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數學與統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4)
航空運輸業是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推動力之一,通過為各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快速高效的貨物運輸和物流服務,促進了全球供應鏈的暢通,在我國綜合物流運輸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航空運輸企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隨著世界經濟與貿易水平的高速發展,以及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推進,國際貿易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程度得到了增強,我國航空運輸企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此背景下,很多學者針對企業的財務業績展開了研究。馬琦以我國31家水上運輸企業的2021年度數據為樣本,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對其經營業績進行分析評價[1]。陳煒等選取35家物流企業為樣本,運用因子分析法對企業績效進行評價研究,分析其經營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建議[2]。王譽璇等選取2017—2021年9家國有航空運輸企業為樣本,將EVA(經濟增加值)指標引入我國國有航空運輸業,對其企業間的績效差異進行了分析[3]。覃木等基于哈佛分析框架對已躋身于世界一流航空公司的中國國際航空公司2016—2020年的數據進行了財務分析,為國航未來的發展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4]。徐韜選取我國航空運輸業的8家上市公司,基于功效系數法評價了其綜合財務績效[5]。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企業進行績效評價主要采取因子分析法、經濟增加值法(EVA)、主成分分析法、功效系數法等。其中因子分析法處理變量方便快捷,它利用計算模型客觀評價企業的績效,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主觀影響,保證績效評價的合理性[6]。但是,因子分析在企業業績評價方面應用得較少,并且關于企業經營績效評價方面的研究也較少著眼于航空運輸業。本文主要基于因子分析法計算了我國12家航空運輸業上市公司的綜合績效得分,對企業過去在經營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評價分析,并結合行業特點提出優化策略,期望提升航空運輸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和綜合績效。
本文參照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2021年3季度上市公司行業分類結果》,選取航空運輸業14家上市公司作為初始樣本,以2022年度年報數據為依據進行深入研究。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我們剔除了ST企業及統計數據缺失的樣本,最終以12家航空運輸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所有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
在選取指標時,我們遵循全面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從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債償能力、成長能力四個方面,選取11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標,來綜合反映航空運輸企業的財務狀況。并且,我們還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從而方便描述測量樣本及其所代表的總體特征。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2022 年航空運輸業上市公司財務指標描述性統計
為消除量綱差異,使各個指標之間具有可比性,這里采用標準Z分數(Z-score)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計算方式如下:
其中,Zij是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Xij為原始數據,為數據平均值,σ為標準差。
整體來看描述性統計結果,航空運輸業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的各項指標的最小值均為負值,說明航空運輸業的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較弱,但營運能力相對穩定,且償債能力表現良好。
因子分析方法本質是從多個變量中找到潛在的公因子,減少變量的數量,發揮降維的作用。根據各公因子得分及其方差貢獻率,構建航空運輸業財務績效評價的綜合得分,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F為航空運輸業財務績效評價綜合得分,λi為權重,Fi為各公因子得分。
首先,為了評估因子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需要對變量進行 KMO檢驗和 Bartlett檢驗。KMO檢驗統計量取值在0—1之間,衡量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和共性。由表2可以看到,KMO的值為 0.573,比閾值 0.5大,因此KMO檢驗通過。對于Bartlett的球形檢驗結果,近似卡方為224.501,自由度為55。顯著性為0.000,小于0.05,這表明變量間相關性較高,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表2 KMO 和Bartlett 檢驗
采用SPSS 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為了盡可能充分地解釋所有變量包含的信息,原則上提取和選擇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表3顯示了每個變量之間的共同度。

表3 公因子方差
變量共同度的統計意義是:它主要描述了所有公因子體現的原數據變量信息的所占百分比。從表3中可以看出,11個指標變量的共同度都在80%以上,數據變量中大部分的信息均能被因子提取,本次因子提取的總體效果較好,它們的方差貢獻率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解釋的總方差
由表4所示,可以明顯看出有3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X1,X2與X3。它們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62.338%,20.174%,9.430%。這3個因子累積貢獻率為91.942%,超過了85%,表明所提取的3個公因子可以代表原始數據的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效果較為理想。
為了更有利于解釋各公因子的含義并進行更清晰的對比,需要對初始因子進行旋轉。本文采用凱撒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對因子載荷進行旋轉運算[7],使每個主因子僅對應幾個高載荷變量,剩余載荷很小,并且每個變量也僅對幾個主因子具有較高的載荷,剩余載荷非常小。因子旋轉不會影響模型對數據的擬合程度,也不會改變每個變量的公共因子方差,因此可以簡化因子結構,更清楚地觀察樣本。旋轉過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如表5所示。

表5 旋轉后成分矩陣
從旋轉后的因子載荷表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在X6、X7、X8這3個指標上載荷的絕對值均超過了0.8,因此將其定義為F1,而這些指標都反映了樣本公司的償債能力,因此將F1命名為償債因子。第二主因子在X1、X2、X3及X9、X10、X11這幾個指標上的載荷較大,載荷絕對值均超過了0.6,因此F2反映了樣本公司的盈利能力與成長能力,是盈利與成長因子。第三主因子在X4、X5方面的載荷較大,因此可將其定義為F3,反映了樣本公司的營運能力,因此將其定義為營運因子。
為了研究我國航空運輸業上市公司的財務經營狀況,并進行分析和綜合評價,采用SPSS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獲得成分得分系數矩陣。系數矩陣將3個主要因子表示為11個指標的線性組合,如表6所示。

