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景利
(許昌陶瓷職業學院建筑與陶瓷設計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城市道路綠地作為城市綠廊銜接城市塊狀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重要組成,同時也是城市道路景觀展示的重要部分,決定著城市道路系統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等[1]。隨著城市道路植物景觀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其評價逐漸形成涉及多角度、多功能、多層次的相對復雜的問題。構建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對城市道路植物景觀現狀進行評價與分析[2,3],是大型城市景觀高質量提升和發展的必要。
本文從鄭州市中心城區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中選取30條有代表性的城市道路,對其道路的植物景觀進行調研,采取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層次分析法選取綠地指標、生存質量、生態效果、觀賞效果和人文效果為評價指標,對研究對象進行綜合評價與分析,對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進行評價和分析,探尋城市道路植物景觀中存在的問題,以期為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提升提供科學參考,也為提升鄭州市“綠城”的美譽提供科學化的理論依據[2]。
選取鄭州市中心城區的花園路、嵩山路、京廣路、金水路等共計30條典型的城市道路,其中,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各10條,每種道路類型中南北走向和東西走向道路各5條。根據道路長度,將其分為5段,每段中選取中間部分100m作為實際對象,統計道路板式,調研植物種類,繪制植物結構類型,測量樹高和冠幅,計算綠地率,行道樹覆蓋率和整體覆蓋率等內容,見表1。
1.2.1 評價指標構建
為全面客觀地評價鄭州市道路植物景觀,參考城市道路植物景觀常用的評價因素,結合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現狀特點,構建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評價指標[4-7]。準則層選取B1綠地指標、B2生存質量、B3生態效果、B4觀賞效果、B5人文效果等5個指標;指標層選取C11綠地率、C12綠化覆蓋率、C21植物物種多樣性、C22植物群落結構型、C31固氮釋氧、C41觀賞特性、C51地域特色表達等14個指標,見表2。
1.2.2 評價指標權重
根據上一步確定的評價指標,構造判斷矩陣,具體指標和權重如表3~8所示。
表3 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評價指標準則層次權重
表4 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評價指標層——綠地指標權重
表5 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評價指標層——生存質量權重
表6 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評價指標層——生態效果權重
表7 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評價指標層——觀賞效果權重
表8 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評價指標層——人文效果權重
根據構建的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綜合評價指標及指標權重,采取專家評分的方式實施評估。為保證專家評分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共邀請了源自于高等院校、政府部門、施工單位、設計單位和公眾市民等40位專家進行評分[8-10]。
該評價分析和數據處理主要包含2個方面:C11綠地率、C12綠化覆蓋率、C21植物物種多樣性、C22植物群落結構型、C31固氮釋氧、C41觀賞特性、C51地域特色表達等指標層研究;上述各指標層的權重,對各城市道路綜合水平進行評價和分析。對上述評價和分析回收40份問卷,經檢查符合要求有效率為100%,見表9~13。
表9 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綠地指標等級與賦值
表10 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生存質量指標等級與賦值
表11 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生態效果指標等級與賦值
表12 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觀賞效果指標等級與賦值
表13 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人文效果指標等級與賦值
