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蓉,柏 琳
(成都市青白江區婦幼保健院中西醫結合科,四川 成都 610000)
盆腔積液和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疾病之一,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擁有較高的發病率,擁有數以百萬計病患群體[1]。慢性盆腔炎合拼盆腔積液屬于常見合并癥,一般是有慢性盆腔炎誘發盆腔積液[2]。慢性盆腔炎好發于已婚已育女性群體,炎性反應累及部位包括女性生殖系統及其周圍結締組織。慢性盆腔炎臨床以早發現、早治療為核心原則,如得不到及時干預,或治療失效,久治不愈,可誘發盆腔積液[3]。西藥治療以消炎藥物為主,但具有一定的藥物局限性,并且治療后病情易反復。近年來,中藥灌腸聯合雷火灸對盆腔積液伴慢性盆腔炎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和豐富的實證案例[4]。本研究對中藥灌腸聯合雷火灸治療法對其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和闡述。
1.1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2月~2022年2月成都市青白江區婦幼保健院收治的盆腔積液伴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采用數字標記方式,按照患者入選時間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年齡23~52歲,平均(41.74±4.83)歲;病程7個月~5年,平均(3.18±0.73)年;臨床表現:下腹疼痛16例,白帶增多異常14例,月經異常11例,下腹墜脹8例,性交痛5例,按壓痛4例,月經異常2例。研究組年齡21~50歲,平均(39.13±4.27)歲;病程8個月~6年,平均(3.74±0.89)年;臨床表現:下腹疼痛18例,白帶增多異常13例,月經異常10例,下腹墜脹6例,性交痛5例,按壓痛5例,月經異常3例。本次入選實驗研究的患兒家屬均已獲得知情權,并且本次研究已經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此次納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5];②伴有嚴重臟器損傷,或惡性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等疾病;③有程度不同的白帶異常、月經不調、子宮活動度受限等問題;④患者意識清楚,能夠正常交流,可以獨立完成實驗。
排除標準:①患者伴有嚴重的臟器疾病;②患者存在血液疾病、惡性腫瘤,或是免疫系統疾病;③ 患者存在交流障礙,無法遵照醫護人員指示進行實際操作。
1.2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使用康婦消炎栓,直腸給藥,每晚置入一顆,每28天為1個療程,經期持續給藥。共進行兩個療程的治療。觀察組使用中藥灌腸聯合雷火灸治療。中藥灌腸主要方組成:穿山甲5 g,赤芍15 g,莪術15 g,三棱15 g,元胡15 g,丹參20 g,當歸20 g,敗醬草20 g,紅藤20 g。以文火煎煮,5碗水熬成1碗,每次使用100 ml,1次/d。用藥方式,患者保持左臥姿態,在肛門處置入肛管,插入深度10~15 cm。將藥液導入,待藥液完全導入后將肛管移除,并使藥液停留30~60 min。每20天為1個療程,患者月經期間停藥,共進行2個療程的治療。雷火灸治療方法:采用重慶市渝中區趙氏雷火灸傳統醫藥研究所生產的雷火灸(渝械注準20172200086),于患者少腹兩側行灸,灸體與患者肌膚保持2 cm距離,每次行灸時間為10 min,并配合中醫手法按摩。任脈方式:由神闕開始到曲骨止為止,進行往復式施灸,每進行10次往復施灸操作配合1次中醫手法按摩。施灸時間為5 min。配穴包括曲骨、氣海、關元、維胞(兩側)、歸來(兩側)。 行雀啄灸,灸體與患者肌膚保持1 cm距離,每個穴位行灸28次,每行灸7次配合1次中醫手法按摩。雷火灸治療1次/d,1個療程為20 d,經期不進行治療,共進行2個療程的治療。行灸時,以患者行灸處皮膚發紅,自覺深處組織發熱為最佳。如果在行灸期間出現肌膚灼傷,以及時對患者進行燙傷治療,再次行灸時避開灼傷區域。
1.3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盆腔積液消失時間、B超檢查包塊消失時間、腰骶脹痛消失時間、盆腔積液消失時間、生活質量以及不良反應等指標。①治療有效性:根據《婦科學》(第6版)[6]中有關盆腔積液、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治愈:治療后,下腹墜脹、腹痛等癥狀全部消失,白帶恢復正常,B超結果示無包塊;顯效:治療后,下腹墜脹、腹痛等癥狀完全消失,白帶恢復正常,B超結果顯示有不明顯包塊;有效:治療后,下腹墜脹、腹痛等癥狀有所好轉,白帶異味情況好轉,B超結果表明包塊體積減小;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表現無變化,B超結果表明包塊體積無縮小或有所增加。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生活質量:使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7]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精神健康、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精力、生理職能、身體疼痛、情感職能、生理功能等八項內容,共計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③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上腹不適、腹瀉、皮疹等。
