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闖 文星豪
【摘要】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在《雙十協定》墨跡未干的情況下,即調集重兵圍攻中共中原軍區。為粉碎國民黨挑起全面內戰的陰謀,解救被圍困在宣化店的中原軍區部隊,中共代表周恩來與國民黨政府和美國代表展開談判斗爭,三方于1946年5月10日簽訂了《漢口協議》。宣化店談判推遲了全面內戰的爆發,幫助中原軍區軍隊成功轉移傷病員,為中原軍區堅持斗爭和組織突圍創造了有利條件。
【關鍵詞】宣化店談判|《漢口協議》|中原突圍
宣化店本是位于鄂豫兩省交界處禮山(今大悟)縣境內的一個小鎮。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不顧全國人民和平建國的呼聲,一心挑起內戰,消滅共產黨。1945年底至1946年初,國民黨將中共中原軍區部隊圍困在以宣化店為中心的狹窄區域內,宣化店談判即是在這種情況下展開。目前學術界關于宣化店談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原突圍等方面,本文擬根據當時的報刊資料對此事件進行專門的論述。
一、中原內戰“一觸即發”
抗日戰爭勝利后,全國人民渴望和平,迫切希望建立一個和平、民主、獨立、富強的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的意愿,向國民黨提出了和平、民主、團結的主張,毛澤東主席親赴重慶進行和談,與國民黨簽訂了《雙十協定》。但是國民黨反動派為獨占抗戰勝利果實,繼續實行專制獨裁的統治,不顧《雙十協定》,大舉進犯解放區。
中原軍區的存在,引起國民黨當局的高度重視,在國共和談剛結束,蔣介石就于1945年10月13日頒布“剿匪”密令,國民黨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令豫鄂邊區挺進軍杜元中率69軍、41軍、20師及豫鄂邊區挺進軍主力,向泌陽、伏牛山地區作大規模“進剿”。
杜元中部所到之處,極力摧殘解放區的各種民主建設,燒殺搶掠,慘不忍聞。中原軍區部隊為了和平,處處退讓,反而使國民黨軍隊得寸進尺。國民黨10余個正規師,配合地方團隊,大舉向平漢路兩側的鄂豫邊境地區猛烈進攻。在國民黨的猛攻之下,中原軍區部隊被迫于12月20日退出鄂北棗陽,28日退出豫南桐柏,但國民黨軍仍不罷休,繼續實行其所謂“消剿”計劃,中原軍區主力被迫轉移至鄂北豫南大洪山、桐柏山一帶。
面對中原軍區的困境,周恩來督促國民政府軍事調處執行部執行小組,制止對中原軍區肆無忌憚的進攻。1946年1月19日,軍調部成立第九小組,負責中原地區的調處工作。23日,國共雙方在河南羅山達成本地區停戰協議,規定雙方軍隊“停留于各自所在地區”“不得向對方前進”;國民黨軍隊不得干涉中原軍隊“在其所住地區之間運輸給養”[1]。協議簽訂后,中原部隊的嚴峻形勢得到暫時緩和。
二、軍調組視察宣化店
1946年2月,國民黨方面再次出爾反爾,向中原解放區大舉進攻,步步緊逼,將中原軍區6萬人包圍在以宣化店為中心,東西200華里,南北僅50華里的狹小區域之內,并實施經濟封鎖,致使中原軍民的生活發生嚴重困難。為求得生存和堅持斗爭,中共中原局和中原軍區不得不領導軍民開展生產自救運動,上山打獵,下水捕魚,開荒種地,以渡難關。但時至青黃不接,戰士們經常以野菜果腹,生活極為困難。
為解決中原地區國共摩擦問題,軍事調處執行部第九小組2月20日由漢口往宣化店,視察。此次會談歷時2日,就中原軍區補充給養上達成初步意見,但董必武等中共代表多次與國民黨交涉借糧都沒有結果,后來還是承張治中之情,權且暫借1億元法幣,以解燃眉之急。但此款連還債都不夠,以之購糧,尚不足該地五萬軍隊十日之用。
中共中央一直密切關注著中原局勢的變化和中原軍民的斗爭,在最困難的日子里特派德高望重的董必武到宣化店慰問中原軍民。董必武帶來了華北、華東等解放區軍民節衣縮食向中原軍民捐贈的3億元法幣,大大緩解了中原軍區的生存壓力。后來,在董必武持續地努力下,超過價值9億元法幣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宣化店。
1946年4月下旬,國民黨再次撕毀停戰協定,向中原軍區逐步蠶食侵擾,縮小包圍。國民黨的步步威逼,使《羅山停戰協定》化為烏有,中原內戰有演變為全國內戰的趨勢。為使停戰協定得到遵守,5月1日晚9時30分,周恩來會晤國民黨代表徐永昌,談2小時后,致電美國代表馬歇爾。“周恩來將軍提議中之一項,為彼愿與徐將軍及美方代表同至宣化店監督。徐將軍允立即將此項情報電告蔣主席”[2]。5月5日,周恩來抵達南京,就國共和談答記者問,表示談判重開時,希望首先停止中原內戰,以免牽動全國,發展成為全國內戰。