表6 成分得分系數矩陣
我們可以根據因子得分系數和原始變量的數值計算每個數據觀察值中每個因子的分數,并進行相應的比較。下一步,將對觀察值進行分析,旋轉后的因子得分表達式如下:
因此,得到每個公因子對應的方差貢獻率,可以將綜合統計量計算為:
根據上述公因子得分函數,可以計算2022年航空運輸行業樣本公司各公因子的得分與排名,如表7所示。
通過上述綜合得分函數,能夠得到各樣本公司綜合因子的得分并對其進行排序,對我國航空運輸業各個上市公司的財務績效水平差距進行比較和分析,如表8所示。

表8 航空運輸業上市公司綜合得分及排名
由表8可知,得到每個樣本公司的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后,進行降序排列,可以看到12個企業的排名情況。最終的綜合排名為:中信海直、中國國航、中國東航、深圳機場、上海機場、廈門空港、南方航空、吉祥航空、華夏航空、東航物流、春秋航空、白云機場。在這12家航空運輸業樣本公司中,前6家公司的綜合得分為正值,表明企業經營績效良好,而其余6家公司的綜合得分為負值,代表企業經營績效欠佳。綜合排名第一的公司是中信海直,其綜合得分為1.45,排名最低的白云機場綜合得分為-0.91,二者差距明顯,表明航空運輸業上市公司間的經營績效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
從償債因子F1來看,償債能力指標在綜合績效得分中所占比值為62.338%,對綜合排名影響最大,在12家樣本公司中,有一半的公司F1得分大于0,表明2022年我國航空運輸業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良好。需要注意的是,綜合排名第二的中國國航在因子1得分的排名中居第12位,說明公司的償債能力還有待提高。良好的償債能力是企業信譽的基礎,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穩定經營具有關鍵影響。因此,企業需要確保良好的償債能力,并制定有效的財務策略和風險管理措施來應對潛在的債務風險。
從盈利與成長因子F2來看,12家樣本公司中有7家公司的F2得分低于0,占比58.33%,說明2022年航空運輸業上市公司的盈利情況與成長能力欠佳。由表8可以看出,上海機場在因子1與因子3的得分排名均位于前3名,而在因子2的排名中居最后一位,這表明上海機場的盈利水平與成長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雖然F2并不是方差貢獻率中影響最強的因子,但盈利與成長能力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是企業高效運作的關鍵。
從營運因子F3來看,營運能力指標得分在綜合績效得分中占9.43%,雖然對綜合得分影響較小,但是營運能力對公司的競爭力和長期穩定發展十分關鍵。在12家樣本公司中,有6家上市公司公因子F3的得分小于0,占樣本總量的50%,表明航空運輸行業上市公司的營運能力相對穩定。其中,東航物流表現最佳,得分為2.276 53,遠超其他公司,說明其營運能力較強。然而,綜合得分第1的中信海直得分為1.45,綜合經營實力較其余公司存在絕對的優勢。中信海直在償債因子得分排名中也位居第1,但在營運因子的得分排名中,中信海直位于第12位,說明公司的營運能力還有所欠缺,應注意提高營運能力,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
本文基于因子分析方法,通過計算各個公因子得分與綜合得分,建立了我國航空運輸業上市公司的財務績效評價模型。通過實證分析并與財務指標的描述性統計結果進行對比,發現因子分析的結果與財務指標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這表明將因子分析方法應用于航空運輸企業經營績效的評價是有效的。
從因子綜合得分的結果可以清晰地看到企業經營績效的總體情況,研究發現不同企業之間能力差距懸殊,并且多數企業發展不均衡,各有優劣,沒有全方位遙遙領先的企業。總體而言,2022年,我國航空運輸業上市公司的整體經營績效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面對當今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航空運輸企業應尋求新的盈利點,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的經營績效,以保持競爭力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強成本控制,提升經濟效益。通過進行有效管理和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可以增加企業的利潤空間,提高其盈利能力。成本控制可以在多個方面實施。首先,航空運輸業上市公司需要控制燃油成本。對于航空運輸企業而言,燃油消耗成本巨大,因此,控制燃油成本能大幅度減少成本輸出。具體操作時,企業可與供應商進行有效談判,爭取更有利的采購合同,或者使用燃油效率較高的飛機和引擎,通過技術升級和優化航線網絡和航班計劃,以達到降低燃油消耗和飛行成本的目的。其次,人力成本是航空運輸企業的另一個重要開支。企業可以通過合理的人力規劃和創新技術,確保對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為了優化員工排班和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和生產力,企業可以實施自動化和數字化等創新技術來簡化流程和減少人工操作,從而降低運營成本和人力投入。
二是優化資本結構,降低財務風險。企業可以進行債務管理來優化資本結構,如重新籌集資金、延長債務期限、調整利率等,以降低債務成本,提高現金流的穩定性。與此同時,航空運輸企業應注重財務風險管理,以保護資本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企業需要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來識別和管理各種財務風險,包括匯率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等。通過有效的風險管理來減少對資本結構的不利影響,從而提高企業財務的健康狀況。
三是加強技術創新,注重人才引進。一方面,航空運輸企業應積極推動創新,并應用新技術提升市場應變能力,企業應了解最新的技術和創新趨勢,適應市場需求和變化,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可以通過數字化轉型加強技術創新,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數字化工具,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等技術,對航空運輸人員與工具進行優化調度,提供實時監控并進行動態管理,從而提高其運營水平,滿足客戶對物流服務時效性的需求。另一方面,航空運輸業是一個高科技與專業化的領域,應注重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并且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體系,留住和培養優秀人才,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