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陸豐革命精神誕生于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是中國共產黨帶領海陸豐人民同帝國主義、封建勢力的頑強斗爭中形成的,不僅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起著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而且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也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總的來說,海陸豐革命精神的核心內涵包括敢為人先、勇于革新,依靠群眾、團結一致,敢于斗爭、百折不回,無私奉獻、不負人民的精神。新時代要繼承和弘揚海陸豐革命精神,就要樹立創新意識,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定走群眾路線,共享發展成果;增強斗爭本領,應對風險挑戰;秉承奉獻精神,共筑復興中國夢,充分發揮海陸豐革命精神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海陸豐|革命精神|中國夢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富足的現代化,更是精神富有的現代化。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神坐標,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獨有的精神譜系,為人民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精神食糧。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1]。海陸豐革命精神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彭湃為代表的海陸豐革命先輩及革命民眾,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前期領導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過程中萃取形成的革命精神。隨著社會發展,時代進步,海陸豐革命精神依然歷久彌新。把握海陸豐革命精神的形成,領會海陸豐革命精神的核心內涵,弘揚和賡續其時代價值,對豐富中國共產黨人特有的精神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激勵和指引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海陸豐革命精神的形成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位于廣東省東南部的海豐縣、陸豐縣的農民,同樣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尤其是軍閥陳炯明統治時期,更加面臨多新興地主階級的壓榨。這激化了農民階級對地主階級的抗爭。隨著五四運動興起、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農民運動開始蓬勃興起。在“農民運動大王”彭湃的帶領下,海陸豐地區掀起了時間最早、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一次農民運動,并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也稱“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海陸豐革命根據地自此形成。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起義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較早的地方,并帶動了廣東乃至全國各地革命形勢的發展,其在根據地建設、黨的建設等方面為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和形成提供了寶貴經驗借鑒。毛澤東曾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等著作中對此給予了高度認可。雖然政權最終喪失了,但其留下的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不可磨滅,激勵著每一位共產黨員乃至每一位中華兒女勇往直前,開創未來。
二、海陸豐革命精神的核心內涵
(一)敢為人先、勇于革新的精神
海陸豐人民在以彭湃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帶領下,敢為人先、勇于革新,開創了我們黨歷史上諸多“第一”的先河。從時間上看,海陸豐起義的時間早于南昌起義,是我們黨獨立進行武裝起義的偉大嘗試。從組織建設上看,海陸豐最先成立農會組織即海陸豐總農會;最先成立無產階級性質的新型革命政權蘇維埃政權即海豐縣蘇維埃政府;最早建立革命根據地即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最先制定并頒布土地綱領《沒收土地案》,沒收土地分配給農民,率先帶領農民開展土地革命;撰寫第一部農民運動專著《海豐農民運動》;開辦第一個根據地黨校即東江黨校、創辦紅色報刊《新海豐》和根據地最早的工農勞動銀行即海陸豐勞動銀行等的實踐,使其成為大革命時期全國農民運動的典型示范區,鼓舞了各地仁人志士為求解放而不懈進行英勇斗爭,推動了中國革命蓬勃發展,同時也彰顯了海陸豐人民敢為人先、勇于革新的精神風貌。
(二)依靠群眾、團結一致的精神
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2]。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黨領導人民群眾共同奮斗的結果。隨著土地革命的推進,我們黨意識到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始終是農民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相信群眾”看作是一條不容懷疑的“根本的原理”。彭湃認識到海陸豐農民蘊藏著雄厚的革命力量,有著強烈的革命需求。為此,他經常到農民群眾中宣傳動員,喚醒他們參與革命的意識。農民也逐漸認識到農會才是代表農民利益的機關,紛紛加入農會。從最初建立的六人農會到海豐縣赤山約農會再到海豐縣總農會,農會的力量日益壯大,并逐漸動搖了封建地主、土豪劣紳的特權,解除了工農群眾的困苦與剝削,蘇維埃政權得到擁護。依靠群眾、團結一致便成為海陸豐農民運動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成為海陸豐革命精神形成的根源。
(三)敢于斗爭、百折不回的精神
“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別人恩賜的,而是通過不斷斗爭取得的。[3]敢于斗爭、百折不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特性,也是海陸豐革命精神的一大顯著特征。海陸豐人民在彭湃等人的領導下率先發動武裝起義,建立全國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盡管農會時常遭到地主、封建軍閥的仇視與鎮壓,卻仍然堅持斗爭到底。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農民運動陷入低潮。海陸豐人民依然冒著生命危險給在極端艱苦環境中堅持作戰的革命武裝送糧食、送情報,他們不懼犧牲,越挫越勇。海陸豐革命政權在經歷三次起義后失敗了,但流淌在海陸豐革命群眾血液里的敢于斗爭、不屈不撓的精神依然長存。抗日戰爭時期,海陸豐民眾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如“青抗會”等各種團體組織。他們身上都表現出了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人敢于斗爭、百折不回的精神風貌。
(四)無私奉獻、不負人民的精神
無私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共產黨人的精神特質和高尚品格,是共產主義者永恒不變的政治本色。習近平總書記的“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莊重承諾彰顯了新時代人民領袖無私奉獻的真摯情懷。在革命戰爭年代,這種無私奉獻、不負人民的精神更是通過舍小家為大家和流血犧牲的方式得以體現。其中,彭湃就是無私奉獻、不負人民的典型代表。他雖出生于工商業富裕地主家庭,但為了革命信仰,燒毀自家田契租簿,將土地歸還貧苦農民。為中國革命奮斗終身,直至犧牲。其次子彭士祿在學有所成后也投身于我國的核潛艇研制。在革命歷史洪流中,有無數像彭湃及其家人那樣的海陸豐革命烈士與群眾為了革命前仆后繼,奉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和青春。正是這些革命先烈的無私奉獻、不負人民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民奮勇前行。
三、海陸豐革命精神的現實啟示
