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靜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東昌中學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普通高中教育已經進入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整體思想、系統思維、大概念、單元設計、教學主線等已成為當下最鮮明、最重要的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整體把握教學內容,促進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連續性和階段性發展”。因此,如何解決知識碎片化,真正實現數學思維品質的培養,落實核心素養的發展,是新時代每個教師亟待思考的問題。
1.單元教學:以數學知識的邏輯關系和相互聯系為基本依據,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思維規律,將學習內容組織成單元模塊,從整體上把握教學要求,根據數學研究問題的“基本套路”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內容,再分課時踐行教學理念。
2.結構化教學:以“聯系—整體—演繹”的結構化理論為導向,從數學“知識體系結構化”的特點和“學生認知結構化”發展規律出發,幫助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延長知識鏈,拓寬知識面,從整體上學習數學知識、方法和觀念,進而有效地克服數學難點的教學模式。
結構化觀念下的單元教學,分別以數學知識結構、學生認知結構作為學習和教學的邏輯起點,運用“聯系—整體—演繹”觀點,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等教學基本要素進行分析,以建立結構化分析、結構化設計和結構化評價整體教學設計方案的過程。它的一般流程可以用圖1表示:

圖1
“冪函數”是人教A 版新教材第三章第三節中的內容,是繼函數的基本性質后研究的第一個函數,也是高中階段遇到的第一個具體的函數。本文將第三章“函數的概念與性質”視為一個大單元,其下劃分若干小單元,以“冪函數”小單元為例,闡述如何在結構化觀念下進行單元教學的分析、設計和評價。
學科學習的實質就是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即理解各種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規律和聯系,數學知識結構反映了數學的本質內涵。
1.學科內容邏輯體系
數學學科的邏輯體系,可以用金字塔的圖示加以體現,其中學科大概念是金字塔的頂層,它統攝整個結構體系,其下依次為核心概念、重要概念、基本概念、基本事實。如果將“冪函數”置于整個“函數”單元,對應的概念可以用圖2呈現。

圖2
2.小單元知識邏輯結構
結構化強調知識之間的聯系,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顯性的知識,學生還需要學習隱性的知識,顯性知識指的是一個個的知識點,而隱性知識還包括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順序、知識點習得所需要的思想與方法。顯性知識指向知識與技能,隱性知識指向思維、方法、過程,是更具意義的學習。
“冪函數”單元的知識結構可以用圖3呈現:

