環境,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鍛煉實戰能力。
2.3" 校企合作不夠深入
高校與企業保持良好的合作,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積極意義。但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流于表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但由于缺乏系統、持續的工程項目和實習機會,學生難以深入了解企業實際工作流程和環境。此外,實習條件不完善也是一大瓶頸。部分企業受限于資源或出于安全考慮,無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平臺和指導,導致實習流于形式,難以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2.4" 創新能力的培養受到限制
工科教育應著眼于“授人以漁”,傳授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而非僅局限于知識灌輸。但要真正實現這一目標,還需進一步融合“勤學善思”的理念,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勇于創新。當前,一些工科課堂仍受傳統“一言堂”式教學模式的束縛,重教師單向授課,輕學生主體性發揮。學生在面對復雜工程問題時常感到力不從心,難以提出新穎有效的解決方案。
2.5" 評價體系單一
網絡工程作為一個高度實踐導向的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然而,評價學生學習成效的方式過于依賴期末考試的現象依然存在,理論成績往往側重于對學生記憶能力和應試技巧的考查,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多維度成長的全面評估。
3"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及實施策略
在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改革課程體系、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實現多元化評價機制等方面,如圖1所示。
3.1" 構建多元化課程體系
多元化課程體系是適應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需求的關鍵。例如,內蒙古民族大學(以下簡稱“我校”)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涵蓋了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跨學科課程和選修課程等模塊。為了確保與最新技術進展和行業需求保持同步,本專業探索實施“滾動更新”計劃,通過定期評估現有課程內容的時效性,對計算機網絡、數據通信、網絡信息安全、現代密碼學等核心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必要的修訂。此外,利用在線教育資源平臺(如中國大學MOOC平臺、智慧樹等)和虛擬仿真實驗室建立靈活的課程模塊庫,學生可根據興趣自主選擇學習方向,實現個性化的學習路徑。
3.2"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在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不可或缺。學生只有親自動手實踐,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我校網絡工程專業加大了實驗室建設投入,目前擁有網絡工程、物聯網和網絡信息安全三個實驗室。其中,物聯網實驗室配備了無線網絡與物聯網實驗箱,可模擬30多種物聯網應用場景;網絡信息安全實驗室配備了奇安信網神信息安全實訓系統,為學生提供了優良的實踐平臺。
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比如,在交換與路由技術課程中,教師會安排學生分組,完成校園網或企業網的規劃設計任務。學生參與從需求分析、方案設計到實施部署的全過程,不僅要運用所學的網絡協議、路由交換技術等知識,還要考慮成本、安全性、可擴展性等多重因素。這樣的項目實踐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為了鍛煉學生的網絡安全技能,在網絡攻防設計課程教學中,引入了“奪旗”(Capture" The" Flag,CTF)競賽模式,通過模擬黑客的攻擊和防御,學生可以在對抗中快速成長,學以致用。
3.3" 推動深層次的校企合作
通過與相關企業開展項目合作,學生能夠參與企業的實際工作,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只有校企雙方共同發力,才能打通人才培養的“最后一公里”。我校網絡工程專業與多家企業(如濟南博賽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青軟創新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并設立多個校內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穩定且多樣的實習機會,確保學生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中鍛煉能力。
3.4" 不斷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對于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通過引入案例教學、項目式學習和翻轉課堂等創新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的提升。此外,鼓勵學生參加創新項目和學科競賽,如全國大學生網絡與信息技術競賽、網絡安全CTF挑戰賽、華為ICT大賽等,以提升探索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3.5" 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我校網絡工程專業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采用了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包括項目評估、實驗操作考核、設計作品評審以及實踐能力考核等環節。通過建立一個綜合評價體系,將學生的學業成績、實踐能力、創新項目和競賽成果等因素納入評價范圍。這種多元的評價方式,不僅能準確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還激勵學生在各個方面不斷提升自己,實現全面發展。
4" 結語
在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高校網絡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高校、企業和社會等多方共同參與。本研究通過課程體系改革、實踐教學強化、創新能力培養等措施,探索出適應新工科建設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民族地區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鑒。未來研究將進一步探討如何對提出的策略進行評估和優化,以實現更廣泛的教育改革目標。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NGJGH2023150);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2023122993182);內蒙古民族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BSZ021);內蒙古民族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YB2023012)。
參考文獻
[1] “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2] “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天大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3] 新工科建設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20-21.
[4] 姜曉坤,朱泓,李志義.新工科人才培養新模式[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8,34(2):17-24,103.
[5] 徐明,曹介南,姚丹霖,等.網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9(19):115-118.
[6] 綦朝暉,吳江文.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J].高教論壇,2008(4):31-34.
[7] 荊山,王曉芳,劉鹍,等.新工科背景下網絡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建設[J].計算機教育,2022(6):118-121.
[8] 云紅艷,李建波,徐茹瀅,等.基于產學合作的地方高校網絡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J].計算機教育,2019(12):20-22,26.
[9] 李秀峰.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網絡工程專業創新實踐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長治學院學報,2021,38(2):95-98.
[10] 孫陽光,王俊.“新工科”背景下網絡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J].科教導刊,2023(9):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