(一)樹立創新意識,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繼承中華民族的首創精神,通過革命實踐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以彭湃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險,用馬克思主義認識和改造中國,較早在海陸豐地區開展土地革命,制定較早的土地法,對我們黨進行土地革命、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及《中國土地法大綱》制定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尤其是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中,我們更需要延續先輩們的首創精神,不斷突破利益藩籬,淘汰過剩產能,釋放發展活力,推動經濟向高質量階段發展,特別是在面臨高端通用芯片、功率半導體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卡脖子”問題上,需要更多的顛覆性人才,發揚首創精神,不斷推動創新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
(二)堅定走群眾路線,共享發展成果
我們黨歷來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從誕生起就明確了初心使命,帶領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解決溫飽問題、奔向共同富裕并朝強國夢奮進。這一過程所經歷的任何犧牲、奮斗和努力,都是為了讓人民群眾能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人民群眾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4]海陸豐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也表明,海陸豐革命根據地能夠成立,能夠開展土地革命,離不開彭湃等共產黨人的努力,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認可與支持。這充分證明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革命能夠取得勝利的保障,也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優勢。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重視民生工作,優化社會治理格局,將群眾工作提到了一個新高度。針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中央歷史性地解決了困擾中國人民幾千年的歷史性絕對貧困問題,依靠人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我們黨從群眾中來,也終將依靠群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全體人民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共享改革發展的最終成果。
(三)增強斗爭本領,應對風險挑戰
哪里有壓迫行為和和落后統治,哪里就存在斗爭。斗爭并非刻意挑起矛盾制造紛爭,而是對舊的不合理的制度規范、各類風險挑戰等所作出的對抗。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共產黨人的斗爭,從來都是奔著矛盾問題、風險挑戰去的”[4]。無論處于哪個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都表現出了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鮮明品格。以彭湃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和海陸豐革命群眾與國民黨反動派及封建地主軍閥展開了不怕流血犧牲的斗爭,建立工農代表的蘇維埃政權。毛澤東在總結海陸豐、井岡山等各地的武裝斗爭時就已充分認識到沒有武裝斗爭就沒有人民和共產黨的地位。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我們黨通過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戰勝一切重大風險挑戰而來,同時,在“兩個大局”的相互作用下,我們黨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我們應認識到“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5],但同時,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實現偉大復興的夢想,更需要敢于斗爭的精氣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注定荊棘叢生,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足夠的斗爭精神,錘煉斗爭本領,增強斗爭藝術,從而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進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四)秉承奉獻精神,共筑復興中國夢
“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6]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從沒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也是最講奉獻精神和最具奉獻精神的政黨。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奉獻進行了深刻詮釋,指出“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7]作為海陸豐革命運動的領袖,彭湃本可以過著富裕優越的生活,可他為了工農群眾的解放,奉獻出自己的一切;無數海陸豐人民也為了革命運動獻出了寶貴生命。正是在這種無私奉獻精神的激勵下,無數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為黨和國際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就有隱姓埋名、為祖國核潛艇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黃旭華院士。新時代以來,面對國內外形勢變化以及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更需要秉承無私奉獻精神。無論是絕對貧困問題的解決,還是面臨新冠疫情沖擊,我們都能看到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無私奉獻的身影。如有行走在扶貧一線的張小娟、毛相林、黃文秀等基層干部楷模;也有在疫情中涌現的一批“最美逆行者”、基層流調員、志愿者等。“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斗和奉獻。”[8]只要繼續秉承和發揚無私奉獻的海陸豐革命精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得以實現。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01).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7,26.
[5]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7]習近平.青年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 選擇了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EB/OL](2013-05-04)[2021-06-02].http://news. youth.cn/gn/201305/t20130504_3184057.htm.
[8]馮人綦,曹昆.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 圓夢需要奮斗和奉獻[N].人民日報,2018-05-03(2).
【基金項目:2022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政課區域協同創新中心廣東省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聯盟課題“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理路與價值向度研究”(GDSZXT-202232);2022年度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教育專項)“‘課程思政’視域下女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2022GXJK603)】
(作者簡介:馬愛婷,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工作單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