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高考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成為學校實施選課走班、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以“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為例,嘗試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有機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給予學生更多對學業和未來職業發展的前瞻性思考機會,提升學生對人生進行規劃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旨在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自我和明確個人未來發展的方向,讓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催化劑”。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教學;職業生涯規劃;生物多樣性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三新’背景下五育滲入的項目式學習研究—以北海市第七中學為例”(立項編號:2023C55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許鑫瀅(1982—),女,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第七中學。
當今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使適應社會改革的教育新模式應運而生。《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明確指出,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讓學生能夠適應終身發展的需要,也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體現出幫助學生挖掘職業興趣、做好人生規劃的重要性。新高考改革,將進一步推動高中生選其所愛,考其所長。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要求,在高中階段要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使學生初步具備職業意識和規劃人生的能力。高中階段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關鍵時期,自主選科和高考志愿填報是關乎學生職業發展方向和人生道路的兩件大事。然而部分學生在自主選科和填報志愿甚至是未來就業時常常感到無所適從、迷茫困頓或陷入困境,這不利于學生個體的成長和今后的職業發展。教師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要職責。而幫助學生為自己將來人生的藍圖進行描畫,正確認識自我,找到職業興趣,了解如何自主選科、如何填報志愿、如何實現自我發展,進而成就自我極為必要。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將高中生物學教學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機融合,是一條對高中生身心發展和個人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的路徑。
一、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
課堂是核心素養培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陣地。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其涉及醫藥、農林牧漁、食品、環境保護和工業等領域及相關職業。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一是有利于降低學生對未來職業選擇的盲目性,讓學生不再盲目跟風、盲目聽從長輩的建議,而有明確的職業選擇的方向與認知。二是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相關職業的關注度[1]。學生對職業從不了解到形成認同感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在課堂上巧妙滲透相關內容能引發學生的關注,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三是有利于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生物學是一門貼近生活、服務生活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知識中能解決問題,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樣可以為學生明確未來發展的方向提供助力,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真正落到實處,全力保障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可見,對高中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十分重要。
二、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現狀
我國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起步相對比較晚。就業方面的困難使得人們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越來越重視。隨著新高考、新課程、新教材的改革,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高中學校中不斷得到發展。目前,尋求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路徑的進程正在逐步推進。部分學校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制訂了滲透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科教學內容,或者會定期組織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研學活動。但是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也遇到了以下發展瓶頸。
一是職業生涯規劃沒有真正得到重視。部分學校沒有實質性地開設相關課程,或者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抱有不正確的態度,對于高考以外的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因素挖掘沒有真正下大力氣。
二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地域差距比較明顯。發達地區的學校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體系大多已經比較成熟,而欠發達地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這樣容易形成兩極分化加劇的局面[2]。
三是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度不高。部分學校未能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講授中很好地結合科學史、教材信息,沒有形成學科特色。
四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師資隊伍水平參差不齊。不少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都由班主任、心理教師等兼任。他們事務繁多,難以深入鉆研如何開展這門課程的教學,所實施的教育往往浮于表面。
五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學形式單一。多數教師以班會課、心理課的形式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所設計的教育內容相對不夠有吸引力,課程實施僅限于校內、課內。不少學校也并未實現校內外資源共享。
三、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教材,多元引導
每一冊人教版教材的開篇都設有“科學家訪談”欄目以及“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欄目,會介紹科學家的故事及其科研成果,這有利于教師將職業生涯規劃融入課堂教學中[3]。如選擇性必修2第4章第2節“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中提到了“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并對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做了詳細的描述。下面筆者將闡述某位教師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立足教材、深挖資源以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策略。
1.運用科學家事跡,領會職業精神
教師展示瘧疾對人類的傷害和人類與瘧疾戰斗的視頻,讓學生通過科學史,了解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所做的探索、實踐,以及戰勝瘧疾的必要性、意義;之后引出“屠呦呦從黃花蒿中提取出治療瘧疾的藥物青蒿素”這一光榮事跡,讓學生了解科研人員的工作,感受科研人員為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樹立職業價值觀。
2.引入生活實例,了解職業內容
教師讓學生從關于偷獵野生動物的一系列圖片中找出破壞生物多樣性的人為因素,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監督、執行的重要性與森林警察的工作,并根據易地保護、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等貼近生活與自然的內容,了解育種科研人員、飼養員等工作。學生了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和重要性之后,會形成“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的觀念,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入的思考,探討如“保護生物多樣性其實就是在保護我們的家園、保護我們自己。那么為了守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要做些什么?要怎么做呢?”等問題的答案,進而提升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認同感并形成社會責任感。
