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李玉杰,宗德琪,趙而玉,于海蓮,王蘭英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膠州醫院檢驗科,山東 青島 266300)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中大概有25%~40%會演變成肝硬化。目前肝硬化病情評估方法主要有影像學檢查(CT、B超),無創方便,但肝硬化早期漏診率高;肝穿刺活檢有創侵入,患者依從性差;Child-Pugh評分操作步驟繁瑣,費時費力[1]。因此,發現一種與疾病相關的生物標志物十分重要。同型半胱氨酸(Hcy)可能與還原型谷胱甘肽的合成與功能密切相關,李洪宇等[2]認為血清Hcy與肝纖維化具有相關性。血清鐵蛋白(SF)對體內鐵的轉運、貯存以及鐵代謝調節有著重要的作用[3],肝臟作為儲存鐵的主要器官而成為鐵過多所致損的主要靶器官。B7-H3蛋白通過免疫介導反應造成肝細胞的損傷過程[4-6]。白細胞介素-18(IL-18)是機體內一種非常重要的前炎性細胞因子,能增強NK細胞的細胞毒作用,誘導T細胞增殖、分化和成熟,促進肝細胞的免疫損傷反應[7]。本研究比較慢性乙型肝炎及不同Child-Pugh分級的肝硬化患者,Hcy、SF、B7-H3和IL-18水平之間的差異,探討其聯合檢測與疾病進展之間的關系。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膠州醫院診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64例為試驗組,男91例,女73例;年齡30~71歲,平均(52.26±16.57)歲,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分組:根據Child-Pugh評分[8]分為A、B、C三組:評分在5~6分患者為A組(肝硬化代償期,55例);評分在7~9分患者為B組(肝硬化失代償期,63例);評分在10~15分患者為C組(嚴重肝硬化,46例)。納入標準:按照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診斷標準診斷的患者[9]。排除標準:①腫瘤病史;② 3個月內有輸血史;③ 6個月內進行免疫調節劑治療;④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⑤合并其他肝炎病毒及EB病毒、HIV病毒感染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抽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陰性的健康人群60例為對照組,年齡和性別與試驗組相似,男34例,女26例;年齡33~74歲,平均(54.36±15.08)歲。
1.2實驗室檢測方法:采集受試者晨起外周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檢測Hcy、SF、B7-H3、IL-18指標。Hcy、SF檢測儀器為: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AU5800(北京萬泰),檢測方法分別為速率法(下降)與終點法(上升);B7-H3、IL-18檢測儀器為:全自動酶標儀 CLIA400(上海晶美),檢測方法均為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5.0 進行數據分析,組間對比采用方差分析,相關性采用 Spearman 法進行相關分析。
2.1兩組血清Hcy、SF、B7-H3和IL-18水平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血清Hcy、SF、B7-H3和IL-18水平不完全相同,試驗組(A組、B組、C組)與對照組相比,血清Hcy、SF、B7-H3和IL-18水平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A組相比,B組和C組顯著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較B組顯著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隨著肝硬化Child-Pugh A、B、C分級的升高,血清Hcy、SF、B7-H3和IL-18水平逐漸升高。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Hcy、SF、B7-H3和IL-18水平比較
2.2肝硬化患者血清Hcy、SF、B7-H3和IL-18水平與Child-Pugh評分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清Hcy、SF、B7-H3和IL-18水平與Child-Pugh評分存在直線相關關系,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清Hcy、SF、B7-H3和IL-18水平與Child-Pugh評分的呈正相關。見表2。

表2 肝硬化患者血清Hcy、SF、B7-H3和IL-18水平聯合檢測與Child-Pugh評分相關性分析
由乙型肝炎造成肝臟損傷,由此發展造成的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是目前肝癌發展的較為認可一種病理生理過程,肝硬化是肝纖維化的晚期和極端嚴重化的狀態[9]。肝硬化患者體內血清Hcy和SF水平較高,這可能與肝臟纖維化引起的肝功能損傷有關,隨著肝臟儲備功能越差,對血清Hcy的調節代謝能力就越差[10]。
研究表明SF可以作為炎性反應的一種協同因子,主要儲存在肝臟之中,當由于炎性反應導致的肝細胞壞死時,從而引發SF的合成量增加。隨著慢性乙型肝炎的進一步加重,可以發展為肝硬化,肝臟細胞的壞死和損傷也進一步加劇,一方面加速了SF的釋放,另一方面由于肝功能受到破壞對于SF的代謝清除能力減弱,兩方面相互作用可能是導致SF水平升高的原因[11]。與李雪梅等[12-13]研究報道相一致。血清Hcy和SF診斷肝硬化的靈敏度較好,但缺乏特異性。
有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細胞病變,主要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反應而造成肝細胞的破壞[4]。B7 屬于是一種協同刺激分析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B7-H3是B7家族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員,在病毒感染、腫瘤及免疫性疾病中發揮免疫負性調節作用。可以對CD8+T起到增殖刺激作用[15-17],促進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8 以及干擾素-γ的分泌。近年來研究發現,B7-H3 在肝癌、食管癌、腸癌等多種腫瘤呈現高表達狀態,其表達水平與疾病的發展和預后存在相關性[4,18-21]。肝硬化患者中B7-H3的表達水平與患者的預后和發展是否存在相關性,通過研究發現隨著肝硬化Child-Pugh A、B、C分級的升高 B7-H3 的水平逐漸增高,一定程度上反映水平的升高與肝硬化的進展及預后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IL-18是作為一種新型促炎細胞因子,可以介導先天性和獲得性免疫,刺激T細胞增殖,增強淋巴細胞的毒性[22-23]。有研究表明Th1與Th2細胞的數量關系失調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的機制之一,而IL-18誘導 Th1 類細胞產生誘生人干擾素-γ(IFN-γ)等細胞因子,造成Th1表達升高,打破了原有Th1/Th2細胞平衡[4,24]。此外在慢性乙型肝炎中,AIM2通過Caspase-1途徑激活,促進了IL-1β、IL-18炎性因子的釋放,其可能解釋IL-18表達水平的上升[25-28]。
本研究提示,血清Hcy、SF、B7-H3和IL-18水平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患者肝硬化程度,結合以往研究提示臨床工作中可以將其作為判斷乙肝肝硬化患者病情和監測預后的參考指標。但因本研究僅對臨床檢測血清學指標做了檢測,沒有對影像及病理學全面檢測,此外本次檢測的血清學指標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明確,還需要更多研究去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