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重癥醫學科,山東 濟南 250012)
重癥肺炎通常是指肺炎患者在臨床中表現出了嚴重的低氧血癥以及急性呼吸衰竭,且隨著病情的發展引起多個器官功能障礙,是一種嚴重的感染性呼吸系統疾病,如未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進一步增加患者死亡的風險[1]。對于ICU重癥患者采用氣管切開術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能夠對改善呼吸衰竭以及低血氧癥的糾正起到關鍵作用[2]。然而,對患者進行氣管切開在臨床中屬于侵入性治療,對人體呼吸道的防御機制有一定的破壞性,由于氣管切開后氣道處于開放的狀態,若未能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極易造成患者出現肺部或縱隔感染,以及氣管黏膜受損等有關并發癥的產生,對患者的預后造成嚴重的影響[3]。因此,對重癥肺炎患者行氣管切開術后為其提供優質化的護理,對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及獲得良好的預后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優質化護理所遵循的是“以人為核心”的理念,結合患者各方面的綜合需求,以患者為中心,圍繞其心理、生理以及社會等各個層面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從而提高對患者的整體護理水平[5-6]。本次研究對進行氣管切開后的重癥肺炎患者采取優質化護理干預,并取得了良好的預后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2月~2021年6月我院ICU收治的且進行氣管切開術治療的80例重癥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0例與觀察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 56~77 歲,平均(61.58±7.19)歲;研究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55~78歲,平均(62.73±7.3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參與研究患者均符合重癥肺炎診斷標準;②患者均進行氣管切開術;③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悉。排除標準:①合并患有其他感染性及出血性疾病;②患有心肌梗死及凝血功能障礙者;③認知障礙或有精神疾病者。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具體方法為:①在對患者進行氣管切開術前將手術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如呼吸機、急救藥物、吸氧及吸痰裝置等物品準備就緒;②進行氣管切開時需保證無菌操作:在患者氣管切開后對其進行心電監護,密切關注患者體征變化;③對患者口腔和咽部進行全面護理,并對氣管中的痰液進行及時清除,定時為其翻身叩背。所有護理內容均按照醫囑進行。
觀察組采用優質化護理的方式。以常規護理方式為基礎,具體實施方法為:①組建優質化護理團隊:成員包含主治醫師1名,護士長1名,經驗豐富的護士6~8名,所有成員在ICU病房工作年限超過3年。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分工明確,由護士長擔任團隊長,并邀請專家對優質化護理“以人為核心”的理念進行培訓指導,使成員深入了解“以人為核心”的本質,結合患者的疾病特征以及具體病情進行分析,制定針對性的個體化護理方案。②入院護理: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后應及時的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態度親切的向其介紹醫護人員以及病房周圍環境及設施,使患者能夠快速適應病房內環境。對病房進行合理布置,擺放綠植,懸掛知識宣傳海報,當天的報紙,準備娛樂活動工具,如老年人比較喜歡的紙牌、象棋等,可以讓1~2名家屬陪護,使患者能夠感受到溫馨的病房環境。③心理健康宣教:老年人由于年齡較大且受到疾病的影響,容易焦躁且心理波動較大,從而導致一系列的負面情緒產生,而焦慮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緒則不利于疾病的恢復。團隊成員應對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評估,并與主治醫師及時溝通,根據患者疾病特點以及具體病情對其進行一對一的健康宣教,普及疾病相關知識以及病情各方面影響因素,使患者對自身的疾病有一定的了解。開展健康知識講座,讓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了解疾病恢復以及家屬看護時應該注意的事項,通過團隊成員對患者及家屬的詳細講解,使患者有效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安慰和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和配合護理治療,可有效縮短疾病的恢復期。保持與患者的有效溝通,關注其心理和情緒上的變化,給予心理上的關懷,從而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④提高優質護理基礎:加強對患者的藥物護理、皮膚護理、呼吸道護理以及并發癥預防等方面的護理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技能水平,并定期進行考核。醫護人員在對患者的護理過程中,保持和藹親切的態度和充分的耐心,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并能夠及時解決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
1.3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進行氣管切開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情況,包括切口感染、氣管黏膜受損、套管堵塞以及肺部感染。②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分壓(PaO2)、堿剩余(BE)等血氣分析指標變化。③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滿意度進行分析對比,滿分100分,≥80分為滿意,60~79分為比較滿意,<60分則為不滿意。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該數據進行錄入、統計和分析,用t、χ2檢驗。
2.1兩組氣管切開術后發生并發癥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采用優質化護理干預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采用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氣管切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n(%),n=40]
2.2兩組護理干預后血氣分析指標對比:觀察組PaCO2、BE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PaO2指標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后血氣分析指標對比
2.3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7.50%(39/40),滿意21例,比較滿意18例,不滿意1例]明顯高于對照組[77.50%(31/40),滿意12例,比較滿意19例,不滿意9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314,P<0.05)。
氣管切開術是臨床中對于重癥肺炎患者比較成熟且常見的一種急救措施,能夠為患者的機體供養提供保障,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氣功能[7]。然而,患者在進行氣管切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高,一般在6.5%~67%左右,不僅為患者增加了疾病痛苦,同時大大增加了死亡的風險[8-9]。因此,對進行氣管切開術后的重癥肺炎患者進行優質化的護理則具有十分必要性。傳統的護理方式其護理方法較為單一,護理人員根據醫囑對患者進行相應護理,無法全面的使患者感受到護理服務且護理效果不佳,從而使患者的疾病恢復無法到達預期的效果[10]。優質化護理是在傳統護理的基礎上,遵循“以人為核心”的護理理念,使患者在術前術后充分感受到醫護人員的護理服務,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從而更加有利于患者病情的轉歸[11]。本研究說明護理人員通過優質化護理的方式對患者并發癥發生的風險進行了多方面的評估,顯著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的風險,本研究與相關[12-13]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說明通過優質化護理使患者在術前術后得到了全面的護理服務,無論是從疾病恢復的進程以及患者心理情緒的改善,優質化護理服務都起到了積極的改善作用。
本次研究中通過組建專業的優質化護理團隊,團隊各成員明確崗位職責及工作內容,從臨床治療及護理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出發,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有效提高了護理質量,同時滿足了患者各方面的護理需求,為臨床實踐中優化護理方案提高了積極引導[14]。通過團隊成員共同分析討論,找到了影響氣管切開術后重癥肺炎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為發生了多種并發癥,通過分析,切口感染、氣管黏膜受損、套管堵塞以及肺部感染是氣管切開術后普遍常見的并發癥現象,因此需要加強對患者在進行氣管切開時的吸痰護理,并根據規范操作,嚴格按照吸痰指征給予患者按需吸痰,從而促進患者痰液排出,減少氣道黏膜的損害[15]。此外,提高對患者氣道的濕化護理,選擇好合適的濕化液,增強濕化效果,防止套管因痰液發生堵塞的現象[16]。對患者的氣管切口做好清潔消毒,保持干燥的全面護理,按時更換敷料,避免細菌侵入誘發感染發生。此外,提高優質護理基礎,增強護理人員的技能水平,對提升護理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有效解決患者各方面的需求以及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結果與胡玉娜等[17]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進行氣管切開術后的重癥肺炎患者進行優質化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促進血氣分析指標的改善,提高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從而使患者的預后達到理想的預期效果。