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湘芝 上海海事大學附屬北蔡高級中學

2019 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教育者現在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的責任和義務。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仍普遍存在“五育缺失”問題。這種缺失體現在疏忽德育、偏重智育、忽視體育、輕視美育和缺乏勞動教育等多個方面。因此,采取“五育融合”的教育實踐方法,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五育融合”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概念,它代表了五種教育要素的互相滲透和協同發展。“融合”是融通、滲透和整合,是“各育”之間的彼此滲透,是“你”中有“我們”,“我”中有“你們”。項目化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與學的方式,鼓勵學生對學科或跨學科相關的驅動性問題進行持續探索,調動所有知識、能力、品質等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跨學科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不僅能滿足智育的發展需求,也能實現各教育要素之間的有機銜接。
項目化學習有四大特征:指向核心知識的再構建、創建真實的驅動性問題和成果、用高階學習帶動低階學習、將學習素養轉化為持續的學習實踐等。基于項目化學習開展“五育融合”時,需要將這些特征與“五育”培養有機融合。筆者以英文原版小說《老人與海》整本書閱讀為例,帶領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深度挖掘,開展學科項目化學習,策劃一次“老人與海”展覽,向來訪賓客展示其中的航海元素與航海精神,進一步推動“五育融合”。
項目的核心知識包括主要知識點和學科關鍵概念或能力,指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挖掘“五育”要素,為“五育融合”奠定基礎。在此項目中,學生感知領悟老人生存的海域環境,通過制作3D模型呈現(智育、勞育);內化整合老人與大馬林魚的對峙,以編寫詩歌并進行對唱來表達(智育、美育);創新構建老人與鯊魚奮力搏斗的場面,通過參加短劇表演來生動展示(德育、美育);拓展和延伸主題內容,通過趣味桌游設計等方式進行沉浸式體驗(智育、美育、體育);調控學習進程,以合作的方式呈現航海展覽,建構堅毅不拔、永不放棄的航海精神(智育、德育)。
《老人與海》項目化學習的本質問題在于挖掘小說的航海元素,尤其是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航海精神,然而引發學生對本質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需要設計高質量的驅動性問題。
問題1:老人桑地亞哥再次出海捕魚前,已有84 天未能收獲一條魚了,處境十分艱難,應如何生動地呈現老人的生存環境、捕魚設備、捕魚心態,以展現出老人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航海精神?問題2:老人桑地亞哥出海后捕到了一條巨大的馬林魚,與之搏斗了兩天兩夜,終于將其殺死,請依據捕魚過程,創造性地還原兩者的心理活動,以反映老人和馬林魚不妥協的航海精神。問題3:捕獲的馬林魚引來了鯊魚的襲擊,即使老人桑地亞哥很害怕,但依舊為了尊嚴,為了證明自己堅持與之搏斗,請你創造性地呈現人鯊搏斗的精彩場面,以展現老人堅毅不退縮的航海精神。問題4:小說中的角色雖然有限,但各種海洋生物豐富多彩,動作描寫詳細,捕魚工具雖簡陋但也齊備,請結合小說中的內容設計體驗活動,使參與者或觀眾感受航海精神。
在驅動性問題的探索中,學生需要借助高階認知策略,主要涉及決策、問題解決與創見等,從而促進德智體美勞協同發展。
項目實踐包括探究性、社會性、調控性、審美性、技術性等多項實踐活動。在多樣的實踐中,學生能夠深化對航海知識的理解,提高協作與自我管理的能力(智育),領悟航海精神的內涵,實踐堅韌不拔的航海精神(德育)。同時,他們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也能夠促進其自我審美水平、實際操作能力、技術運用能力和游戲體驗的提升(美育、勞育、體育)。最終,通過成果展示,學生為參展來賓呈現一場視覺盛宴(美育),從而實現了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通過項目化學習推進“五育融合”,需要服務于學校辦學理念的落實,培養具有學校特色的、全面發展的學生。因此,依托學校的航海特色與育人目標,筆者以英語原版小說《老人與海》為載體,開展項目化學習,以德育為主導,以智育為基礎,以美育傳達美感,以勞育促進實際動手能力,以體育增加趣味,實現五者的協同共育。
項目以航海的特色與堅毅的航海精神為主題,緊密圍繞學校的育人目標展開。在目標的引導下,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小說并對小說情節進行梳理與總結,制作思維導圖(如圖1所示)。

