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欣穎
(天津市海河醫院神經科,天津 300350)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無論在我國還是在全世界各國都擁有較高的發病率,尤以老年群體發病率最高[1]。根據相關研究報道顯示國內腦梗死的發病率約為39%,年齡≥60歲者其發病率超過56%[2]。老年腦梗死患者一般并發多種原發性疾病[3],并且老年群體的體質偏弱、免疫力下降、血管、肌肉、神經等組織和系統的恢復能力變差,甚至無法恢復。這就導致老年腦梗死疾病的治療難度較大、病情較為復雜、治療效果不顯著、康復速度非常慢、病情影響較為嚴重[4],致死致殘概率較高。對于老年腦梗死的治療過程中以“早發現早治療”為核心原則,并且護理與治療擁有相同的權重。護理理念和治療的優劣將直接影響老年腦梗死患者的治療和康復結果[5],對患者的致死致殘率以及生存質量具有顯著影響。優質護理是一種優質化、精細化、全面化護理理念和手段[6],可以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治療和康復產生積極而且全面的影響。本研究對優質護理服務在老年腦梗死護理中的作用及滿意度進行分析和探究。
1.1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天津市海河醫院收入的80例老年腦梗死患者,根據患者選入先后順序進行數字標記,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62~85歲,平均(70.39±2.18)歲。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62~85歲,平均(70.39±2.18)歲。所有試驗對象均知曉試驗流程,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①經過頭顱CT、MRI影像學檢查已經確診;②年齡≥60歲;③未伴有明顯的神經功能缺損;④能夠堅持完成試驗。
1.2.2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的臟器衰竭;②依從性差或是意識不清楚;③伴有肢體無力、語言障礙、感覺異常等疾病。
1.3方法
1.3.1對照組: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干預措施。對患者即刻開展全身檢查和診斷,進行溶栓治療,調整患者機體酸堿平衡,維持水電解質狀態,開展消炎治療。向患者家屬詳細介紹治療相關注意事項以及預后結果,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教給患者家屬日常護理干預方式。給予患者健康的飲食指導,輔助患者進行肢體康復訓練,對患者心理和情緒進行有效干預。
1.3.2觀察組:給予觀察組患者優質化護理措施。
1.3.2.1系統化護理:從患者入院就為其建立醫療檔案,要對患者姓名、年齡、性別、心理狀態、情緒狀態、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原發性疾病、并發疾病、藥物過敏情況、藥物治療史、手術治療史、化療治療史、放療治療史等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并且記錄內容和方式要有統一的規格和要求,以便開展后續系統醫療檔案記錄。在治療、護理和康復過程中要設立專門的護理人員對患者病情做每日詳細記錄,并及時與其主治醫生告知、交流和溝通患者的疾病變化情況,以便其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和用藥內容、劑量,從而獲得更理想的治療效果和康復效果。
1.3.2.2全面化護理:基于患者常規溶栓、消炎治療。并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體征、體質調整用藥內容和使用劑量。要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要讓患者及其家屬能夠了解腦梗死的產生原因、治療理念以及預后結果,使其能夠以科學的視角去看待腦梗死及其治療與康復,從而提升腦梗死患者在治療及康復過程的依從性。醫護人員要與患者家屬進行積極、有效地溝通,使患者家屬能夠信任醫護工作人員,聽從醫護工作人員的指揮和勸導。詳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日常的護理方法、用藥方式、注意事項,減少因家庭原因、工作原因、經濟原因等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壓力和情緒負擔,營造出良好的治療和康復環境,有利于疾病的治療和康復,也利于患者改善自身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狀態,優化自我效能。
1.4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心理狀態、神經功能缺損以及滿意度等指標。①護理效果:根據《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7]進行評估,顯效:癥狀全部消失,意識清醒;有效:癥狀有所減輕,生活暫時不能自理;無效:癥狀基本沒有變化,甚至加重。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生活質量: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價[8],包括:生理功能、精神健康、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等8個維度,每項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③心理狀態: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焦慮狀態[9],共20項,為80分,輕度焦慮:50~69分;中度焦慮:60~69分;重度焦慮:>70分,得分越好表示患者的焦慮情緒越嚴重。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抑郁情緒[10],共20項,為80分,輕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3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抑郁情緒越嚴重。④神經功能缺損:使用美國國立衛生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估,共11個項目,總分42分,分數越高說明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⑤滿意度:采取滿意度問卷調查表進行評價[11],包括:操作手法、護理環境、服務態度、干預策略、語言表達等維度,共20項,分別用2分、1分、0分表示滿意、一般、不滿意,其中滿意:>16分,一般:12~16分,不滿意:<12分,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23.0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護理效果比較:觀察組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為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n(%),n=40]
2.2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干預前,比較兩組的生活質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分,n=40)
2.3兩組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比較:干預前,比較兩組的心理狀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比較分,n=40)
2.4干預前后兩組NIHSS評分比較:干預前,比較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對照組(20.37±3.27)分,觀察組(20.24±3.38)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21,P>0.05);干預后,觀察組NIHSS評分[(8.36±1.77)分]明顯低于對照組[(12.13±1.4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327,P<0.05)。
2.5兩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滿意度為95%[(38/40),滿意25例,一般13例,不滿意2例],對照組為82.5%[(33/40),滿意22例,一般11例,不滿意7例],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優質護理對策是以優質的護理符合和體驗為核心理念,強調“醫患為本”,重視患者個體在治療和護理中的主體地位和護理體驗感,采用逐人護理、延續護理的對策和手段開展護理工作和護理服務。
優質護理理念要求每名護理人員最多看護3例患者,每日護理工作時間不得超過8 h,所以個體化護理制度下一般采用三班制護理人員排班策略[12]。每次交接班都需要護理人員在患者病情檔案上簽字。每日需由護士長檢查每名患者的病情記錄情況,以降低護理人員在患者病情記錄過程中可能出現遺漏、錯誤以及問題。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溝通,告知患者家屬患者醫療檔案的記錄方式、重點以及要點。在患者出院后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可以使患者獲得更好的護理體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13]。
總之,在老年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采用優質護理服務能夠提高護理效果、改善生活質量、舒緩心理不良情緒,而且還能增強神經功能與生活能力,使患者獲得良好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