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琦

像傳統危機一樣,這場危機也始于房地產泡沫和信貸繁榮。出現抵押貸款泡沫的主要原因是對房地產市場過度樂觀。評級機構給了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AAA評級,認為全國房價不可能同時下跌,因此只要底層抵押貸款分布地域足夠分散,風險就足夠分散,就不會出現嚴重損失。但這種假設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很快美國全國范圍內房價暴跌超過30%,處于或接近違約狀態的次級貸款占比從6%增至超過30%。系統性風險不僅在于房貸損失超出預期,還在于相關證券化產品已成為現代金融的支撐,整個金融體系的健康取決于房貸市場的狀況。證券化產品本應是降低風險的工具,現在卻使整個體系更易遭受信心危機的影響。
金融機構的高杠桿導致金融體系在面對意外沖擊時格外脆弱。不是所有泡沫的破滅都會威脅金融體系的穩定。20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泡沫破滅后,投資者也出現了損失,但并沒有產生過多的連鎖反應。只有當泡沫被借來的錢吹起來時,市場才會出現恐慌。抵押貸款泡沫時期,許多金融機構從短期和隔夜融資市場借入大量資金,押注房貸相關資產。這種杠桿的積累使金融體系在面對意外沖擊時極為脆弱。而且許多高杠桿機構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即“影子銀行”,它們不受存款保險保障,未受到有效的監管約束,在遇到融資困難時也無法向美聯儲求助。美國金融體系的快速擴張已把監管體系甩在了后面。
監管體系的漏洞和碎片化問題增加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危機前,傳統銀行業在美國金融體系中占比很小,金融體系一半以上的杠桿都轉移到了非銀行金融機構,但監管體系對應的還是大蕭條時期由商業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即使對于商業銀行,監管也是碎片化的:監管責任分散在美聯儲、貨幣監理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儲蓄機構監管局以及州一級的銀行監管委員會等機構之間。對商業銀行以外的領域,監管更是參差不齊:對房利美和房地美(簡稱“兩房”)這類有政府背景的企業,監管機構形同虛設;證券交易委員會負責監管投資銀行,但未采取任何措施限制投資銀行的加杠桿行為。盡管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可以有序關閉商業銀行,但監管機構沒有權限救助大型非銀行金融機構使其免于無序倒閉,也沒有權限向非銀行金融機構注資或擔保其債務。
危機早期的癥狀看起來像是典型的流動性問題。為應對危機,美聯儲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市場注入資金,鼓勵商業銀行使用貼現窗口獲得資金,隨后又啟用定期拍賣工具。當時這些措施被批評為反應過度,擾亂了金融機構的去杠桿進程。
有人認為,政府在危機早期階段就出手救助,會鼓勵激進的投資行為,很多時候倒閉是正?,F象,應為幸存者灌輸市場紀律。但在真正的危急時刻,政府不作為或延遲作為會導致危機進一步惡化。決策者需要判斷當前的危機是局部山火,還是系統性動蕩。
貝爾斯登處置過程暴露出監管機構權限不足。2008年3月貝爾斯登出險后,政府找到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同時美聯儲動用緊急貸款權限向摩根大通提供資金支持。有人認為,用納稅人的錢來救助一家冒進的機構存在道德風險。但在危急時刻,過度關注道德風險并不理性。貝爾斯登的債權人確實獲得了全額償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他們停止擠兌,并防止那些和他們處于類似境遇的其他債權人進行擠兌。貝爾斯登本身沒有獲得救助,股東權益幾乎清零。納稅人的錢也沒白花,對貝爾斯登的救助最終獲利25億美元。許多人認為這次救助凸顯了美國政府的巨大權限,但這一事件其實暴露出危機處置機構的權限不足:成功是因為走運,如果不是摩根大通愿意收購貝爾斯登,金融體系可能早就崩潰了。
