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文華 上海市閔行區黃浦一中心世博小學

美育,是培養個體感性和精神力量達到盡可能和諧的教育。2019 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2020年10月,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成為新時代全面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和行動指南。
近年來,小學語文習作的教學研究頗豐,習作美育越來越受關注,諸如板書的設計、評價的方式、作業的布置、師生美育意識的提升等,文學與美學正掀起一股思潮。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要將美學放入整個大的教學環節中去指導習作活動的設計,體現美學對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重要價值。
而詩畫作文用“古詩、現代詩、兒歌、童謠”或者“靜態畫、動態畫”等手段,引導學生產生創作的興趣,情動而辭發,加強學校美育課程的落實,進而促使語文這類學科課程為美育提供教育資源,讓習作蘊含美學,使美育滋養學生。在詩畫作文課程的美育內涵中,涵蓋四“美”:課程目標蘊含“美”的素養發展、課程內容體現美學特征、課程實施踐行以美育人、課程評價參照美育功能。
為此,本文基于小學詩畫作文課程的實踐,在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新時代學校美育改革的思想引領下,梳理呈現詩畫作文對學校美育課程的價值及成效。
在美育視角下建構寫作,體現學生生活中主觀個性的表達。詩畫作文將習作教學與美學緊密聯系,是美育在習作教學中彰顯內在價值的表現,也是習作在美育教學中得以開展的源泉。
詩畫作文在學校美育中的價值起點,是實現學生自由與身心的和諧發展。課程教育的目的不再局限于某一個或某些功能與價值,在課程教育性張力的影響之下,教育的目的已然拓展為實現“完整人”。席勒在《教育書簡》中指出:“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的和諧。”
詩畫作文借助詩畫元素,詩畫皆有境,詩畫皆有情,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表達欲。與部編版教材相比,詩畫作文從題目內容設計到課時目標制定,再到課堂環節設計,始終關注學生的興趣點,依托大量詩畫、圖表,各種媒體資源,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以極高的熱情,表達獨立性、創造性的自己,從根源上解決只關注學科知識的片面課程育人要求,讓學生產生一種樂于表達、樂于寫作的烏托邦式的理想作文,即通過內在力量追求身心自由的和諧發展。
詩畫作文在學校美育中的價值定位,是落實課程美育立德樹人育人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和《意見》同樣指出,立德樹人應作為開展學校美育、落實新時代課程美育的價值定位和內在要求。
一方面,在價值定位上,詩畫作文課程美育建設要緊緊跟隨立德樹人宗旨,確保詩畫作文課程基于國家發展,把握新時代的教育脈搏,符合新時代中國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詩畫作文中美育的開展必須毫不動搖地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國家立場,檢驗美育在詩畫作文中的價值導向與趨勢。而從內在要求上看,美育與立德存在內在聯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如古人總愛游走、往返于山水之間,并借此表達自己的品德,詩畫作文追求深度、溫度及廣度,其從文字中灑落出的道德信仰與詩意風采,便是學生“德”與“美”的雙重收獲。
詩畫作文在學校美育中的價值支撐,是詩畫作文課程中美育資源內在力量的挖掘。其一,知識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天然蘊涵著不斷發展變化的價值信仰體系、科學認知體系和審美藝術體系”。正是知識自身的價值、認知、審美的體系共同構建,讓知識具有內在教育意義。詩畫作文課程,本身知識所蘊藏的審美屬性和美育功能是其美育中的價值特性。其二,蔡元培說過“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與美育相關”,可見課程具備美育功能與價值的內生性,在肯定課程美育資源的內生意義時,充分挖掘,將所有的學科以“美育”視角的方式開展,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其內在的美育價值與功能。
詩畫作文,無論是其名字,還是學本的研制,或是充分挖掘教材、生活中的古詩、兒歌等形式的詩歌文本等,都充分體現并發揮其課程美育中的價值。而詩畫作文課程美育中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著特殊的價值。在這個思維活動中,需要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的交替運行。詩畫作文將大量思維導圖、游覽圖、流程圖、組圖、漫畫等資源引入課程,教師利用這些要素搭建橋梁,使學生在思維活動中變得更加有條理,能創造出更具特色的寫作內容,這些都是在課程美育資源的挖掘中實現的。
詩畫作文在學校美育中的價值創生,能拓展師生的美學視野,緊隨美育前沿。縱觀美育活動的發展歷程,從物質到精神,即美育的發展不再存在于器物層面,而是滲透在人的發展中,存在于人的內生要素中。
詩畫作文課程中關于美育的實施,對新時代學生關于“美”的素養提升起著促進作用,比如運用信息技術。新時代的美育,將帶領學生更加關注自我的內心“美”,“美”的視角不再偏重物的角度,而更側重于人內心的感受。這將促進新時代學生關于“美”的新理念、新方向,將美育指引到另一個方向,進行了新的創生,也為學校美育建設提供了更為寬闊的視域。
將美育融進詩畫作文課程,在實踐之中卓有成效,成效見于突破學科界限,融合學科的整體美育格局;成效見于提升了教師對課程美育的意識與教學能力;成效見于美育不顯山露水,便協同在課堂教學環節之中;成效見于將課程美育回歸課堂,立足課堂落實美育。