1.4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χ2及t檢驗。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96.67%(58/60),痊愈24例、顯效21例、有效13例、無效2例,對照組為81.67%(49/60),痊愈21例、顯效18例、有效10例、無效11例。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14,P<0.05)。
2.2兩組各項臨床指標比較:研究組各項臨床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臨床指比較
2.3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SF-36各項評分結果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F-36各項評分比較分,n=60)
2.4兩組不良反應比較:研究組不良反應率6.67%(4/60),惡心嘔吐1例,上腹不適1例,腹瀉1例,皮疹1例),對照組16.67%(10/60),惡心嘔吐3例,上腹不適2例,腹瀉3例,皮疹2例。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73,P<0.05)。
由長期慢性感染的盆腔內或相關組織產生積液,少數患者也存在原發性盆腔積液的情況[8]。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積液具有一定的治療難度,其病情較為復雜,發病因素與治療效果與多種因素相關,并且具有較長的治療和康復時間[9]。盆腔積液合并慢性盆腔對女性身體健康以及正常的社會行為、生活行為、工作行為、學習行為等均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并且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狀態。嚴重者會導致不育癥。因此臨床治療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積液以炎性病癥治療為核心內容,以消除積液為輔助內容。造成慢性盆腔炎的因素尚無統一定論,但一些相關風險因素會增加患者慢性盆腔炎的患病風險,包括盆腔腹膜和內生殖器官及周圍結締組織受病原體感染、患者進行過高頻率人工流產手術、婦科相關手術時間較長、患者存在經期抵抗力下降的情況、產褥感染等。臨床對于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積液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10]。
西藥對于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積液的治療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中醫治療慢性婦科疾病近些年獲得非常理想的治療效果,因此也被世界范圍內的醫療工作者所關注。慢性盆腔炎和盆腔積液在中醫中屬于“腹痛”“帶下”范疇,病情纏綿、就醫不愈。中醫認為其致病原因為患者才經期或產后出現攝生不慎,腎精虧虛,加之濕邪、邪毒入侵,致使氣虛、陽虛不除。所以,慢性盆腔炎和盆腔積液的治療核心為對腎虛、濕熱、瘀血進行治療[11]。
中藥復方藥物灌腸藥方中穿山甲具有消腫排膿、活血消炎之功效[12];敗醬草與紅藤具有活血鎮痛、清熱解毒之功效;赤芍、丹參、當歸具有活血通絡、補血益氣之功效;元胡具有鎮痛平痛之功效;莪術和三棱具有化瘀活血、益氣平痛之功效。整個藥方主起解毒清熱、止痛活血、益氣通絡功效[13]。
雷火灸療法一種現代化針灸方式[14],具有安全性高、不刺破肌膚、行灸過程中感染率低,對各個年齡、各種體質、各種病情的患者治療親和力高,無不良反應等優勢。雷火灸條燃燒時會產生一定的熱力與紅外線輻射,最高溫度可達到240 ℃。浮于患者行灸處皮膚2 cm左右位置,一方面可以對穴位產生刺激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機體對藥物的吸收。本次研究中所選穴位包括曲骨、氣海、關元、維胞(兩側)、歸來(兩側),具有氣血補益、通絡化瘀、散結驅邪之功效。兩者聯合治療具有理想的臨床治療效果,幾乎未顯現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在盆腔積液與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治療中,采取中藥灌腸與雷火灸聯合治療措施,有助于增強患者的治療效果,治愈臨床各種不良病癥,還能有效提升生活質量,減少不良癥狀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