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斌,覃善彬,黃天麗,吳顯儒,溫先楚
(北流市人民醫院,廣西 北流 537400)
急性腦梗死是患者腦部血管突然阻塞導致顱內血管的血流異常,進而造成患者腦部神經組織和功能損傷,引發患者出現一系列的癥狀如頭暈頭痛、昏迷、嘔吐、偏癱等[1-2]。急性腦梗死主要出現在中老年人群中,是危害中老人生命健康的常見疾病,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應做好各項有效的治療干預以及康復治療[3],目前用于急性腦梗死的治療主要有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調血脂、營養神經等基礎療法。但相關臨床報道顯示[4],有部分腦梗死患者在治療后仍有較高的復發率,導致患者的預后效果差,并出現一定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因此,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有必要采取快速、準確、高效的識別手段以評估患者腦梗死的方法,將有助于患者及家屬對腦梗死病情轉歸及二級預防有更清晰的認知,對于降低腦梗死患者的復發率和致死率有重要作用[5],然而目前臨床上缺乏有效的腦卒中方法的預測評估手段。腦卒中預后評定量表(SPI-Ⅱ)可從多個危險因素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可用于評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長期復發風險[6]。頭頸部CT血管造影(CTA)是檢查患者頸動脈狹窄狀況的重要檢測方法,可準確反映患者頸動脈及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情況,對于診斷和評估腦梗死患者病情程度有重要意義[7]。本研究中以不同年齡首次發生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SPI-Ⅱ評定量表聯合頭頸部CTA檢測,探討在此類患者治療后復發的預測價值。
1.1一般資料:選取北流市人民醫院2020年3月~2021年12月期間收治的100例首次發生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按年齡不同分為青中年組50例和老年組50例。青中年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30~59歲,平均(49.82±9.89)歲,體重指數(BMI)18~27 kg/m2,平均BMI(22.89±2.92)kg/m2,發病至入院時間1~10 h,平均(4.17±1.89)h;老年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60~85歲,平均(69.22±9.01)歲,BMI 18~27 kg/m2,平均BMI(22.41±2.96) kg/m2,發病至入院時間1~10 h,平均(4.98±1.76)h。兩組間性別、BMI、發病至入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經CT、MRI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符合《2018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8]中的標準;②年齡30~85歲;③發病至入院時間<7 d,患者均為首次發病;④均完成頭頸部CTA檢查;⑤能夠完成SPⅠ-Ⅱ評定量表評估過程;⑥患者家屬或本人對調查研究內容知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心源性腦卒中及其他不明原因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腦卒中患者;②根據影像學檢查診斷為TIA、出血性腦卒中、混合型腦卒中及瘤卒中患者;③其他原因如血管炎、血管畸形、血液系統疾病導致的腦卒中;④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及精神障礙性疾病患者;⑤基礎資料統計不完整的患者;⑥隨訪期間失訪的患者。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檢測方案:患者入院時及隨訪3個月、隨訪6個月時進行頭頸部CTA檢查,檢查方法為:患者取平臥位,采用SOMATOM Drive 128層螺旋CT(進口德國西門子醫療有限公司)對患者頭頸部位進行CTA掃描檢查,采用高壓注射器在肘前靜脈注射100 ml碘海醇造影劑(江西泰和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規格:100 ml:15 g),速率為4.0 ml/s,然后以相同速率注入50~100 ml生理鹽水;掃描參數設置:電壓120 Kv、電流250 mA、掃描層厚0.5 mm、層間距0.5 mm;采用AW4.4工作站對掃描結果進行分析處理。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計算患者的大動脈血管狹窄率,狹窄率計算公式=(1-最狹窄處動脈直徑/狹窄遠端動脈血管直徑)×100%。大血管包括顱內血管、雙側大腦前中后動脈、基底動脈、顱外大血管、雙側頸內動脈、雙側椎動脈。