為制止流血,中共代表周恩來,與國民黨代表徐永昌、美方代表白魯德(軍調部執行處長),組成軍事三人小組,率領隨員于5日下午分別由南京、北平飛抵漢口。次日,周恩來、白魯德和國民黨武漢行營副參謀長王天鳴,以及各報社記者等四十人由漢口出發,共同到宣化店視察。8日中午,視察組抵達宣化店,周恩來不顧舟車勞頓,立即讓中原軍區領導人李先念匯報了中原軍區及周邊國民黨的情況,隨后與國民黨展開談判。
1946年5月10日下午,軍事三人小組就赴鄂調查軍事沖突達成協議,在漢口簽訂停戰協議。《漢口協議》規定:“雙方指揮機構之指揮官應即下達命令,制止本地區之小規模戰斗及步哨沖突……凡違反原停戰協定部隊移動,應立即停止……該地區內應立即停止新碉堡及永久性工事之構筑……同意遣送中共軍傷病兵一千名,眷屬一百人及照顧醫務人員共六千人”[3]。
三、《漢口協議》的破裂
根據漢口協議規定,漢口第九執行小組中共代表薛子正、國民黨代表李聚才及聯總派的醫務主任賀達等,于14日自漢口往廣水處理中原軍區傷病員乘平漢專車北運事宜。李先念、鄭位三、王震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及時抓住暫時緩和的時機,將中原軍區的傷病員、眷屬及醫護人員等計1000多人順利運往位于安陽的晉冀魯豫解放區,并以合法形式安全化裝轉移上千名干部,復員安置近萬名年老體弱戰土,從而精煉了主力部隊,提高了部隊戰斗力,為中原部隊突圍作了充分的準備。
《漢口協議》的簽訂,迫使國民黨當局暫時放棄圍殲計劃,從而推遲了中原內戰爆發時間。但該協議并未能阻止國民黨消滅中原部隊的步伐。軍事三人小組的漢口協議墨跡未干,而國民黨當局即于5月16日悍然違約,進攻平漢路西安陸、應山解放區。中原軍區部隊向三人軍事小組提出,要求立即制止國民黨反動派此種背信棄義的進攻。宣化店三十二執行小組,立即召開會議,發表宣字第一四號命令,約束國民黨軍,“在本小組未行調查所報之軍事調動及軍事沖突以前,茲命令你們所屬部隊停止開火”[4]。
中原軍區表示,如執行小組不能予以有效制止,則新四軍為維護和平保衛人民利益及求得生存起見,將隨時準備起而自衛,一切后果,概由國民黨軍方面負其全責。漢口執行小組接獲中原軍區司令李先念將軍之宣字第六號備忘錄后,決定派一特別小組,于5月26日前,到江漢地區一帶,調查國民黨軍在安陸、應山、壽山等地區圍攻中共軍隊之情形。該特別小組美方代表為白洛特中校,國民黨代表為關文植中校,中共代表為馬寒冰少校。
中原軍區王震將軍負責接待特別小組代表,對其連日辛勞表示慰問,并盼執行小組能根據《漢口協議》,制止國民黨軍的進攻。駐漢口的第九執行小組,根據特別小組赴平漢路各地的調查結果,向國共雙方將領發布臨時協議,要求雙方立即停止射擊。結果國民黨軍隊對臨時協議置若罔聞,不顧執行小組的命令,向中原軍區持續發動進攻。
為避免內戰,中共中央多次同國民黨政府交涉,表示愿意讓出中原解放區,將部隊和平轉移到其他解放區去。但蔣介石認為消滅中原軍區的時機已到,一意孤行,于6月26日拂曉,向中原軍區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這是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的起點。中原軍區部隊在完成把守中原大門、內線滯敵的戰略任務后,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分三路突圍。中原突圍,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
宣化店談判雖然無法阻止蔣介石發動內戰的腳步,但它延緩了內戰爆發的時間,為中原突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宣化店談判中,在黨中央的指示下,中共中原局和中原軍區將解放區的軍事斗爭與談判桌上的政治斗爭,巧妙地結合起來,使中原軍區部隊以極小的代價,沖出國民黨軍的重重包圍,轉移到安全地帶;又通過談判將國民黨反對和平、挑起內戰的真面目在全國人民面前揭露無遺,幫助全國人民認清了其假和平、真內戰的真面目。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羅山停戰協定簽訂[N].新華日報,1946-1-28(2).
[2]為政府密令圍攻中原軍區事,周恩來將軍昨晤徐永昌同時電告馬歇爾[N].新華日報,1946-5-2(2).
[3]中原問題初步協議[N].解放日報,1946-5-12(1).
[4]宣化店執行小組下令停止開火[N].人民日報,1946-5-21(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省級民辦高校學科專業建設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孫闖,信陽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文星豪,信陽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