根據統計數據表明,鄭州市城市道路綠化覆蓋率水平“良好”,有60%以上的城市道路總體覆蓋率在70%以上,尤其群英路、順河路、紅旗路、城北路等城市支路以及豐產路和文化路等城市次干道總體覆蓋率在100%。鄭州市城市道路綠地率水平表現不佳,局部有以文勞路為代表的城市次干道綠化率表現優異,綠地率達到38%以上,但有80%以上處于“中等”及以下水平,這是由于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以行道樹為主,尤其一板兩帶類型的道路中分隔帶缺乏植物覆蓋。
據數據分析,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物種多樣性和植物群落結構型表現不佳,整體處以“較差”水平。城市道路中以經常以單一懸鈴木作為樹種使用,植物層次單一,缺乏合理的植物搭配。從植物群落結構型來看,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群落結構以單一層次、2~3層為主,缺乏多層次的植物搭配,總體水平表現較差,城市道路的群落結構豐富程度亟待提高。從數據來看,鄭州市整體城市道路的植物生長狀況表現“良好”,植物整體冠幅較大,對道路起到良好的遮蔭作用,有近50%的植物生長表現良好,長勢繁茂。
從固碳釋氧、降溫增濕和殺菌滯塵3個方面的指標評價而言,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的生態效果表現多數處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如群英路、順河路、城北路、紅旗路、文化路、豐產路等道路植物總體覆蓋率高,降溫增濕效果明顯。另外,由于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生長狀態良好,加之鄭州市全年日照時間充足,使得其固碳釋氧效果較好。殺菌滯塵能力也與植物的生長狀況相關,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以采用大型喬木為主,尤其泡桐、懸鈴木等樹種冠大葉茂,而且葉形較大起到很好的滯塵作用。
觀賞特性評價主要涉及植物觀賞特性、植物景觀時序和植物與道路環境融合3個方面。從評價數據分析可知,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的觀賞特性和景觀時序評價整體平均水平在“中等”以上,但是環境融合的評價整體水平“較差”。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的觀賞特性主要表現在行道樹的形、花、果、葉等方面,因鄭州市城市道路行道樹長勢水平良好,所以其觀賞形態表現不錯。但是由于其道路植物景觀尤其行道樹樹種以懸鈴木居多,植物多樣性單一,因此植物景觀缺乏景觀延續性和明顯的季相特征,尤其色彩變化單一,缺乏四季景觀的多樣性變化。從環境融合層面來看,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僅滿足與城市交通的安全需要,道路植物景觀與城市建筑、街道等環境的融合度較低,基本處于分離狀態。
人文效果分析主要表現在地域特色表達,鄉土植物應用和文化內涵展示等方面。根據數據顯示分析,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文脈傳承整體水平不佳,尤其缺乏地域特色表達,植物選擇缺乏鄭州市本地特色,缺乏地域性。鄉土植物的應用主要有楊樹、柳樹、榆樹、泡桐等,部分道路鄉土植物應用較為成功,但是鄉土植物在調研的道路中占比較低。道路植物景觀的文化內涵展示方面表現不足,除極小部分道路外,整體道路植物景觀在文化精神層面的延伸和滲透能力較弱。
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觀中植物物種較少,尤其行道樹僅有19種,且分布不均勻,其行道樹中懸鈴木的應用頻度更是超過50%,這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帶來不良的影響[11]。針對于此,鄭州市今后的道路植物景觀應該特別注重植物物種多樣性的選擇,增加城市道路綠地植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提倡擬自然的城市綠化植物群落配置,促進植物多樣性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同時,豐富植物群落結構,增加植物的灌木層、地被層等,豐富群落結構的下層多樣性,增加道路植物景觀橫向和豎向配置層次等。
根據不同道路綠地性質、功能,合理選擇植物種類,在滿足綠化覆蓋率的同時,除了常綠及落葉的基調樹種以外,選擇觀賞性強的花木合理搭配。注重植物景觀時序變化,采用如烏桕等季相變化較為豐富的植物合理配置,提升城市道路植物景觀的季相色彩。道路植物景觀注重與城市界面之間的過渡和融合,從韻律與節奏,對比與調和,變化與統一的角度,按照形式美的視角出發,將形態各異的喬、灌、草及藤本植物進行藝術組合,形成與城市街道、城市建筑等城市界面相融合的景觀。
長期以來,城市道路植物景觀一度追求名貴、完美,甚至獵奇。認為本土司空見慣的植物不足為奇,在物種的選擇上這些最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往往被輕易否定和放棄。但植物本身并無優劣好壞、高低貴賤之分,春發秋實,夏綠冬枯是植物生長的自然表現,關鍵是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地域特色的表達往往離不開鄉土樹種的支撐,因此鄭州市城市道路植物的選擇上應該注重并主動加強豫北地區鄉土植物物種的選擇,拓寬選擇應用的范圍。城市道路植物景觀的文化內涵可以通過植物本身的話語、文化象征等文化意象來展現,使植物景觀與城市道路融合,突出植物的多元感官和文化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