圖1 《老人與海》思維導圖
在此基礎上提出驅動性問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意義,并設計了“向經典著作《老人與海》致敬”展覽活動,包括手工制作、詩歌朗誦、短劇表演和桌游體驗。每個活動都必須內化小說的航海知識,突出小說背后的航海精神,將抽象的育人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倡導德行與智慧的相互促進,實現以德驅智、以智育德的目標。
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指導下,筆者帶領學生從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層次開展項目化學習。在學習理解的環節中,整本小說被分為三個主要板塊:老人與小孩、老人與海洋、老人與鯊魚。學生通過課后閱讀和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單,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分享和講解。老人與小孩板塊涉及釣魚用具的詞匯、小孩在老人生活中的角色理解以及老人與小孩的生活環境等。老人與海洋板塊則關注海洋中的動物、海洋對老人的重要性、老人夢見獅子的寓意、老人渴望小孩陪伴的原因、捕捉馬林魚的過程中老人的感受以及對馬林魚的態度和象征意義。老人與鯊魚板塊則主要集中在了分析五次人鯊搏斗的情景,以評價老人的成功與失敗(見表1、表2、表3)。

表1 老人與小孩板塊學習與理解

表2 老人與海洋板塊學習與理解

表3 老人與鯊魚板塊學習與理解
通過對這三個板塊的關聯性整理,文本被分為捕魚前、捕魚中、捕魚后等部分,這樣學生獲得了與航海或海洋相關的詞匯,同時也梳理了老人與孩子、馬林魚、海洋、鯊魚之間的關系。學生不斷進行課外閱讀和在課堂上的互動討論,運用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深入挖掘小說的內涵,提高分析和總結的能力,培養了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等高級思維能力,從而促進了以智育為核心的能力提升。
學習理解活動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活動,基于四個驅動性問題組織展覽活動。針對第一個驅動性問題,第一小組學生在內化了相關知識后,進行了實際勞動實踐。他們購買了顏料、畫筆、道具等,以展示老人在海域的生存環境,并進行解說,使觀眾能夠深切感受到老人盡管度過了84 天沒有收獲,仍然堅韌無畏的精神(如圖2所示)。

圖2 老人生存環境3D實景圖
針對第四個驅動性問題,第四小組學生重新構思了小說的文本,將海洋生物作為角色,設計了桌游體驗。這個對抗性游戲使學生能夠在人與海洋生物之間的激烈競爭中感受到體育競爭意識、航海氛圍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學生不僅提升了語言能力、學習能力及思維品質,還結合生活實際和實際操作能力進行了勞動學習和文體學習,實現了智育、勞育和體育的有機融合(如圖3、圖4所示)。

圖3 桌游卡牌設計

圖4 桌游體驗
項目成果不僅包括個人學習成果(學習單與評價單),還包括小組學習成果(對驅動性問題的解決與展示)。本文以詩歌創作和對唱、短劇編寫和表演為例,展示了五育的融合成果。
在回應第二個驅動性問題時,第二小組學生采取將小說中老人與海洋的關系、與大馬林魚的搏斗改編成了詩歌。他們使用擬人的手法,將老人和馬林魚的心理活動通過朗誦表達出來,突出了雙方不妥協的抗爭精神。在這個過程中,小組成員深入研讀小說,查閱相關詩歌和小說解讀資料,學習了詩歌的押韻技巧,分析了搏斗中的心理活動,然后創作詩歌。在精煉運用語言中,學生不斷修改,將小說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詩歌作品由隨意散漫到朗朗上口,韻感十足,充滿美感。在語言表達中,通過3 天2 夜、中午、日落、日出、84 天、1500 磅等數字和時間信息以及馬林魚的多個動作掙扎,將老人與馬林魚永不放棄的心理展露無遺。在合作中,學生反復修改和排練,最終在匯報時以顯性的方式向參展來賓展示了他們智慧的結晶(見表4、圖5)。

表4 老人與馬林魚詩歌部分對唱稿

圖5 詩歌朗誦
在回應第三個驅動性問題時,第三小組學生將小說內容在深入理解后改編成了短劇表演。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將五次人鯊搏斗的精彩過程演繹出來,展示了老人堅毅不退縮的航海精神。同時,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工作,確保服裝和道具完備、臺詞貼近學生實際、口語發音標準。他們呈現了精致的畫面和悅耳的聲音,突顯了美育的價值,同時也在展示中突出了勞育的價值(如表5、圖6所示)。這些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使“五育”的融合得以全面展示。

表5 人鯊搏斗Part 2臺詞
“五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扮演著各自獨特的角色,它們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項目化學習,因其內在的育人功能和跨學科特質,為實現“五育”的融合提供了一個可行的途徑。在高中英語學科中,結合學校特色與育人目標,通過項目化學習來探索“五育融合”,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閱讀形式單一、學生參與不足、缺乏自主學習、學習理解與運用遷移相割裂等智育問題,還引領學生在自主學習與探究中朝著德育目標邁進,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情趣,同時融入了勞育、體育等體驗要素,使“五育”在課堂中得以融合。當然,“五育融合”并非所有方面都以相等比例和程度參與,而是結合具體學科、教學目標與課型等有所側重,但必須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中心進行主題引領,使“五育”相互滲透、整合,從而在“五育融合”中打造全面育人的新格局,促進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