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小明是中職學校的一名學生,文化和專業成績并不算突出,但有多種特長,在班中擔任文藝委員,活躍在學校的各類文藝演出上。新學期開學后不久,小明出現了“適應”問題。有一天放學后,他小聲對我說:“老師,我不想上學了。”
我問:“為什么?”
他回答:“因為我在學校不快樂。”
這讓我很驚訝,因為小明給我的印象一直是多才多藝、活潑開朗的。我問他具體是怎么回事,他告訴我,他是走讀生,這段時間覺得上學這件事讓他很難受。由于晚上要學習還要練鋼琴,早上經常起不來床,可時間又非常緊迫,不得不起床洗漱。他經常因為起得太早,在吃早飯時睡著,然后被爸媽硬拽著去上學。
上學路上,他心中滿是焦慮和不安。到了學校門口,遲遲邁不動腿,每日都在爸媽的催促下,硬著頭皮走進校園。在班級里,小明覺得沒有同學理解他,自己也并不招同學們喜歡。
從小明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職生在學校是否快樂,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
首先是學業成就與自信心。
中職生在學習方面取得進步時,會產生積極情緒,并且這種情緒會直接影響他們在學校是否快樂。學業上的成功經驗是培養中職學生自信心的關鍵。當學生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完成任務或實現目標時,他們會感到滿足和自豪,從而提升快樂感受。
職校的學習內容跟初高中有所不同,除了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學習專業知識。小明在這兩方面的學習上都比較吃力,成績在班級中下游,需要更多時間和努力才能趕上班級的平均水平,可長期的努力卻沒有獲得進步,自信心深受打擊。
每天他還要練習至少2個小時的鋼琴,這也是他學習的一部分,造成了體力上的勞累和睡眠不足。而第二天還要早起,在父母的催促下爭分奪秒去上學,這更加劇了他內心的壓力感受和不快樂感。
其次是社交關系與歸屬感。
社交關系在中職學生的幸福感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友誼是促進中職學生成長和快樂的基石之一,擁有真誠、支持性的友誼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分享喜悅與困擾,并增強個體在校園環境中的歸屬感。同學之間的關系一旦出現矛盾,對學生的情緒必然產生負面的影響,若矛盾一直無法解決,則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和學習狀態。
據了解,小明的同學關系并不融洽,缺乏支持性的友誼。
小明是班級中的文藝委員,需要組織同學們參加學校舉辦的文藝活動,他經常感覺在號召同學報名的環節很吃力,很多同學都不聽他說什么,只低頭學習或者趴著休息。他挨個動員,有的同學不搭理他,有的同學會說他很煩人,有的同學說他在耽誤自己時間。
還有一個成績優異的同學言辭犀利地對小明說:“你自己不學,還不讓我們學嗎?你有時間彈鋼琴,我們可沒有!”另有同學附和著說:“他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只會彈鋼琴!”小明在同學們的哄笑聲中紅了臉,感到無地自容。
由于在班級中感受到孤立、排斥或無法融入集體,這種缺乏支持性和友好互助的環境會影響他作為中職生的情緒和幸福感。
此外,健康且多樣化的支持網絡也對中職學生的快樂感受至關重要,能夠為學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實質性的幫助。在家中,小明與父母缺乏溝通,父母的態度一向強硬,他們怎么說小明就要怎么做,沒有商量的余地。在有煩惱時,小明無法和父母傾訴。
可見,他的支持網絡沒有建立起來。
中職生在學校的體驗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需要學生、學校和家長共同面對和解決。
作為學生,可以這樣做:
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優點,要能夠面對自己不好的地方,并發揚自己的長處。小明雖然學習成績不太好,但多才多藝,鋼琴彈得很棒,為班級贏得過榮譽,要認可自己的這些優點。同樣,缺乏社交技巧、不善于處理同伴關系是小明的不足,這一點自己心里也要清楚。
在老師的指導下,為自己制訂一個合適的學習計劃,既能夠先一步熟悉學習內容,也能夠幫助自己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1)每個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大致是多久;
(2)將任務和時間安排進每日的計劃當中;
(3)執行一周,看看是否需要調整任務所需時間。
在制訂計劃時,需注意勞逸結合,留出足夠的休息時間。
不能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小明在組織集體活動中,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經過與班級同學的交流,我得知同學們不愿配合他,是因為他在組織活動時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和想法,總希望別人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小明需要明白,人與人是不同的,不應該要求別人和你想得一樣。
使用溝通策略
作為班委,小明需要掌握一些溝通策略。
動員同學參加活動,對方表示不想耽誤學習,小明可以說:“我理解你的感受,如果是我,我也會擔心……”先尊重對方的感受,后面想說服對方就會容易許多。
接下來小明可以這樣表達:“文藝活動能豐富課余生活,增強活力,也是一種短暫的休整,幫助你在緊張的學習氛圍中得到放松,之后學習更有效率。”不需要直截了當地提出要求,通過巧妙的語言來打消對方的顧慮,說服就會變得有力。
要主動維護自己
如果同學對你發表了一些不尊重的言語,你要用理智平和的姿態表達你的態度,要求他道歉,而不是忍氣吞聲。注意不要挑起矛盾,如果言語上產生不快,雙方僵持不下,可以找老師幫忙調解。重要的是你要懂得主動維護自己,為自己發聲,這也能為你贏得別人的尊重。
此外,作為老師和學校,首先應盡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注重營造積極向上、友善互助的氛圍;其次,為了幫助中職學生更好地應對心理困惑和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學校應向學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機會,傳授有關情緒管理、壓力應對、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知識和應對方法;再者,針對中職生的個體差異和心理需求,提供個體化的輔導服務。學校可以建立專業的心理咨詢團隊,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心理支持和指導。
作為家長,要配合學校的工作,與學校加強溝通,共同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和需求。平時要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多傾聽他們的煩惱,給予他們表達的機會,以更好地了解并支持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