圖3
3.單元知識主線設計
大單元下的數學知識在內容上雖然各不相同,但在大概念的思想統攝下,同類對象的研究存在著高度的“相似性”,因此在把握教學內容的結構基礎上,需要對學習思路和學習過程不斷重現,讓學生感悟、體驗各類數學對象的研究方法,而這條研究的路徑就是知識的邏輯主線。
在“冪函數”單元中,依據知識的發展過程,可以采用“定義—特例—性質—圖像”作為知識主線,這也可以作為其他類別函數的研究路徑,但也可能會根據知識的邏輯有略微的差別,比如由于學生對指數函數沒有認知基礎,它的主線可以是“定義—特例—圖像—性質”。
認知結構是學生頭腦里的知識結構,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觀念的內容與組織。學生的認知發展可以形容為在原有認知結構上搭建新的認知結構,并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達到完善鞏固認知結構的目的。結構化教學的觀點就是用學生認知結構建立教學邏輯起點,因此分析認識結構可以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認知起點分析
為了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就需要分析知識的起點、技能的起點和思維的起點。
在學習“冪函數”之前,學生在知識上有函數學習經歷,但核心概念理解受限。技能上,有列表描點作圖的經驗,但缺乏嚴謹性。思維上雖有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但“數學抽象”是無意識的。在高中階段,學生對函數概念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又學習了函數的各種性質,認知的起點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這將為具體函數的研究提供更科學理性的思路。
2.經驗障礙分析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由于知識間聯系的問題導致認知障礙,如陌生的知識、復雜的知識、易錯的知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這些情況確定教學的難點。
“冪函數”單元中,利用性質研究具體“冪函數”的圖像只是認知結構搭建的一個方面,通過多個“冪函數”圖像特征歸納總結“冪函數”的性質才是發展認知結構的核心。在研究過程中對“冪函數”圖像特征的分類、數學抽象思維的發展以及理性猜測、邏輯論證是學生未曾有過的學習經驗,在此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困難,因此這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
目標結構從宏觀至微觀大致可分為“課程(主線)目標—大單元目標—小單元目標”。其中,課程目標是宏觀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在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的變化;大單元目標是中觀目標,是大單元學習后學生應達到的知識、能力、方法、思維等素養水平;小單元目標是微觀目標,專注于具體內容的學習,關注課堂目標的達成,可通過檢測進行教學評價。三種目標自上而下形成目標結構體系。
在新課標中關于函數的課程目標是“重點提升數學抽象、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和邏輯推理”等核心素養。函數大單元目標是“用函數圖像和代數運算的方法研究具體函數的性質,理解這些函數中所蘊含的運算規律,運用這些函數建立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基于此,將上述目標加以分解,可以獲得如下的“冪函數”小單元目標:
1.能從自變量、函數值及函數解析式等角度歸納共性,抽象冪函數的一般形式;
2.能利用函數的基本性質,畫出具體冪函數的大致圖像;
3.能通過對多個冪函數圖像的觀察、猜測、歸納,一般冪函數的圖像特征,并發現、論證冪函數的性質;
4.能利用函數的性質解決比較兩個數的大小的代數問題;
5.結合對冪函數的研究,體會函數概念、基本性質對函數研究的價值,體驗函數研究的基本規律,感受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方法,提升數學抽象、直觀想象、邏輯推理等思維能力。
知識與認知的結構化分析都是為教學服務的,在教學中應達到知識序與認知序的統一,以此設計教學問題,設置教學環節,組織教學活動。
一個好問題能使學生在教學關鍵點、重點、難點處思考和探究,以達到理解知識、體會思想方法和提升數學核心素養的目的,教學往往就是在這種核心問題的解決中展開的。核心問題不是單純的數學問題,而是指向核心素養的本源性問題,包含學生經驗活動的總結、數學思想方法的回顧、學習體驗后的感悟。
在“冪函數”單元,基于教學重難點,可以將“如何研究一類新的函數”作為核心問題。
為了使學生深入體驗“數學的方式”,感悟數學研究的脈絡,教師需要構建基于課型分類研究的結構化教學主線。
“冪函數”單元作為一類數學對象,屬于新授課的范疇,我們根據設置的核心問題,設計四個“教學環節”(見表1,附文后)。

表1 教學環節與教學活動
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數學知識技能的掌握,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和習慣,更要關注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的達成。教師要從評價中反思教學過程,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思路。
1.課堂行為評價包括:(1)從知識講解應用小結,考查教師教學特征的課堂行為評價;(2)從學習認知表達生成,考查學生的學習特征的學習行為評價,可設置行為評價量表(部分量表見表2,附文后)。

表2 數學結構化教學學生行為的觀察量表
2.學習水平評價包括:(1)用概念圖或思維導圖測試學生的認知結構評價;(2)與小單元目標對應的診斷測試的單元學業質量的評價。比如,筆者根據預設的教學目標,設置了三個課堂診斷問題:
①已知冪函數y=(fx)圖像過點(3,),求這個函數的解析式——檢測冪函數一般形式的理解。
結構化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指向核心素養的思維結構化,因為“四基”“四能”只有通過“思維過程的教學”才能得到落實。這就需要教師理解數學、理解學生、理解教學。對知識結構的分析就是理解數學,對認知結構的分析就是理解學生,結構化教學設計追求學科知識序與學生認知序的統一,將實際的教學活動統一于理想的教學目標之下,保證教學活動的科學性和實效性,這就是理解教學。因此,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結構化單元教學是貼合新課程、新教材理念的產物,是具有指導性意義的舉措,只有不斷實踐、反思、完善,才能推動新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中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