3.了解前沿科學,樹立職業理想
生物學會隨著科學的發展而發生新的變化。教師展示和講解切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科學發展狀況,讓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具體來說,教師播放關于自然的訪談節目,介紹西北大學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發的猴臉識別系統,讓學生了解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新的研究思路,領悟到科學無止境,人類認識世界、探索與地球共存的途徑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科技領域還有很多空白和難題需要填補和解決,從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職業,為理想中的職業努力拼搏。
(二)設計目標,明確思路
每節課上,教師都應該明確學科教學目標、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并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目標融入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教師為“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設計的目標如下。
1.學科教學目標:(1)讓學生掌握生物多樣性的定義和價值;(2)讓學生說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3)讓學生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2.學科核心素養目標:(1)讓學生通過系統學習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和價值,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2)讓學生通過分析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喪失的原因,培養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和遵守相關行為準則。
3.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目標:(1)讓學生初步了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科研工作者和生態學家等相關職業需具備的專業知識基礎;(2)讓學生深入了解生物多樣性保護所涉及的工作和重要意義;(3)讓學生嘗試提出濕地保護規劃和方案,為濕地建設出謀劃策。
(三)創設情境,實踐探索
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項目式學習、任務驅動等方式,巧妙地將職業生涯規劃與教學串聯起來,讓學生想象自己正在從事某種職業。教師在講解“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時具體采用以下方式創設動態的、開放性的教學情境。
1.導入激趣
教師在導入環節播放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片,讓學生變身成科研團隊中的一員,跟隨團隊探尋地球之謎,置身于絕美、多樣之境,了解物種、基因和地球演化的過程,借此引出生物多樣性的定義、價值及相關的職業,并強調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以此激發學生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的好奇心和興趣。
之后,教師展示有關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圖片,利用紀錄片《遠古動物大滅絕》和《揭秘生物大滅絕》中令人悲痛的鮮活事例和故事來模擬現場,讓學生找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并提出應對措施和方案。生態學方面的科研工作者是一種需要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職業,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會對此職業激發敬仰之情。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種基于情境構思、人物塑造以加深學生對職業的認識、激發學生對職業的情感的方式。角色扮演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應用,也可以作為突破教學重難點的途徑。如果角色扮演耗時較長,教師可以利用班會課、心理課、校本選修課等進行課時安排。教師讓學生扮演生態學家,以角色代入的方式,模擬開展研討活動,引發學生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和思考。這樣既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豪感、榮譽感和使命感,也能為學生后續填報志愿和未來的擇業提供參考,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水平。之后,學生需要模擬招聘現場,扮演應聘者、招錄單位的面試官等,通過一問一答,加深對工作具體要求和工作性質的認識,提高自我效能感、職業幸福感。然后,教師創設關于一起森林縱火案的情境,引導扮演警察、醫生、科研人員等不同職業的學生完成表演,進而引發其他學生思考與討論,并讓所有學生在案例分析中體會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
3.實操演練
教師展示北海紅樹林生態修復的成果,引導學生思考我國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采取了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了不起的成就;然后引導學生圍繞一則關于“森林火災造成大量動物死亡或者失去棲息地”的新聞展開討論,讓學生了解林業工程師等工作的職責,明白為了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應加強林區管理、排查隱患等。進行上述實操演練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激發學生投身于祖國和家鄉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動力。
(四)體驗職業,規劃前景
生態學與人類生存、社會發展聯系密切。從事生態學研究的學者的主要任務是利用生態學原理開展生態恢復、生態重建的工作,以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科學考察、實驗探究,參觀相關企業、研究機構、科技館等場所,在真實的情境中參與體驗,讓學生真正將職業生涯規劃內化于心,在課外實踐中獲取真知,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等良好的道德素養,提升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
對于“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這部分內容,教師根據北海的特色,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際,以“打造北海紅樹林魅力濕地名片,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活動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參觀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專家進行學科知識講解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二是各研究小組在科研人員的帶領下身臨其境,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科研工作,共同設計水質檢測、紅樹林種植和污染治理等具體實施方案。學生通過課外實踐,不僅認識到了課內知識和課外實踐的內在聯系,還進一步了解了與課堂內容相關的職業、職業背后的意義和生活的真諦,樹立了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四、教學總結
教師在生物學課堂中將學科知識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利用能引發學生共鳴的生態問題,創設出能讓學生產生興趣、感到好奇的有關職業的情境,通過播放視頻引發學生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和對生態學研究的思考,進而讓學生認識到所學的知識與社會上的職業息息相關,激勵學生學好理論知識,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并為這項工作付出努力。
結語
綜上所述,職業生涯規劃是高中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的必不可少的內容,是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新高考背景下,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職業生涯規劃對學生而言,也是對人生的規劃。基于此,教師應更加注重深挖教材資源,設計教育教學目標,創設情境,開展實踐體驗等,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將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可以深入了解與生物學相關的職業,根據興趣和優勢描繪自身的職業愿景,這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實現學生職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波,張曉雪,賈楠,等.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的實踐教學分析[J].高師理科學刊,2020,40(4):98-102.
[2]邵貴瑜.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23(16):119-123.
[3]鐘小研.高中生物教學需要滲透職業生涯規劃[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3(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