我國美育學者提出,所有課程都蘊涵美育因素,美育是無時無處不在的。針對學校美育,從“美”的視角,提出藝術、學科、活動、潛在課程及綜合課程協同美育的“大美育”理念,這個新理念的提出打破了學校長期以來視美育為“音樂課”“美術課”的專屬。新時代,在習近平總書記思想的正確引領之下,美育被賦予新的責任與使命,“以美育人”“以美滋德”等成為新時代美育的主命題,課程美育理念的提出要求各學科教師有“以美育人”的意識,將知識的傳授與以“美”育心育人相結合,彰顯學校美育課程的美好價值,引導學生追求塑造美好人格的生活。
而詩畫作文課程的出現,突破學科界限,在學校美育的貫徹推進之中,內含語文、音樂、美術、計算機等學科,綜合學科特質,在習作教學中落實學校美育,在活動中加入美育元素,滲透美育功能,形成課程與美育之間的相互支撐與融合,呈現“整體美育”育人格局。這樣做,防止了語文習作的單一評價性、“唯分數論”的傾向,防止詩畫作文課程美育價值被掩蓋,也防止詩畫作文課程中的“五育”功能之間的分散。在新時代美育育人新理念之下,詩畫作文課程的實踐從真正意義上打破了傳統習作的教學模式及教育理念,在改革思潮的引領之下,詩畫作文“整體美育”的課程理念影響了許多兄弟學校,而全面樹立課程美育理念、全方位實施課程美育的要求正在各級各類學校掀起一股熱潮。
教師作為課程美育實施的主體,踐行“以美育人”,教師課程美育的意識與能力關乎著課程美育是否順利開展,也是課程美育能否有效實現的關鍵。
在詩畫作文新理念的引領之下,教師素養也得到了新的提升。詩畫作文理念教學的運用,提升了教師“詩畫”鑒賞能力,使教師對古代文學史有了新的認識,對中國古典詩歌和現代詩發展脈絡有所了解;教師認識了詩歌史上的重要詩人及代表作品,了解各種詩歌體裁和主題;教師學會了用詩味的語言,在反復玩味、推敲詩詞語言與情感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詩畫作文理念教學的運用,提升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使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會運用“圖畫工具”展開課堂活動,有基本的繪畫審美,能選擇和運用好來自網絡的繪畫素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詩畫工具”的方法,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的詩畫材料引入課堂。詩畫作文理念教學的運用,提升了教師能說會寫的專業素養。在口語表達上,教師常用詩意又蘊涵情感的語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促進了學生的交流互動,為學生做好了口語表達和技巧的示范。在書面語的表達上,教師熟悉運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分析綜合知識,聯系想象的內容,創造出新的形象和個性化的內容。
在鑒賞、信息技術、能說會寫三方能力的養成之下,詩畫作文實踐中,教師課程美育的意識與能力得到大大提升,不斷為課程美育的建設賦能,守好課程美育的“責任田”。
時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美育已經走向了協同育人模式。”開展課程美育,要時刻關注表象融合的現象,實實在在地解決好美育與各類課程之間的相互配合問題,建立立體、多維的課程美育協同體系。
從課程的性質來看,詩畫作文課程推動了美育與課程協同育人的目的,為新時代樹立了“課程處處皆美育”的大美育觀。在詩畫作文課程學本研制中“指南針”的標題、“看一看”中的圖示和讀本、“我會說”與“評一評”中提出的具有詩味的語言以及“試一試”中學生運用插圖和詩語等形式呈現的作品等,是與課程美育的相互交融,滿足了學生跨學科的求知欲,體現了美育與學科創新一體化。從課程的形式上看,詩畫作文課程建構了“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的課程美育體系,防止了課程美育的單一性,也提升了課程美育的多元化與實踐性。詩畫作文中“詩畫元素”的運用離不開教師對情景的創設,只有真實的情景才能激發學生最直接的求知興趣,才能促使其開展有目的、有計劃的實踐活動。而詩畫作文課程就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探索主題活動,最大限度地從生活和網絡中汲取多元的、直觀的想象材料,創設出一個又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促使學生在活動類課程中學習如何強化審美的直覺感悟。從課程的對象上看,詩畫作文構建了“橫向貫通+縱向銜接”的課程美育體系。“橫向貫通”關注小練筆、口語交際、單元綜合訓練之間的美育協同的橫向聯系。“縱向銜接”緊隨部編版教材,關注美育在小學各學段中相互銜接、層層遞進的關系,恰當處理好各學段課程美育的條塊分割、內容重復等問題。
實施課程美育的主戰場是課堂教學,因而想要將美育融入課堂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必須充分運用教師的教學美,以此促進學生的學習美,引導學生從中獲得學科美的內質提升。
就教學之美,詩畫作文課程教學語言中的詩語、教學內容中的板書、教學環境中的衣著布置以及教學方法多媒體的使用,正向審美轉化,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審美體驗,走向審美向往,進而達成審美創造。就學習之美,學生在詩畫作文課程的教學之中,能主動與其教學活動建構起一種新的審美關系。課程之初,經過“看一看”“想一想”,初步將課程與美育建構起理想之中的審美關系;課程之中,經過“我會說/寫”“試一試”,得到一幅作品、一段舞蹈、一次演說、短詩編排等,將課程與美育進行深入建構;課程之末,展評的互動將學習的美好體驗轉化為一種正能量和情感的推動力,使學生收獲學習過程中的美好與愉悅。通過教師的教學之美和學生的學習之美,詩畫作文的課堂所呈現的學科之美便呼之欲出。
詩畫作文課程的出現,打破了學科壁壘,凸顯了“五育”融合,更符合新時代課程“以美育人”的新思潮。接受美育與課程、課程與美育理念之下的詩畫作文課程,只是新時代新思想的新起點,對學校課程美育所帶來的價值和成效遠不止于此,能在實踐的長河中,走向更遠的探索,進行更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