房利美和房地美出險,國會授權政府向它們直接注資?!皟煞俊奔悠饋沓钟谢驌5牡盅嘿J款超過5萬億美元,同時它們還發行了數萬億美元的證券,投資人遍布全球。不可否認的是,“兩房”具有系統重要性。美國政府并沒有救助“兩房”的常備權限,財政部長保爾森向國會申請無上限的注資權限,理由是如果國會給予財政部廣泛授權,市場恐慌會平息,政府可能就不需要動用這些授權,“如果你的口袋里裝了一把水槍,那么你可能確實需要把它拿出來;但如果你裝的是火箭筒,而且大家知道你有火箭筒,那么你可能就不需要拿出來了”。
不幸的是,“兩房”已經資不抵債,政府確實需要動用授權,財政部向“兩房”各注資1000億美元,并實施強制托管。對“兩房”的擠兌很快平息,但恐慌沒有結束。
雷曼兄弟破產引爆危機,美聯儲出手救助美國國際集團。許多人認為美國政府是故意讓雷曼兄弟倒閉的,但事實并非如此。美國政府希望像處置貝爾斯登一樣由私人部門收購雷曼兄弟,但這次買家沒有出現。除非國會給予授權,否則政府部門沒有能力阻止雷曼兄弟倒閉,還會有更多的“雷曼兄弟”倒在路邊。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幾個小時后,比它體量更大、危險性更高的美國國際集團出險。第二天,美聯儲給了美國國際集團一筆850億美元的貸款。貸款條件較為嚴苛,包括很高的懲罰性利率以及獲得美國國際集團所有權的79.9%,以確保美國國際集團活下來以后納稅人獲利最多。在雷曼兄弟倒閉第二天就救助美國國際集團,美國政府看似搖擺不定,但其實兩家機構的情況不一樣:雷曼兄弟沒有成熟的收購方,且有毒資產規模過大;而美國國際集團資本充足水平較高,有優質抵押品,政府救助更有可能收回成本。
危機持續升級,金融機構接連出險,國會最終通過問題資產救助計劃。政府需要一種方法來阻止整個金融體系的災難,而不是一家機構接一家機構地應對。為此,必須得到國會授權和相應的財政資源,首要任務是向國會營銷問題資產救助計劃,即由政府收購那些有毒的、失去流動性的資產,以此提振對出險機構的信心。在財政部與國會協商問題資產救助計劃時,華盛頓互惠銀行倒閉。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促成了摩根大通對該銀行的收購,但處置過程中優先級債權人損失慘重,換句話說,處置使銀行發生債務違約。債務“打折”在平常時期是有道理的,但在恐慌時期適得其反,因為它讓債權人相信,最安全的選擇就是去擠兌。毫不意外,第二天美聯銀行又發生了擠兌。在華盛頓互惠銀行和美聯銀行接連出險、股市暴跌后,2008年10月國會終于通過了問題資產救助計劃。
問題資產救助計劃是危機應對的轉折點,政府開始動用財政資源去解決資不抵債的破產性問題(償付能力問題)。剛開始籌劃問題資產救助計劃時,保爾森認為購買資產的效果優于注資,因為注資會讓私人部門認為金融機構將被國有化,從而加速撤離。但危機以驚人的速度惡化,國會通過問題資產救助計劃后,決策者一致認為向金融機構直接注資是更快速、更有效和成本更低的做法,但要大銀行帶頭接受注資才行。經引導,美國銀行、摩根大通、花旗等9家美國最具系統重要性的銀行都接受了政府注資,隨后近700家小銀行也接受了政府注資。
至此,危機應對從主要依靠美聯儲解決流動性問題,轉向動用政府資金解決深層次的償付能力問題。決策者仍擔心僅注資不足以驅散恐慌,決定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銀行新增債務進行全額擔保。問題資產救助計劃取得了成功,邁出了恢復穩定的重要一步,但問題資產救助計劃成功的因素也恰恰導致它不受民眾歡迎,民眾將其視為對那些破壞經濟的銀行家毫無道理的饋贈,用公共資金為“華爾街壞蛋”買單。
通過開展銀行壓力測試并公布測試結果,進一步穩定市場信心。盡管接受注資后銀行的情況有所好轉,但危機仍未結束。市場懷疑問題資產救助計劃是否足夠堵上金融體系的窟窿,銀行股票仍在被拋售。為恢復市場信心,時任財政部長蓋特納決定開展壓力測試,確定單家銀行在壓力情景下的資本缺口,并給銀行六個月的時間補充資本。2009年5月公布的壓力測試結果好于市場預期:19家大型銀行中有9家資本充足,其余10家共需補充約750億美元資本。市場認為此結果可信,為金融機構違約提供擔保的成本迅速下降,私人部門恢復了對銀行投資的信心,銀行很快就籌集了到所需資本。市場對金融體系償付能力的信心逐步恢復。
大規模貨幣寬松和財政刺激政策重啟經濟引擎。整個危機期間,美聯儲大幅放松貨幣政策,以支持經濟復蘇。由于經濟持續低迷,2009年初美聯儲開啟了量化寬松,剛開始時購買抵押證券,隨后購買國債,以降低長期利率。量化寬松最終為納稅人帶來了可觀的收益,美聯儲將購買資產的利息上繳財政部。奧巴馬政府也出臺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法案。事后看,刺激計劃規模越大,將越有助于經濟恢復。
(本文節選自《極速應對》一書序,編輯: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