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莉 上海科創職業技術學院
近年來,我國相繼頒布了多項課程思政教育指導綱要,旨在提升高校的課程思政教育效果,使其與課堂建設相融合。2017年4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辦公室發布了《關于推進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確提出逐步推進綜合素養課程和專業課程改革,開展課程思政改革試點,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是一種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學生。這種教育方式具有幾個重要特點。一是課程思政將價值觀培育和能力培養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同時也能夠培養實際應用的能力。二是課程思政包括顯性和隱性教育。顯性思政教育是指在思政課上明確講授思政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而隱性思政教育則是指在專業課程中滲透思政元素,通過協同作用共同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這種綜合性的教育方式能夠更好地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政治素養。三是課堂內外統一是課程思政的重要特點。課程思政不僅限于課堂教學,還包括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通過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新型五年一貫制高職學院是實施專科層次教育的高等職業學校,既承擔以初中畢業為起點的五年制貫通培養,又承擔以高中畢業為起點的三年普通高職培養功能。五年一貫制學生年齡較小,三觀尚未完全形成,更需要旗幟鮮明地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目前,一些知名院校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在新型五年一貫制高校中的課程思政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呈現出發展不平衡的態勢。
一是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當前的課程思政頂層設計往往只關注單個課程或者零散的思政教育內容,缺乏對整個專業課程體系的全面規劃和設計。這就導致了思政教育內容的碎片化和孤立化,無法形成統一的思政教育體系。二是缺乏專業特色和針對性。由于缺乏對專業層面的整體設計,課程思政的內容往往與專業課程的特點和需求脫節。思政教育內容過于泛化,無法滿足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所需的思想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三是缺乏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的支持。課程思政頂層設計往往只關注教學內容和目標,而忽視了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的設計,這導致了課程思政在實際教學中的實施困難和效果評價的不準確性。四是缺乏跨學科和跨專業的協同合作。由于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缺乏整體設計,各個學科和專業之間的協同合作也較為薄弱,這導致了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割裂和隔閡,無法形成有機的融合。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價值分歧,這就導致了“兩張皮”現象的出現。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和目標上存在差異,使得兩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分離的狀態。一方面,專業課程往往更加注重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則存在一定的忽視,認為其對于專業教育并不是必需的。另一方面,思政課授課過程中則常常未能與專業元素有機結合,只關注自身的價值和意義。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足,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僅僅視為專業思政教師、專職輔導員以及學工部門的責任,忽視了其他教師在課堂中的思想政治作用。
這種價值觀分歧對課程思政工作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首先,學科壁壘的存在使得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很難進行有效融合,導致學生在專業知識和思想意識之間存在一定的割裂感。其次,專業教育的主觀偏見使得學生容易陷入功利主義的思維中,只關注學科知識以及專業技術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孤芳自賞”現象使得其很難與實際的專業教育相結合,缺乏對學生實際需求的針對性。
一是教師缺乏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和理解。有一部分專業課授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意義認識不足,認為課程思政只是一種附加的教育內容,而不是專業教育的核心部分,這導致了他們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不高,對課程思政內容和方法的了解和應用也比較有限。二是實施課程思政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技能不足。部分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理論知識和方法技能方面存在欠缺。他們對課程思政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了解不深,無法有效地將專業學科知識與思想政治相結合,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缺乏課程思政的教學經驗和能力。由于缺乏對課程思政的重視和培養,部分專業課教師缺乏課程思政的教學經驗和能力,導致在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中常常只是簡單地傳授知識,缺乏啟發學生思考和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一些教師雖然有意進行課程思政,但實效性不高。四是缺乏課程思政的自我提升和專業發展意識。部分專業課教師缺乏對課程思政的自我提升和專業發展的意識。他們往往只關注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的提升,忽視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自身在課程思政中的角色和責任。
為了提升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需要強化組織領導。一方面,新型高職院校可以嘗試籌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中心,從科研、實訓、管理等多個維度持續推進組織機構建設。高職院校課程思政中心的功能不僅要指導教師加強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還要為教師的實踐提供相應的實踐指導。通過深入研究思政教育的學科性質、發展規律和方法論,為新型高職院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供科學的指導和支持。另一方面,研究中心要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將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以學院的專業特色以及實訓成果為依托,加強校本課程思政教學課例的開發與研究。通過研究和開發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的教材、教案和教學方法,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
在隊伍建設方面,新型高職院校應當有計劃、有組織、有策略地開展課程思政論壇和經驗分享會。通過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分享,促進經驗的共享和教學方法的改進。同時,通過專門的培訓會,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課程思政的目標和要求,提高教學效果。
在管理方面,新型高職院校需要成立領導工作小組,組成以學院黨委書記、課程思政中心總負責,教務處、學工部、馬院和二級學院為小組成員的專班,通過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和任務,加強協同合作,確保課程思政工作的順利推進。同時,高校還應加強對課程思政工作的監督和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改進。
在課程思政的協同機制建設中,包括保障機制、激勵機制、規范機制、分類機制和創新機制等五個子機制。其中,以黨的領導為核心,將立德樹人的效果作為最終目標,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以典型案例和榜樣作為示范引領,同時協同構建各種元素如教育理念、具體內容、操作方法、綜合評價等。
課程思政是一項群體性的工作,需要匯聚多方合力才能實現目標。協同機制是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關鍵要素,它能夠將各種因素和關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凝聚各方資源,確保施教機制和保障機制能夠正常、有序且高效地運轉。具體來說,協同機制能夠使課程思政的實施更具系統性,將各種資源、力量和措施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調動各方參與,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課程思政的發展。同時,協同機制的建設也需要考慮到各種可能出現的挑戰和問題,并制訂相應的應對策略,確保課程思政的施教機制和保障機制在面對各種復雜情況時能夠保持高效運轉,從而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
提升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首先,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學情分析,針對學生的成長過程、現實環境做好充分的調研,從而制定出更加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案。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情感思想和價值觀念。只有深入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使課程思政能夠真正發揮作用。
其次,提升自身的教材開發能力。教師需要設計和制定與課程思政目標相適應的教材,確保課程思政的可行性和預期效果。此外,教師還需要不斷關注教育教學領域的最新發展,不斷改進和完善教材,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和學生需求。通過不斷提升教材開發能力,更好地促進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再次,專業課教師需要不斷提升教學實踐與管理能力。在專業課授課過程中,專業課教師要結合學科知識點和現實情況營造課程思政的良好氛圍,切忌生搬硬套、避免生拉硬拽的違和感。可以適當增加師生互動,在思考、討論、辯論中潛移默化地進行課程思政教育。
最后,教師需要具備反思評價能力。一是評價學生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的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方面的成長;二是評價學生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思想政治素養是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三是評價自己在專業課授課過程中課程思政能力是否得以提升。在實施課程思政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教師需要通過反思來推動課程思政和個人發展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