患者入院時及隨訪3個月、隨訪6個月時進行SPI-Ⅱ評定量表評估[9],SPI-Ⅱ評定量表包括評分項有:年齡>70歲(2分)、充血性心力衰竭(3分)、重度高血壓(1分)、糖尿病(3分)、既往腦卒中史(3分)、冠心病(1分)、腦卒中(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2分),總分為15分,其中0~3分為低危,4~7分為中危,8~15分為高危。
1.3評價指標:對老年組患者、青中年組患者首次入院時、隨訪3個月、隨訪6個月的SPⅠ-Ⅱ評分、血管狹窄率進行統計比較,并對兩組患者在隨訪3個月、隨訪6個月的腦梗死復發率進行統計比較。通過對患者入院時、隨訪第3個月、隨訪第6個月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計算曲線下面積AUC,比較不同時間對患腦梗死復發的預測價值。
1.4統計學分析:以SPSS22.0處理實驗數據,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患者首次入院時SPI-Ⅱ評分、血管狹窄率比較:首次入院時老年組患者的SPI-Ⅱ評分[(10.36±3.98)分]、CTA顱內血管狹窄率[(63.82±8.91)%]均高于青中年組[(6.11±1.86)分、(41.09±5.9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841、15.017,P<0.05)。
2.2兩組患者隨訪3個月、6個月時SPI-Ⅱ評分、血管狹窄率、復發率比較:隨訪3個月、6個月時老年組患者SPI-Ⅱ評分、CTA顱內血管狹窄率、腦梗死復發率均高于青中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隨訪3個月、6個月時SPI-Ⅱ評分、血管狹窄率、復發率比較
2.3不同時間ROC曲線比較:通過繪制ROC曲線,SPI-Ⅱ評定量表聯合頭頸部CTA預測患者發病入院時ROC曲線下面積AUC高于隨訪第3個月、第6個月,入院時、隨訪第3個月、隨訪6個月時的曲線下AUC面積分別為0.725、0.592、0.5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不同時間ROC曲線比較
目前臨床對于急性腦梗死發病機制的研究在不斷深入進行,但尚未完全明確,其中最受認可的觀點認為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有密切的關聯[10]。急性腦梗死的發病對于患者的危害主要體現在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神經結構和功能的損傷,主要表現在患者的腦細胞功能和結構的損傷使得患者的認知功能隨之嚴重的減弱[11]。急性腦梗死患者常規治療以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壓、營養腦神經、降血脂等為主,急性腦梗死患者在常規治療后還需經過長期的康復期階段,康復期質量也將影響患者的預后效果,并可能導致患者復發和死亡。因此,對于急性腦梗死的預測復發,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干預措施,對于腦卒中患者預后康復效果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說明老年患者由于年齡問題出現腦梗死后往往病情程度較重,而青中年患者由于年齡較輕,自身恢復能力較好,即便出現腦梗死后在經過系統的治療后病情也會得到顯著的好轉。在隨訪3個月和隨訪6個月后,進一步證實了老年患者由于病情程度較重,預后效果較差,在康復期間的腦梗死復發率要顯著高于青中年組患者[12]。并且從上述結果也可反映SPI-Ⅱ評定量表聯合頭頸部CTA檢測能夠有效預測不同年齡段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復發情況。這是因為SPI-Ⅱ量表是臨床常用的腦卒中預后風險評估量表,在該量表中選取了與腦卒中密切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充血性心力衰竭、重度高血壓、糖尿病、既往腦卒中史、冠心病、腦卒中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作為評分項目,能夠全面反映腦梗死患者復發的各種相關危險因素,并進行綜合評分,劃定患者復發的高中低復發得分區間,因此可以較為準確地預測出腦梗死患者的復發風險[13-14]。而頸部CTA檢查則是腦梗死診斷、病情評估、預后效果判斷的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通過對患者的頭頸部的血管造影,能夠直觀反映患者的顱內及頸內大血管的狹窄情況,大血管狹窄率越高的患者表明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越嚴重,提示患者再次發生腦梗死的概率也越大,因而通過對腦梗死患者頭頸部CTA檢查對于預測患者復發分析也有著重要作用[15-16]。因此,通過SPI-Ⅱ評定量表聯合頭頸部CTA檢測能夠進一步提高對腦梗死復發的預測準確度。最后,本研究通過繪制ROC曲線,表明在入院時SPI-Ⅱ評定量表聯合頭頸部CTA監測對于復發風險的預測價值更高,這是因為在入院時患者還未開展各種治療手段干預,各種危險因素及大血管狹窄情況不受治療手段的影響,排除各種干擾因素的影響,因此可直觀準確地反映出患者的身體狀況,對于患者預后復發率預測準確度更高。
綜上所述,SPI-Ⅱ評定量表聯合頭頸部CTA預測不同年齡段首次腦卒中復發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且SPI-Ⅱ量表聯合CTA可提高預測腦卒中復發風險的準確率,是一種良好的預測卒中復發風險的評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